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產量不斷上升,擔心賣不出去?4個方法應對

2019-09-06     三農達人管家


不斷增長的柑橘產能,一些主產區品種結構高度單一,扎堆上市,令一些柑橘種植戶憂心忡忡,特別是柑橘主產區廣西的柑橘種植戶。如何有效消化不斷增長的柑橘產能,一直是人們思考的問題。如何有效消化這些產能?談幾點拙見,姑且算拋磚引玉。

1、延伸產業鏈

大家都知道,目前我國柑橘產業消化產能的主要形式(甚至可以說成唯一)是鮮食,一些產能較大的品種都恰逢春節期間上市,都想搶占年貨市場。柑橘產能的增長遠超過每年消費市場的增長,因此,每年各地都會傳來不同程度的滯銷現象。

產能不斷擴張,消化產能的形式卻是非常單一,同時又是集中時間推向市場,不出現滯銷就難怪了。因此,有業內資深人士坦言,只有延長產業鏈,對柑橘進行深加工,變相延長其銷售期,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比如貼近產區興建大型果品加工廠,將部分柑橘做成果汁、罐頭、蜜餞等柑橘產品。

2、提高果品質量

我們的柑橘種植戶往往會很納悶,國外柑橘大舉進入國內市場,而我們的柑橘卻鮮有出口至國外,即使有部分出口至國外,往往是出口至比我們還要落後的地區,賺「窮人」的錢肯定艱難。想要打進歐美等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我們的果品質量又面臨嚴峻的考驗,習慣於靠化肥和農藥提高產量的柑橘產業,即使在國內進行農殘檢測,也經常發現部分果品農殘超標。而在歐美等一些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往往對農殘的要求比國內更高。

國內巨大的柑橘產能走不出去,國外的優質柑橘又湧進來,而且國外柑橘身段正不斷降下來,價格越來越親民,由此可見國內柑橘面臨的銷售壓力是多大。對比國外水果,國內水果有什麼劣勢?北京新發地副總經理丑天民介紹,雖然產地較遠,國外水果經長途跋涉,但是到達新發地經拆箱檢查,爛果率非常低。國產水果就很難達到這一標準,例如去年的廣西砂糖桔,不少果運到新發地已開始出現霉變、腐爛,雖有雨水多的因素影響(去年柑橘採摘期遇上多雨天氣),但品質確實不穩定,保鮮技術也有待提升。

國內柑橘產業亟需將果品質量提升上去,通過採取病蟲害綠色防控、推廣使用低毒高效低殘留農藥、提升保鮮技術等綜合措施,提升果品質量迫在眉睫。

3、加大小型農業機械研發

我國的柑橘區,絕大部分都是分布於南方省份,比如兩廣地區、雲南、福建、湖南、江西等南方省份,這些地方地形多數為丘陵山區,一畝三分地的特徵非常明顯。在這些地方,大型農業機械很難有用武之地,而在這些柑橘種植戶中,多數以散戶為主,大多數是十幾畝、幾十畝。這個時候,適合於丘陵、山區的小型農業機械就顯得特別重要。如果沒有這些機械輔助,在人工居高不下的當下,為了省錢省工,他們就會利用化學手段輔助,比如除草,沒有適合的農業機械,就用化學除草。長期大量使用化學除草,其弊端顯而易見。

因此,加大研發適合這些區域使用的小型農業機械,是提升果品質量的一個方法。在今年2月份,中辦、國辦就印發了《關於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中的加強小農戶科技裝備應用,就提到「加快研發經濟作物、養殖業、丘陵山區適用機具和設施裝備,推廣應用面向小農戶的實用輕簡型裝備和技術」,同時「健全小農戶生產技術裝備補貼機制,按規定加大對丘陵山區小型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

4、發揮協會、專業合作社作用

談到國外的農業合作社,我們就會很自然的想到日本的農協;國內方面,我們也會想到台灣的農會;不管是農協,還是農會,其實就是一個農民組織。但他們在服務會員的時候,卻是做得非常的好,提供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服務,真正發揮出了聯盟為強的作用。

縱觀我們的一些協會或專業合作社,剛成立時往往五臟俱全,有模有樣,但當享受了相關政策扶持後,比如補貼拿到後,往往就淪為一個形式,真正運作的屈指可數。而真正起到協會或合作社聯盟致勝作用的,更是少之又之。因此,國家也在著手整頓一些打著合作社名義念邪經的所謂合作社,同時提高相關門檻、做好相關監督工作。

只有真正發揮協會或合作社的作用,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統一採購生產資料,統一技術規程、統防統治、打造統一品牌、統一銷售,這樣才能更好降低生產成本,抵禦市場風險,增加收益。

只有做到上述這4點,才能有效應對不斷增長的柑橘產能,其中第3、4點,都是為第二點服務,都是為提高果品質量而服務。其實隨著國人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果品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君不見,國外水果價格不菲,但依然不缺消費者,是什麼原因?值得柑橘人深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ZgaGm0BJleJMoPM_FS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