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方法

2020-04-30     中國水產養殖網

1清除過多沉積淤泥,為製造「活水」打好基礎

現行水產養殖方式都是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的生產方式,每年都會有大量殘餌、糞便及生物屍體等有機物沉積水底化為淤泥,成為養殖水體中「氧債」的主要來源和「浮頭」「泛塘」事故的根源。如果數年不清塘,淤泥便會大量沉積,在生產季節使養殖水體長期處於缺氧或低氧狀態,這種高度富營養化水質,甚至是劣Ⅴ類的黑臭水體,是不適宜大部分水生生物生存的,製造「活水」便失去了意義。

因此,經多年養殖的池塘等水體,一是要徹底清淤。通過冬春養殖休閒季節挖除多年有機物積存積澱的淤泥。二是冬閒的養殖水體及時排干,經深層耕翻後,或再經「風吹、日曬、夜凍」,使塘底淤泥中有機物充分氧化還原。三是使用氧化消毒劑。如使用生石灰、漂白粉、強氯精、二氧化氯等具有強氧化作用的消毒劑,使底泥中的有機物迅速氧化。以上幾項措施,可以避免淤泥中有機物沉積在養殖過程中耗氧,而減少「總氧債」。這是製造「活水」、科學調控養殖水質的首要措施。

2設計採用節能方法,製造廉價「活水」

工廠化流水養殖或大量配置增氧機械都能造就「活水」,解決養殖水體中溶解氧瓶頸問題,提高單位水體水產養殖容量和經濟效益。但這兩種情形都會帶來高耗能、高成本,不適合中國國情和世界水產養殖業發展趨勢。只有在低耗能情況下形成物理態「活水」(微速循環流水),才能在我國乃至世界範圍內廣泛推廣應用。這必須根據水這種特殊液體的流體力學特徵,選擇簡易節能的機械方法來製造「活水」。

水作為一類典型液體(流體),具有以下物理特徵。一是慣性大。水的密度是空氣密度的772倍,水一旦處於運動狀態便蘊藏著豐富的動能,擁有巨大的慣性,所以,江河進入平原仍然滾滾向前,洪水勝似猛獸,海嘯摧枯拉朽。二是摩擦力小。運動中的水不會因為分子之間的摩擦而大量耗能,能夠保持持續運動狀態。航行在大海中的船舶,撤去動力後仍可以航行數公里或數十公里。三是可塑性強。流動中的水當遇到障礙物時,並不會像固體那樣停止運動,而是改變方向後繼續向前。四是慢速流動的水能量不易衰減。液體只有當超過一定速度時,才會產生「湍流」,造成額外的能量損耗。

所以,儘管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正是由於水的上述流體力學特徵,決定了河運、海運等水上運輸仍然是當今最為經濟的運輸方式。新型活水機(也稱耕水機),通過加大划水量,降低划水速度,才能以極低的能耗,製造物理狀態的持續「活水(微速循環流動水流)」,帶動了養殖水體的其他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使養殖水體成為保持運動狀態和旺盛生命活動的「活水」。

3選擇寬敞養殖水體,設計合理養殖結構

活水」應用於水產養殖在於解決養殖水體底層缺氧,消除「氧債」,避免「浮頭」「泛塘」給水產養殖帶來風險。「活水」的關鍵在於持續保持養殖水體的微速循環流動狀態。如果水體空間過於狹小,或養殖水體中存在許多障礙物,便使在微速循環流動的「活水」不斷遇到阻力,而歸於停滯,養殖水體便難以持續維持「活水」狀態。在這類水體中若要保持「活水」狀態,則需消耗過多的能源。所以,採用「活水」養殖的水體必須是水域空間較大、並且是沒有障礙物的寬敞型養殖水體。

同時,為發揮「活水」狀態下底層溶解氧較高的優勢,應該特別選擇那些經濟價值較高的底棲型海、淡水養殖魚類、蝦類、貝類、蟹類、龜鱉類等,如鱖魚、黃顙魚、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等中高檔水產動物。所以,在必須種植水草或設置網片等影響水體流動的水體中,養殖河蟹、青蝦、小龍蝦等品種不宜採用「活水」方式。

4藉助微生物作用,提升生態活性

浮游植物和有益菌在養殖水體物質轉化和能量轉換的生態循環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天然水體有機物輸入少,生物密度低,多樣性好,能夠實現自我凈化,維持動態平衡。而養殖水體作為人工生態系統,生物品種少,各類投入品種多、強度大,人工干預程度高,生態穩定性差。必須發揮微生物在水體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中的關鍵作用,才能保障水產養殖生態系統處於高效運轉狀態。

因此,在養殖水體中應該及時補充衰減消亡後的浮游植物和有益菌等兩類微生物,以保持其在養殖水體中較高密度和較強活力。一方面可以通過及時注水、換水等措施實現浮游植物的品種更新和新老交替,也可使用專用單胞藻,補充數量,更新品種。微生態製劑使用方法現已基本成熟,主要是通過選擇性使用芽孢桿菌、乳酸菌、光合細菌、酵母菌、放線菌等有益菌,使養殖水體有益菌達到較高密度,迅速完成養殖水體中有機物降解,防止有機物沉積造成「氧債」積存。

由於微生物沒有運動能力,只能依靠水體的運動實現位置轉移。要提高微生態製劑應用效果,必須依賴微速循環流水狀態的「活水」,使有益菌源源不斷獲得有機物和溶氧的補充,充分而「主動」地發揮凈化水質的作用。所以,微生態製劑實現凈化水質的最佳效能和最優效果有賴於「活水」對有機物和溶氧源源不斷的輸送。

5合理設置「活水」機械,防範養殖風險

據試驗,一般 60~90 瓦的活水機(也稱耕水機)可負載養殖水面5~8畝,水體形狀以正方形或圓形為好,水體深度以 1.5~2.5 米為宜,從而有足夠的空間,以利於最大限度地發揮活水機的「活水」功能,實現全水體(全水面、全水層)微速循環流水狀態,將表層豐富的溶氧帶到底層,又將底層豐富的有機物運送到上層、表層,從而使長期沉積在水底和淤泥中的有機物迅速「氧化還原」。

所以,如果是數年不清淤泥的養殖水體中初次使用活水機(也稱耕水機),在使用「活水」機械的最初一段時期(5~7 天內),便會將積壓數年的「氧債」在此期間加速償還,無疑會迅速增加耗氧,使養殖水域中溶解氧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極易出現「浮頭」或「泛塘」。處置方法,一種是在連續開啟活水機(也稱耕水機)的同時,連續 5~7 天全天 24 小時開啟增氧機械,補充因「氧債」加速償還所帶來的溶解氧不足;另一種是在連續開啟活水機(也稱耕水機)的同時,在第1和第3、第5天隔天加量使用化學增氧劑,如「顆粒氧」和雙氧水等,迅速消化長期積累的「氧債」,防範活水機(也稱耕水機)初期使用風險。如果是新建或剛剛清淤後的養殖水體,則無須進行上述操作。(出處:柏普泰水產 作者:李榮福 王守紅 孫龍生 寇祥明 吳雷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MfKyHEBnkjnB-0z1zs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