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爐里飄出的千年余香——談談宋代文人生活與香道文化的關係

2020-02-19     君山梵靜

"日照香爐生紫煙"香道文化在我國可謂歷史悠遠,技藝純熟,香作為風雅之物的代表,在追求風雅的文人之間更是備受推崇,中國古代的文人雅士愛香,在他們創作的詩篇中隨處可以見到香的身影,在宋朝時的香道文化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時期。

而如今,香道文化出現了斷層,知香愛香的人愈來愈少,香道文化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一種,急需匡正與振興。這篇文章將從宋代香道文化入手,簡單談一談宋朝文人生活和香道文化的關係。

一、宋代的香道文化

香——在宋朝是大雅之物,文人墨客將品香作為貽養情趣的"四般閒趣"之一,另外三種閒趣分別為鬥茶、插花、掛畫,香的雅趣由此可見一斑,在或拙樸或精妙的薰香爐中焚上一隻精選的香,接下來不管是下棋,還是撫琴,抑或寫詩,都有著悠悠的香味搖曳。

1、香道文化的歷史

香道文化歷史悠久,大約從秦朝開始就已經用到了香,據記載可知,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開始在祭祀中以及生活中用到了香,當時佩戴香囊等已經開始流行起來,人們還會用香湯沐浴,以及在頭髮里插上香草。

古代薰香爐

當時間到了秦漢時期,香道文化進一步發展,人們設計出了精巧的香爐,各種形式的香爐使得香道文化逐漸與宋朝相似,在這時的薰香不僅局限於本土製作的香,來自域外的香比如沉香,以及蘇合香等逐漸傳入中原,成為中國香道文化的一部分。

隨著時間的發展,這時的香文化也不局限於祭祀用香,這時香主要有三種發展方向:宮廷用香、文人用香、佛道用香。現如今的香道文化,我們見到更多的是佛道用香,然而今天我們主要討論的是文人用香。

在宋朝時期,文人用香已經發展成了一個時代的大潮流,文人已然成為了香道文化發展的主要推動者。文人墨客不僅對香的需求大,而且善於用自己的智慧和高雅的審美和情趣促進香道文化的發展,文人的生活和香道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現象。

2、宋代香道文化的發展

宋代香道文化發展成熟繁盛,不僅體現在宋朝獨創的用香、制香、研究香道以及對合香之法的研究上,而且體現在宋代香爐的藝術造詣上。宋代的瓷香爐發展迅速,在當時瓷窯的發展的背景下,隨著瓷器技術的逐漸醇熟以及當時主流文化對香文化的開明的態度,這些都使得香道文化逐漸融入到宋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宋朝是一個尚文輕武的時代,在宋代,文人墨客的地位崇高,有地位、有金錢支撐文人墨客對香道文化的推崇,這樣的時代背景也使得香道文化的傳播擁有客觀的條件。宋代的香道文化由此進入了鼎盛時期,香也逐漸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香在今天更多的是用於宗教祭祀,而在日常的生活中用香的人並不多,更不用說認真品香的人了,香的用途似乎也只有祭祀一用,然而香的用途不應僅僅局限於此。在宋代,香的用途已經被文人墨客熟記於心,他們認為香不僅可以調節一個人的呼吸頻率還可以使人通鼻開竅,在無形之中促進健康,活躍思維,調和身心。

二、燕居焚香——宋代文人對香的需求

宋代整體上對文人的崇尚,再加上宋代統治階級文學素養本身也比較高的原因,使得宋代的人民更多的喜愛素雅的顏色,喜愛雅致的器具,這也導致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宋代流傳至今的瓷器等大多數是雅致的風格的原因,而也由於這種原因,宋代時的香爐的風格也多為風雅的模樣。

因為時代以及社會背景等多方面的原因,宋人偏向雅致、淡泊、精巧的風格和審美文化,這種審美文化也促進了宋代文人墨客對於香道文化的熱愛。香道文化作為"雅"的代表,自然也是詩中常客,宋代的著名文人,例如蘇軾、黃庭堅等都對香道文化有所涉獵,有的甚至可以說到了痴迷的地步。

1、燕居焚香,多而無厭

《蘇幕遮 燎沉香》一詞中曾寫道"燎沉香,消溽暑",沉香在宋代時的風靡程度可見一斑,又如《香界》中寫道"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幽興年來莫與同,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花氣無邊熏欲醉,靈氛一點靜還通。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住此中"。

這首詩描寫了一個香的世界,通過寫自己的房間中點了香,讓他以為自己到了蘭草叢中,沐浴在這香的世界,好像已經感受到了暖和的陽光,茂盛的蘭草,又好像自己到了佛的世界,甚至這些香的味道讓自己的陋室可以與儒林學院相比,自己房間焚香的氣味可以比得上儒林學院的桂花香。

不僅文人墨客品香上癮,當時的統治階級也是香道文化的忠實愛好者,當時的朝堂在上朝之前都需要焚香,而且皇帝在正式的公共場合也都需要先焚香。當時對於香的推崇是今天的我們僅憑想像無法企及的,正如我們常常口頭上說的那樣,先焚香沐浴以表尊重,而在宋代,這也許就是文人的日常,燕居焚香,多而無厭。

三、宋代文人的審美對香道文化的影響

宋代香道文化的發展與宋代文人的審美習慣與生活情趣息息相關,宋代用來焚香的瓷香爐不僅在造型上充滿著和諧美,而且在色彩上講究雅致美,這些都體現了文人的氣質和追求。接下來簡單談一談宋代文人的風雅、隱逸以及淡泊的情懷在瓷香爐上的具體體現。

1、小型香爐的含蓄古樸

宋代的香爐造型繁多,每一種香爐都體現著文人的審美情趣。南宋時著名的瓷窯——哥窯,就仿照西周時的青銅鼎燒制了雙耳三足爐,這種雙耳三足爐口徑較小,高度也僅有十四公分左右,是典型的小型香爐;南宋的龍泉窖仿照青銅鬲燒制的梅子青釉鬲式香爐,也是典型的小型香爐,它給人一種極其單純的素凈的美感。這些仿古式的小型香爐,一般而言形體一般較小,造型上大部分都是仿照西周等時代燒制,但是在造型上又充斥著宋代文人的審美意識。

三足香爐的造型極具對稱美,它的整體造型給人一種周正的感覺,又因為是仿照青銅鼎而制,還給人一種古樸的美感,一般而言,三足香爐在外周通體施上米黃色的釉質,並且還會用金絲鐵線開片,使得爐體表面呈現米黃色和黑色交相錯落有致,這些布滿整個形體的花紋使得宋代時流行的素雅的爐體呈現出古樸含蓄的美感。

南宋的龍泉窖仿照青銅鬲燒制的梅子青釉鬲式香爐也是極具對稱美,它整體上的造型與青銅鬲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在底部用三足鼎立。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宋代所特有的造型特點,"出筋"便是龍泉窖偏愛使用的一種造型方式,梅子青釉鬲式香爐外表用灰白色施釉質,再加以梅子青釉,使得整體給人一種素雅、清新之意。

小型香爐

這裡簡單的從兩個典型的仿古式瓷香爐為例,介紹了仿古式瓷香爐的特點,可以看到,一般而言,仿古式瓷香爐都比較嬌小可愛,適於放在手掌中把玩,不僅有著古時器具的特點,而且有著宋代文人偏好的自然、細膩、素雅的特點

2、杯式香爐的和諧之美

杯式香爐主要是指出土於北方的瓷香爐,這種瓷香爐在造型上和前面提到的仿古式瓷香爐略有不同,主要是爐體加長,爐口也由原本的細口爐變為了稍微大口的瓷香爐,這種瓷香爐整體造型和杯子類似,是宋代文人審美特點的體現之一。

例如出土於遼王澤墓地的杯式瓷香爐,又稱為定窯白釉爐,這種瓷香爐的杯體高度僅有十公分,很適合放在手掌心中仔細把玩、品香。這個白釉爐整體的造型小巧但不失大方簡潔,追求和諧之美,符合宋代文人追求和諧的情趣。

3、蓮花香爐的生動而不失莊重

蓮花瓷香爐和以上介紹的幾種瓷香爐比,造型更加繁複、生動,體現了宋代文人追求將生動美麗的現實美景定格於藝術作品中的觀念。這種蓮花瓷香爐一般用層層疊疊的花瓣狀作為瓷底,包裹住整個爐底蓮花的花瓣自然向上生長,剛好形成了獨有特色的爐口,這種瓷香爐造型獨具特色,做工精美,追求自然的美感。

蓮花香爐

4、筒式香爐的嚴謹和中和之美

除此之外,我們也觀賞到宋代時還有一種筒式的瓷香爐獨具特色,這種筒式瓷香爐一般造型工整、嚴謹,有一種中和之美滲透入其中,這也是宋代文人偏愛"中和之美"的具體體現之一。

現如今收藏在江西省博物館的筒式三足爐就是宋代筒式瓷香爐的代表性作品,南宋褐釉印花錦文筒式三足爐,是一種平底的瓷香爐,和蓮花型瓷香爐截然不同,這種平底的瓷香爐更多的體現規矩嚴謹的中和之美。

四、總結

宋代的香道文化是中國歷史上香道文化的巔峰時期,談及宋代的香道文化,宋代文人由於崇高的社會地位和話語權,以及時代背景下對於"雅物"的偏愛,使得我們今天看到的宋代瓷香爐中充滿著宋代文人的智慧與氣質,這種素雅、淡泊、天人合一的平和氣質也使得香道文化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葛琳琳. 宋代瓷香爐中體現的文人審美意識

2、錢漢東. 日照香爐: 中華古瓷香爐文化記憶

3、雷國強, 李震. 南宋龍泉青瓷香爐鑑賞與研究(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OGEXHABgx9BqZZITvj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