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水產養殖技術要點

2020-02-08     中國水產養殖網

1、加強水位調控。適當降低池塘水位,將水位逐漸調至80~100厘米,以利於提升水溫,促進水產品攝食、生長。

2、強化水質培育。早春水溫低,肥水困難,應在晴天中午少量多次使用生物肥料,進行培育水質,以穩定水體藻相和菌相;一般魚池透明度控制在30~35厘米為佳,較低的透明度有利於提高水溫,促進水產養殖動物早開食。

3、加強病害防控。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做好病害防控工作,早春每15天使用漂白粉等消毒劑消毒1次預防魚病,如發現病害應及時準確診斷,對症用藥。

4、適當投喂飼料。選擇晴好天氣少量投喂優質顆粒飼料,當前的投喂量不超過存塘水產品總重量的0.1%~0.2%為宜,後期隨著氣溫升高,可逐步加大投喂量。

5、科學增加供氧。存塘量大的池塘晴天中午可開啟增氧機、微孔增氧等設施1~2小時,營造水體的富氧環境,促進有機物氧化分解、水質培育和病害預防。

6、加強個人健康護理。作業過程中儘量減少人員接觸,作業完成後及時洗手、洗臉、洗澡並更換乾淨衣服,隨時注意個人安全及衛生保護,保證人身安全。

二、苗种放養管理

1、做好清塘工作。清塘消毒是苗种放養的前提,也是預防魚病的重要措施,有條件的養殖戶可以用機械設備清除池底表層淤泥、曬塘,放苗前15天再用150kg/畝生石灰消毒。

2、加強水草栽培。「蟹大小,看水草」、「蝦多少,看水草」,水草栽培是蝦蟹養殖關鍵技術措施。蝦蟹養殖池溏應增加水草品種,應以伊樂藻、黃絲草、輪葉黑藻、苦草、菹草等為主,一般至少要選擇2~3個品種,高溫草、低溫草搭配,行間距宜5米×4米,保持40~50%的覆蓋率為宜,以適應蝦蟹生長棲息的需求。

3、做好螺螄投放。螺螄既是蝦蟹喜食的動物性活餌料,也能夠通過濾食來降低水體肥度,促進池塘水體凈化。蝦蟹池一般每畝池塘投放螺螄200~400公斤,投放時間宜在清明前後。

4、加強水質培育。早春水溫低,肥水困難,應採取生物肥料少量多次進行培育水質,以穩定水體藻相和菌相;蝦蟹池透明度控制在35~40厘米,魚池透明度控制在30~35厘米為佳,適宜的透明度有利於提高水溫和溶解氧,促進水產養殖動物早開食。

5、加強水位調控。早春保持適當淺水位,以便快速提高水溫,促進水產動物早開食、早蛻殼。蝦蟹池水位控制在60~70厘米,魚池水位控制在80~100厘米。

6、科學投放苗種。選擇良種繁育的優質苗種,最好是當地培育的,可以降低應激反應,苗種要求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無病害;選擇晴好天氣上午放苗,放養前使用3~5%食鹽水消毒10~15分鐘。部分地區因疫情管控影響放苗,可適當延後放苗。只要在3月中旬前放養結束,如管理得當,對水產品產量及規格影響不大。

(來源: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 慶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LURKnAB3uTiws8K2Hh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