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這一段時間,黃磊、海清主演的《小歡喜》真的是大受歡迎,真實反映了很多孩子、家長的高三生活,三個家庭的悲歡離合,的確是中國獨有的現狀,家長為了孩子的高三瀝盡心血,只是希望孩子能夠獲得成功。
劇中尖子生喬英子的媽媽宋倩讓我印象最深刻,為了孩子的學習,她毅然決然地從中學辭職,專心地為孩子準備高三學習的一切事務,一切都以孩子的學習為重,可以說是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
宋倩打著"愛"的名義,實質上卻是在控制英子的生活,看著似乎是為了孩子好,但這些好並不是建立在孩子身上,而是"父母的我認為",總是把自己所想的強加到孩子身上,這些都是滿滿的控制慾望。
我們都知道,父母所有行為的本質都是"為了孩子好",可很多時候,父母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的控制欲出現病變,自己已經不是在"為了孩子好",而是變相地囚禁孩子,限制孩子的自由,不僅是身體上,更多是思想上的控制和囚禁。
相信很多父母在看到,喬英子在跳河時喊出的那句"我就是要逃離你們"時,頓時的感受應該是和宋倩一樣,不小心扎痛了我們的心。但這卻是很多被家長控制的孩子內心的想法,父母過度的控制欲,一不小心就演變成了家庭的災難和孩子的痛苦。
很多時候,父母的"都是為了你好",一不小心就會出現偏差,讓家長忽視了孩子的真實需求,限制孩子的自由,讓孩子處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在這些控制欲的背後,實質上可能是"偏執型人格"在作怪,有時家長自己都意識不到問題,應該如何做好預防呢?
"都是為了你"背後的控制
在《小歡喜》中,我們可以看到宋倩的確為了孩子的發展做出了犧牲,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儘可能地優先考慮孩子的需求,但在她滿滿的期望之下,她希望孩子能夠做到自己希望的樣子。
我們可以來看看具體的細節,要求"女兒必須考第一,考第二就是失敗";生活上總是無微不至,確切地說是"霸道",例如不許女兒吃火鍋、油條、豆漿等垃圾食品,而她不喜歡的海參、燕窩都必須吃。儘管孩子的課餘愛好是天文,但宋倩卻費時間地勸導她放棄需要一上午的志願者工作。
雖然"都是為了你",但宋倩的行為卻都是自己認為的"好",對於孩子喜歡的,她認為不行;只有自己認可的才是對孩子的好,因為在父母看來,孩子就是孩子,他們還沒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去識別那些真正對自己好的事情,所以需要監督孩子。
我們可以看到,在不經意之間,父母打著"都是為了孩子好"的旗號,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對孩子的控制,這後面都是父母滿滿的控制欲,這樣的控制雖然的確避免孩子走彎路,卻沒有給予孩子的自由。
控制欲本質是"偏執型人格"
家長對於孩子的控制,有時不是簡單的行為偏差,問題可能出現在家長身上,其實父母過度的控制欲背後,可能本質是家長的"偏執型人格"。
- 那麼,到底什麼是"偏執型人格"呢?
所謂的"偏執型人格",又稱妄想型人格,這類人群都比較敏感,對於傷害和侮辱耿耿於懷;思想行為相對死板、多疑、心胸狹窄;對於別人的成就容易感到緊張不安,會出現公開抱怨或指責別人的行為。
偏執型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家人和睦地相處,在外也無法和朋友、同事相處融洽,容易讓大家產生敬而遠之的恐懼心理,不利於人際關係的交往。我們可以簡單的說,他們看待問題容易從個人感情出發,主觀片面性比較強,對於家庭成員總是存在不信任的情緒。
根據1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衛生調查資料,我們可以發現,存在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數占心理障礙總人數5.8%,實際情況可能更多。但是很多人對於自己存在的問題是很少有自知之明的,否認自己存在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家長總是過分地限制孩子的行為、對孩子不信任、不允許孩子表達否定的意見等,看起來是過度的控制,實質上卻是父母存在偏執型人格障礙。
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才是正確的選擇
"偏執型人格"家長對於孩子的控制可謂是超前的,也是無法忍受的,完全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和管理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父母沒有從本質上正確地認識孩子,沒有意識到孩子是個單獨的個體,孩子的發展需要更多的是放手和自由。
那麼,如果家長存在偏執行為,總是忍不住去控制孩子,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怎樣才能給孩子創造出適合的家庭氛圍呢?
- 家長正視自身的問題,一點點地去改善。
雖說偏執型人格障礙聽起來很複雜,但也不是沒有辦法去改善。作為家長,當意識到自己總是過分限制孩子、不信任孩子或是孩子出現強烈反抗意識的時候,應該正視自身,找出自身是否存在問題。
家中的其他長輩可以嘗試引導家長去正視問題,不要直接去否認,而是告知事實,將他們的情緒正常化。在這樣的感情交流的基礎之上,再引導他們慢慢地去發現問題。對於偏執型家長,直接的衝突並不能解決問題,溫和地進行感情溝通和交流才是正確的方式。
- 家長要慢慢地化解"敵意",不要總是出現反抗心理。
化解心中敵意的過程會比較漫長,家長需要慢慢地去有意地克服對孩子和家人的不信任和敵意,可以採取適當的訓練方法,一步步進行。
(1)時不時地提醒自己。
每天都進行簡單的自我提醒和警告,例如可以設置手機壁紙、寫小紙條等,在生活、工作中提醒自己,避免出現敵意心理和強烈的情緒反應。
(2)多給家人和朋友多一點尊重。
家長平時多尊重一下孩子的想法,不要總是將自己的要求強加在孩子身上,只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
(3)學會忍讓和微笑。
生活中總是有很多事情不順心,家長需要多點耐心,要學會忍讓,不要任由情緒去爆發。可以嘗試多向周邊的人微笑,雖然一開始有點不習慣,不自然,但慢慢地會發現練習變成了習慣,那麼自然就慢慢地自然地展露對別人的微笑和善意的。練習可以從身邊的人做起,例如配偶、孩子或是家人,從熟悉的再到不熟悉的,一步步慢慢來。
- 家長要學會放手,不要總是關注孩子,學會關注自己。
雖然孩子是父母養育的,但我們應該意識到,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從他們脫離母體的那一秒起,孩子就是獨立的個體,不是屬於父母的,雖然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但他們慢慢地會有自己的想法和世界。
家長一直管制孩子,說到底就是一直把孩子和自己綁在一起,認為"母子同心",這樣子反而容易讓家長總是想要控制孩子。所以,最根本的就是得正視孩子與自己的關係,孩子不是家庭的中心,家長也得有自己的生活和重點,逐漸和孩子脫離,慢慢地也就不會總是把注意力關注在孩子身上。
對於手中的東西不是握得越緊就越安全,就像沙子,握得越緊反而會漏得越快。對於孩子,家長不要總是管制,而是要懂得放手,捨得讓孩子去嘗試,即使多走一些彎路也沒有關係,因為那也是孩子自己的體驗和成長。"都是為了孩子好"不是我們以為的好,孩子覺得好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奶嘴媽媽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