人生之大痛,莫過於失去所愛之人。他們帶走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生活從此變得殘缺。但是,殘缺的生活卻還需要繼續。
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繁衍了幾十萬年。每一代人、每一個個體都經歷過喪失之痛。應對這種痛苦的機制,相信已經以我們現在還無法理解的方式,滲透到了個體的基因、血肉和潛意識層面,自動而有效地發揮作用。這是大自然給我們的珍貴禮物,也是一個基本的信念:不管經歷何種喪親之痛,我們都要活下去,而且能夠活下去。
所以,以前的我是不怕死的,覺得死了以後換身衣服再來紅塵一游就是了。但在閱讀過《療愈失親之痛》這本書後,它徹底改變了我的觀念。
這本書的作者瑪莎·惠特莫爾·希克曼一生著有20多本書,致力於幫助更多的人療愈自己,走出哀傷。在失去16歲的女兒後,身為母親的希克曼女士並沒有沉溺於喪失之痛,而是一邊懷著對女兒的愛繼續前行,一邊把自己走過哀傷的歷程訴諸文字,最終有了這本安慰了上百萬美國失親者的靈魂之書。
自這本書問世以來,連續23年位居美國心理自助類圖書前5名,銷量超過100萬冊。它一直被經歷過失親之痛的人作為禮物,送給那些剛剛失親的人。其中文譯本獲得了著名心理諮詢師曾奇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正奎、中國敘事療法奠基者李明、國家體育隊特聘心理專家李劍、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副主任馬燕桃等多位專家的高度讚譽和聯袂推薦。
在《療愈失親之痛》這本書中,有些人分享了感受,有些人歸納出了認知,還有些人給出了行動的建議,可以使閱讀者對與自己有著相同經歷的人感同身受。而這本書的譯者精心譯成的短句,顯示了延綿不斷的悲憫,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
《療愈失親之痛》這本書像是一位溫柔的女性長者,靜靜地坐在你的身旁,淡淡地訴說著;而你,也淡淡地聽著,聽著聽著就心痛地哭了。因為你發現,她真的了解你,真的理解你此時的感受,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更重要的是,她真的想幫助你,陪伴你,在這艱難,貌似無人懂你的時期。
這本書把一年365 天都排滿了,但我不建議大家機械地在某一天就讀當天對應的內容。過度限定的行為可能會廣泛地抑制本應自然流露的哀傷,並使傷痛遷延。
儘管我所閱不多,但我就「怕」了,「怕」我愛的人會因為我的死而悲傷,「怕」我會因為我愛的人死去而痛苦不已。
「怕」字之所以加上引號,是因為這裡的「怕」並非恐懼,而是因為珍惜而決定倍加小心。不想讓愛我的人擔心難過,也不知我愛的人離世後,自己會是怎樣的心傷。
從某一天起——已不記得具體是哪一天,便開始莫名其妙地不斷聽到、看到與死亡有關的事件,就仿佛空中一扇緊閉的門忽然開啟,一片片葉子紛紛飄飄搖搖地落下來,而令人唏噓的事情更是不斷發生。或許是以前沒有留意,抑或生命為了讓我能夠沉入這本書,而將我帶入種種情境。陸陸續續地,我見證了形形色色的失親之痛。摯愛之人日漸衰弱,忐忑地不知「那一天」何時到來,抱著一絲自己也不知道能否信任的希望,將目光緊緊地鎖死在腳下,不敢前瞻;摯愛之人突然死亡,整個世界被一個電話摧毀,不知生活用品都放在何處,不知銀行帳戶的任何訊息,甚至不知如何設置鬧鐘;摯愛之人自殺,沒有留下隻言片語,拚命地回憶,卻想不出任何蛛絲馬跡;摯愛之人與不斷捲土重來的重症作戰多年,最終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了安樂死,在尊重離人的選擇之餘,卻不由得暗問「我做得是否夠好」;一滴滴眼淚,一聲聲嘆息,一個個問號……甚至還有驀然闖入的陌生人。看著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而失去愛人、親人、朋友的芸芸眾生,不禁眼淚飄零,落在貌似為這場災難落淚的春雪中。
當下的想法之一便是,讓更多的人知道《療愈喪親之痛》這本書的存在。
失親之痛,並不足為奇,畢竟,我們之中的大多數人並沒有莊子的覺悟,在夫人去世後「鼓盆而歌」。前去弔唁的惠子表示不解,他還能夠振振有詞地說:「她剛剛去世時,我怎會不悲傷。可是,細細想來,她最初本是沒有生命、形體與氣息的,在言語無法形容的恍惚之間,她的氣息、形體與生命形成。現在她又回到無生命的狀態,如四季交替一般。如今,她已安息於天地之間,我又有什麼可哭泣的呢?」
儘管如此,我們確實會悲傷,會哭泣,無論是否懂得這樣或那樣的道理。即便這真的只是「四季的交替」,或者「短暫的別離」,我們依然希望面對「交替」與「暫別」的不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還有太多的「未來時光」想與離人共度,還有太多的「美好」不肯捨去。也正是因為這種期望,或者說「奢望」,我們才會悲傷,會憤怒,會茫然,會絕望,會不知所措。也正是因為「失去」所導致的種種情緒與感受,這本書對我們來說,可能會是從天而降的禮物。如果世人皆為莊子,如果一切都皆大歡喜,圓滿完美,這本書根本就不會問世。
閱讀這本書時,眼睛總是是濕濕的,有時甚至不得不停下,長舒一口氣,任眼淚決堤而下。這個世界的痛太多,眼淚也太多。生死離別之痛,更是那種刻骨銘心,令人肝膽寸裂的痛。其中一個原因或許就是,離人已去,再想說對不起,或者說謝謝你,都無法肯定對方真的已經聽到,留下的只是一個背負一生的問號。妄測一下天意。喪失或許不僅僅是喪失,還有獲得,比如獲得了對喪失的親人的抽象的愛,以及把這種愛延展到更廣闊、久遠的關係中的能力。
正是這種能力,使地球上每個人都願意活著,也使一些人雖然離去,卻永遠活在他人心中。
另外,我私下認為,這本書的主題雖然是療愈失親之痛,但並不僅限於失親之人閱讀。會這樣說,並不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遲早都會遭遇「失親」,而是因為「珍惜」二字。而且,「失去」的形式有多種,「死亡」並非唯一。珍惜當下所擁有的,而非在失去以後。
我相信,我們都是被眷顧的。沒有曾經的「擁有」,就不存在「失去」。稍微留意一下,我們就會發現,自己擁有的真的很多很多。以自己為圓心,放眼四顧,目光所到之處,比比皆是我們所擁有的。閉目靜思,任思緒自由地飛翔,落翼之處,亦駐守著我們所擁有的。而我們需要做的,既非緊抓不放,亦非提心弔膽地看守,而是珍惜與感恩,發自內心地珍惜與感恩。畢竟,我們都是被眷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