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陸豐傳奇人物——清初「抗遷」義士蘇祖眉

2019-09-04     汕尾海陸明珠

在海豐縣梅隴石洲山北側,有一座重修於光緒三年(1877年)的古墳,其墓碑文曰:「四世祖皇清待贈顯考授平海參府諱祖眉蘇太公之墓。」筆者考證,墓主乃明末參將加一級蘇祖眉,於1664年(清康熙三年)為反抗「遷界令」的暴政,參與碣石鎮總兵蘇利起義「抗遷」而殉難的義士。

據梅隴鎮石洲村蘇氏族譜記載,其始祖紹田乃明正德丁丑科進士、留台御史、福建 巡撫蘇信之孫,於明萬曆年間為避倭寇,從饒平縣東界遷往歸善(惠陽)平海定居,經二三世 祖慘澹經營,家業興旺,「以鹽田則甲於平海西涌,以糧田則半於海豐歸善。」四世祖「祖眉公,其為人也,剛烈自好,則名出泮宮,而志驅外閫(心向邊防)。」為報效祖國,保衛海疆,乃由邑庠生而「致身營伍,拜員參將,揭私囊(傾家財)以畜撫士卒,家計之虛,自此始矣。」

石洲蘇氏族譜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五世祖大章所編撰。作為當時清皇朝專制下之民,大章撰寫其抗清伯父祖眉的為人,只能採用較為隱晦的文字敘其功過。但從中也可以看出祖眉應是一位抗清義士。如說祖眉「揭私囊以畜撫士卒,家計之虛,從此始矣。」這就生動說明祖眉作為一名鎮守平海所城的明朝千戶侯參將加一級,在明室將亡、清軍壓境之際,為救亡圖存,竟能傾其家財,招兵買馬,與強敵對抗,其精神確實可嘉。

當平海失守後,祖眉把家眷遷往海豐赤石,再遷隔海,又再遷梅隴石洲。而他本人後來則戰死於東海。據石洲蘇族先輩人傳說,葬於石洲山的祖眉是沒有頭顱的,以銀頭代葬,其屍體是由戰馬馱回的。據此,可以認定祖眉公應是參與碣石鎮總兵蘇利一起起義「抗遷」時犧牲的。因其參將的官銜,其頭顱必然被清兵切下取走報功去了。

據《簡明廣東史》載,1661年(清順治十六年),為防鄭成功等海上武裝對東南沿海的攻擊,清遷發布遷界令,命令由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內遷50里,1664(康熙三年)又下令再內遷30里,造成沿海居民流離失所,哀鴻遍野。是年7月,爆發了碣石鎮總兵蘇利的抗遷起義。起義軍一度攻下粵東沿海數縣。後因廣東總督提督統兵征討,蘇利戰死,起義遂被鎮壓下去。

平海所城原屬碣石衛管轄。作為平海參將的蘇祖眉,參與碣石衛總兵蘇利起義抗遷是理所當然的。由於蘇祖眉參與抗遷,在清遷專制之下,其家族為避免被株連追究,曾屢次遷居,連在平海的一、二、三世祖幾處祖墳的墓碑也不敢顯露,原有的墓碑都已自行隱去,至今其子孫都無法弄清楚。

那麼,光緒三年重修的石洲山祖眉的墳墓卻很顯赫,且其墓碑文為何要冠以「皇清待贈」 四字呢?這就要回到清初的歷史來分析了。滿清入關後,明末遺民到處舉起義旗抵抗, 滿清統治者為摧毀漢人的抗拒心理,曾採取高壓政策,製造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殘暴慘案。但到康熙中期,在其統治地位基本穩定之後,為籠絡漢人,曾頒布詔書大赦天下,准許已放棄抵抗、願作順民的明代遺臣恢復官身待遇。據此,祖眉後裔便敢於為其造大墳了。但要為其申報恢復官身已經不可能,因人已死了。不過為了榮宗耀祖,在其墓碑上顯示其應受贈的原有官階,卻是合情合理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蘇祖眉應被確認為一位於1664年起義反抗「遷界令」暴政而英勇殉難的義士。

(文/蘇 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Yh1C20BJleJMoPMLF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