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2019第七屆「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舉行。
本屆評選活動於2019年8月啟動,來自全球五大洲的300位候選人經層層遴選,最終經評委會投票產生了10位年度獲獎人物以及1個獲獎集體、1個致敬獎。分別是:
56年用心守望文明的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用生命的故事詮釋女排精神的
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
用雕塑語言與世界傾情對話的
雕塑家吳為山
繼承父輩偉業、促進中印文化互鑒的
學者譚中
中葡友誼的
傑出代表蔡文顯
點亮中日舞台的
優秀製作人顏安
深耕中國文化的
格爾特·卡明斯基
徒步行走中國的
文化使者麥克·貝茨夫婦
為中白友誼砥礪前行的
白俄羅斯前副總理托濟克·阿納托利
京劇國際化的
推動者魏麗莎
集體獎頒給了創辦於2002年、被譽為全球漢語「奧林匹克」的「漢語橋」。
此外,本屆還新增了致敬獎,頒給了「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
這些閃亮的名字中,有兩位是民主黨派成員:周有光(民盟盟員)和吳為山(民盟盟員)。
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
周有光(1906年1月—2017年1月),男,漢族,江蘇常州人。1957年加入民盟。第四、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周有光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通曉中、英、法、日四種語言。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轉行,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他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主持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85歲以後開始研究文化學問題。周有光在語言文字學和文化學領域發表專著30多部,論文300多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周有光的一生先後經歷了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他就像自己的筆名「有光」那樣,一生周全而有光。他橫跨經濟、語言、文化三大專業,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參與《漢語拼音方案》制定,他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他參與主持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編譯,連襟沈從文笑稱他為「周百科」。他還是為數不多的曾與愛因斯坦談笑風生的中國人,評價愛因斯坦「沒有架子,衣服穿得還沒我好。」
周有光曾說過:「我對語言學和文字學是外行,參加文字改革工作是偶然。我的孫女上小學時有一次對我說,『爺爺,你虧了!你搞經濟半途而廢,你搞文改半路出家,兩個半圓合起來不就是個0嘛』,我覺得這就是我的寫照。」
暮年的周有光依然工作
顯然,這是周先生的自謙與自嘲。雖然周有光無論在國內求學還是海外留學學的都是經濟專業,但是他在青年時代便對國語羅馬字運動、拉丁化新文字運動感興趣。上海解放後,他曾寫過《中國拼音文字研究》、《字母的故事》等書籍。
1954年底,中國文字改革研究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直屬國務院,周有光任委員。1955年秋,周有光應邀出席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會後,「文改會」希望周有光留下,當時周有光對「改行」完全沒有思想準備,可是在那個盛行「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思想的時代,周有光的思想工作很容易就做通了,最終他留在了「文改會」第一研究室任主任。
拼音這個懸而未決的議題,光是採用什麼樣式的字母,就引來各路專家爭執不休。一番波折後,深思熟慮的周有光提議:不妨就採用拉丁字母。
在這個提議得到通過之後,三年的時間,周有光用26個拉丁字母作為注音基礎,主持編寫了今天通用的漢語拼音方案。這三年,寒來暑往,專家們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反覆推敲、試驗、分析,為現代漢語一個字一個字地定形、定音、定序、定量。
1958年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決議,同年,漢語拼音成為全國小學的必修課。方案公布以後,當時全國的掃盲工作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及至年邁,參與擬定《漢語拼音方案》依然是周有光心中所驕傲的一件事情。他曾對人民大學出版社編審、《靜思錄》的責編廉萍說:「你看,小保姆手機發簡訊,用的就是我的拼音。老伴90歲學電腦,也要學拼音。」
在周有光100歲的時候,他曾經寫道:「語言使人類別於禽獸,文字使文明別於野蠻,教育使先進別於落後。」
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與張允和結婚
周有光與「合肥四姐妹」之一張允和的愛情故事也令人津津樂道。兩人在1933年結婚。張允和曾說她和周有光熱戀之時「適逢有光下崗、待業」;而婚前周有光曾對張允和說「我很窮,怕不能給你幸福」,張允和則答曰「幸福是要自己創造的」。由此,兩個人的愛情,歷經近70年風雨,卻始終琴瑟和鳴,情比金堅。直至2002年8月14日,張允和去世。
周有光夫婦和「連襟」沈從文夫婦(左起:張允和、周有光、沈從文、張兆和)
吳為山:用雕塑語言與世界傾情對話
吳為山, 1962年1月生於江蘇東台,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榮譽院士,兼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院長,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曾獲攀格林獎洛克菲勒首屆中國藝術年度人物大獎。韓國仁濟大學名譽哲學博士。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成員,英國皇家肖像雕塑家協會會員。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
30年來,吳為山專注於中國文化精神在雕塑創作中的滲透與表達,500多件具有時代影響力的中華古今人像作品,如同一個個鮮活的時代坐標,記錄著中國歷史的足跡,也向世界傳遞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孔子》青銅塑像
2017年,一尊高達4.5米的《孔子》青銅塑像矗立在了巴西庫里蒂巴市政中心的廣場上,這座廣場也因此被命名為中國廣場,無數路經此地的民眾,從這位古聖先賢祥和、淡定的微笑中,領略到了中國歷史的深邃悠遠和中國人的智慧光芒。這座雕像的作者就是吳為山。
2019年5月,正值達•芬奇逝世500周年,吳為山以一尊《達•芬奇與齊白石》的雕塑作品,展開了一次中國文化與世界的交融和對話。這部作品後被義大利藝術研究院收藏,並永久立於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佛羅倫斯。
佇立在烏克蘭基輔國立大學的《靈魂之門》雕塑,形如兩本翻開的書頁,一邊是中國詩聖杜甫,一邊是烏克蘭英雄詩人舍甫琴科,兩個來自不同國度的人物,彷佛共赴了一場跨越千年的心靈之約。
吳為山的作品被譽為「表現了全人類的靈魂」,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他用時代造像講述中國故事,用雕塑語言與世界傾情對話。
2003年,他的作品《睡童》,獲得英國皇家「攀格林獎」,他是該獎項設立50年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藝術家。
2012年,他摘得了「法國羅浮宮國際美術展」唯一雕塑金獎,是該獎項設立122年以來,第一位獲獎的華人藝術家。
2018年當選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成為繼著名畫家吳冠中之後當選該院通訊院士的第二位中國藝術家。
「中國的當代雕塑飽含著中國的理想,如果把中國的雕塑立到世界,就是把中國的精神立到了的世界。在世界文化的交流當中,我認為,不僅是雕塑,其他藝術領域的專家都應該有這樣的責任感——讓世界了解中國的藝術和文化,讓世界更加關注中國,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帶到世界,為世界文化的創造帶來啟發,豐富世界的文化。」吳為山說。
吳為山獲頒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
新聞背景
《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評選》創辦於2012年, 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孔子學院總部、中國文聯、中國僑聯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主辦,旨在表彰為傳播中華文化做出重大貢獻的國內知名人士、海外華僑華人、外國友人和團體機構。自2012年開始已連續成功舉辦六屆。
(本文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作者 _ 團結妹
本期編輯 _ 何佳伶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