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陸豐人文地理—傳說海豐縣自古有三座塔

2019-11-15     汕尾海陸明珠

海豐謝道山塔,位於縣城南郊十裏海拔65.9米的謝道山頂;南門湖,又稱南湖,占地約100畝(現存60餘畝),位於縣城南門外,建置至今均有320年的歷史。民間傳說:清代海豐縣令白太爺「破海豐牛地」而造塔作「牛樁縛牛」;因白太爺奶(夫人)認為「不可失德」,苦口婆心地勸服白太爺要留餘地,白太爺遂按其夫人的「辦法」在縣衙前南門外鑿「湖」,備給「牛」蘊水,又在麗江之南開創「青草」墟,取意有「青草」供「牛」作飼養物…。這故事在海豐民間相傳可能有一百多年了,甚至旅居港澳和海外的同鄉(胞)們也相傳聞。

據說:二十年前,曾有旅港同鄉人士向縣委某領導提出「炸毀道山塔牛樁」,並願捐資作費用。當時,縣委領導慎重此事,即委託海豐縣博物館鄭正魁(已故)館長調查該塔史實。事關歷史文物古蹟,鄭館長以高度責任感對道山塔作了研究,發現志書所述與民間傳說相差甚遠,認為該塔不是「牛樁」,應予保護,遂建議有關領導要排除「炸牛樁」的思路。

請看:1、清乾隆十四年(1749)版《海豐縣誌·卷一·山》載:「謝道山:邑南十里,雙峰並峙,四面繞河,直通於海,上有寶塔,邑之丁方也。近傳有讖云:『丁峰起,魁元出』。建塔後科甲聯登,其應蓋不爽雲。」

2、清乾隆版《海豐縣誌·卷二·故跡》載:「南門湖,謝道山塔:明崇禎二年,前令周一敬以縣右隨龍津水斜背,率闔邑紳衿士庶捐買吳家田塘,開鑿成湖,為縣治明堂積渚,並買眾姓田塘,疏通西方小澗入湖,由高田東注會合龍津。與謝道山水口塔同時倡築,嗣因滄桑,致塔湖之舉中輟。而湖地帶有糧米在吳戶,糧累轉賣,因築坣阻塞已疏浚之地。國朝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春,前令姚德基慨盛舉之中綴,集紳士共商,遂捐資三百兩,為建塔浚湖之費。隨給價四十兩,取回原湖地開湖。迄今湖水淵涵,塔峰聳翠,洵一邑大觀。」

3、清乾隆版《海豐縣誌·卷十·邑事》載:「…康熙二十八年議開南門湖,建謝道山塔。二事前朝庚午年,知縣周一敬創始,至國朝己巳年前令姚德基繼成之。」

志書的記述已告訴我們:明末崇禎三年(1630)庚午,海豐知縣周一敬(西安人,進士出身,崇禎二年(1629)至六年(1633)任)倡建,因明末的戰亂而中止。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海豐知縣姚德基(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三十四年(1695)三月,連任海豐知縣。清《海豐縣誌》作:浙江烏程縣舉人出身,清《烏程縣誌》作:例貢生出身,有傳)同邑紳黃道珪(舉人出身,海城東城人)等商議並籌資,於次年(1689年己巳)建成南湖和謝道山塔,從倡始至完成湖塔工程相隔60年,應當說志書有關鑿湖、建塔的原由、時間、倡建者和建造者的文字記載,是重要的歷史依據。

白太爺,姓白名章,旗下直隸人,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三月十八日出任海豐知縣,至三十九年(1700)五月初十日離任,調往新會縣(《縣誌》及《蔡皇襄手記》均記)。由此可見,倡始鑿湖和建塔的時間比「白太爺」出任海豐早66年,而湖和塔建成後的第7年「白太爺」才出任海豐。所以,南湖和謝道山塔的建設與「白太爺」(白章)完全無關。由此,可以推斷民間傳說「白太爺破海豐牛地」的故事純屬無稽之談和歪曲史實。近年,也有個別人將該塔曲解為「鎮西溪水患」的說法,不較客觀和不符史實而訛傳了。雖然志書翔實記載著湖塔的本來面目,由於,以前對志書的發行量有局限性,沒有象現代的進步和公開的宣傳書刊。因而,一傳十,十傳百的民間故事遮蓋著該湖塔的史實。

那麼,白太爺(白章)在海豐任職的6年中,其為官治政如何呢?再請看志書的記載吧,據清乾隆版《海豐縣誌·邑事》載:「…康熙三十三年(1694)春,米價高騰,米每斗錢二百文(引者註:1斗即12市斤),…三十六年(1697)春,米每斗錢五百文,知縣事白章極力補救,親向富戶勸賑,好義者共助粟數千石(引者註:1石即120市斤),民稍得食,合縣建「白公祠」於徑口藥王廟西,立祀產、塑像以報之,今尚存。三十七年(1698),編審活埋米,知縣事白章念通縣版籍紊亂,著總圖書集館於城隍廟,七越月晝夜不許擅離。自遷移(引者註:康熙三年(1664)至七年(1668)遷界)查起,其糧米未有升科者,名曰活埋,各戶徹底徹清,一除一收,比對無訛,方准造正用印。倘不造報,查出罰以六年科算。由是民間輸糧,貧富得均,誠大造於豐者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Lt6d24BMH2_cNUgndX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