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潿洲系列·人文篇」潿洲古八村

2019-10-21   鮭魚旅行

為講好潿洲故事,展示潿洲風采,潿洲島旅遊區管委會以潿洲島的歷史文化現象為線索,以文化旅遊為視窗,組織編寫了《風雅潿洲》並於2019年1月出版發行。《風雅潿洲》共有傳奇潿洲、人文潿洲、烽火潿洲、熱血潿洲、生態潿洲等10個章節,生動、準確地反映了潿洲島不同歷史時期的風尚雅韻和文化魅力。

今後將不斷推出《風雅潿洲》系列內容,敬請期待……

人文潿洲:潿洲古八村

在相關史料的記載中,潿洲島早在漢晉時期就有人群聚居。據晉代劉欣期所著《交州記》中記述:「去合浦八十里有潿洲,周回百里。」 「合浦潿洲有石室,其里一石如鼓形。見榴杖倚著石壁,採珠人常祭之。」從這些記述中可知,在晉代(281-420年),潿洲島上就有採珠人聚居謀生了。從「採珠人常祭之」的情形來看,這說明潿洲島上採珠人的祭祀活動在當時已非常頻繁。

唐代,潿洲島已列入朝廷的行政管理轄區,雖然史籍缺乏詳細的記載,但從相關記述可以了解到,潿洲島自古就有八個村莊,這算得上是潿洲的原住民了。

清代合浦縣令俞功懋寫了一篇《潿洲說》,其中記述:「唐制,椹川有巡司,在椹川村遙領潿洲,宋元因之。明初置潿洲巡檢在洲,嗣因海警設潿洲游擊,名為防海兼守珠池。」這裡是說,潿洲島在唐朝屬於椹川村巡檢司遙領,直至明代才在潿洲島上設置了巡檢司。巡檢司是次縣級的單位,以當時的情形來看,潿洲島上巳具備一定數量的居住人口。

《潿洲說〉還記述:「康熙元年,遷界後戶口安插雷廉間而無居人矣,洲內村基八處,面面皆山,山麓大小,水坑三十有一,箱資灌溉,可作水田者約二十三頃零,余旱田七十五頃零。」這裡聽說的「洲內村基八處」,是指禁海遷界時被毀的村莊後留下的遺蹟,當時禁海的狀況,據《清實錄·乾隆朝實錄》中記載:「粵東雷廉二府交界海面之潿洲,並迤東之斜陽地方,俱系孤島荒地、無籍貧民。每有前往搭寮居住者,不免與洋盜串通滋事。業飭地方官逐一遞迴原籍,草寮概行燒毀,勿使窩留。此外,洲島一律清查嚴禁,在「草察概行燒毀」如此高壓的手段之下,潿洲島八村當然只剩下村基了。由此又可了解到,潿洲八村的形成起碼是在明代或之前。

《廣東通志〉中有記錄:「潿洲,在城南大海中約二百里,周圍七十里,昔為寇穴.明萬曆間移雷州民耕其地。又如明代的史學家顧祖禹在其所著的《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述潿洲的情形是:「團圍皆海,周七十餘里,內有八村,人多田少,皆以采海為生,一名大蓬萊,舊為防海要隘,萬曆十七年,以珠賊為患,增兵戍守。」

那麼,眾多史籍中提到的潿洲島上的「八村」,其名是什麼呢?

《明史·地理志》中記述:「遂溪府北,東西濱海。西南有樂民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西北有湛川巡檢司,治故湛川縣,後遷縣東南故鐵杷縣。又西南有潿洲巡檢司,治海島中博里村,後遷蠶村。」這裡提到了潿洲巡檢司機構曾經駐紮過的兩個村名:博里村和蠶村。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關於湖洲的記載中又提到了另外一個村名:「廉郡珠母海中有溜洲,周百里,昔有野馬渡此,亦稱馬渡。則於廉不遠矣。洲形如蟹,團團成匡,前各記百里或七八十里,蓋大略也。實丈得周廣四十里,其南面稍贏二里,兩傍差出雙螯,宛然攫抱磐石,旋渦守風。寄碇八村跪列,面面皆山,山麓大小,水坑三十一,引其泉灌田,可開水田旱田近百頃。山多田少,余夫以采海為生或類珠戶。」其中的「寄碇八村跪列」就是指寄碇等八個村莊的分布狀況。「跪列」是指八個村莊圍繞島嶼四周分布的情形

就現有的史料來查證,已知潿洲八個古村莊中的三個村莊的名字。至於其他五個村莊名,則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