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贏了趙薇爾冬升,靠的是審美,還是耽美?

2020-11-16   硬核八卦

原標題:郭敬明贏了趙薇爾冬升,靠的是審美,還是耽美?

本文共2100字,讀完需要5分鐘

《演員請就位2》第一輪公演之夜,郭敬明迎來了自己身為導演的「人生巔峰」。

很難相信,四位導演的票數廝殺,居然集中在了郭敬明和陳凱歌兩人身上。

原本票數墊底的《畫皮》,因為丁程鑫逆天的158票,一路高歌成為了第一名。

而陳凱歌組《過關》的票數相對平均,陳宥維沒有拖後腿,用128票一錘定音,最終險勝了郭敬明。

四位導演作品的最終排名如下

郭敬明的票數,不僅成功擊敗了趙薇,碾壓了爾冬升,還將陳凱歌咬得死死的。

透過硝煙瀰漫的評論區能看到,郭版《畫皮》將觀眾審美,徹底割裂成了對立兩方。

正方:對片中悽美的愛情,真情實意地感天動地。
反方:對矯揉造作的故事,發自肺腑的嫌棄不已。

一則參與者高達兩萬人的投票顯示,對《畫皮》的評價,集中在兩個極端選項上:

滿分與不及格

這部「男狐狸精」的故事,同時擁有著最大的爭議最可觀的流量

一如郭敬明本人,一如他以往的作品。

《畫皮》的故事改編,帶著郭敬明的強烈的個人印記。

王楚然飾演的女將軍佩蓉,救下了丁程鑫飾演的狐妖小唯,將其帶回府上。

佩蓉與丈夫王生很恩愛,而狐妖小唯,想擁有人的感情。

於是,它先是對佩蓉獻殷勤,然後又為了獲得王生那顆摯愛妻子的人心,以佩蓉性命作為威脅,與王生交換身份。

後來,王生當眾承認自己是妖,被村民燒成焦屍,佩蓉殉情。

劇情發展到這裡,故事暫且沒有偏離軌道,只是性別對調了。

最大的槽點,在片尾:

化為鬼魂的王生,再次找到小唯,他請求對方,讓自己和佩蓉下輩子還能在一起。

小唯表面答應,並給了他一撮佩蓉的頭髮,王生感激離開。

結果,一直暗中觀察的蜥蜴妖卻告訴觀眾,那撮頭髮,是小唯的。

看來王生下輩子,說啥都是要和小唯過了(攤手)

故事結束,鏡頭慢慢拉遠,配樂進入高潮。

小唯在一片大雪中,留下了成妖千年來第一滴淚,它緩緩地蹲下,變回了狐妖的原型。

(此處應該有哭聲)

《演員2》打分環節,在一系列歲月靜好的商業互贊之後,點評團的一位女性青年編劇,大膽地點破了「皇帝的新衣」,對《畫皮》的劇情立足點提出質疑:

「為什么小唯想要成為王生而不是別人?」
「你們人物的魅力點在哪裡?」

如果說,上述問題是原故事自帶的缺陷,那麼下個問題,堪稱對郭敬明的靈魂拷問:

「男人(指小唯)為什麼要繡花?」

這一問,可就炸了廟。

不僅被彈幕狂懟

還被微博評論區抬槓

郭敬明的解釋是:

「畫皮和繡花的側影是一樣的,這是為了騙王生。」

私以為他的解釋有些牽強。

畫皮和繡花的側影,除了繡棚位置相似之外,無論是畫筆還是手勢,都有很大差異,為什麼不能改成畫畫或寫字呢?

——因為不夠「娘化」。

如果以腐女的視角看待,本就暗流涌動的雙男主,在燈火搖曳的房中深夜相遇,一個心事重重,一個溫婉繡花,彼此言語試探,這不是糖是什麼?

所以,這從來都不是什麼「男人能不能繡花」的問題。

這是將「男性狐妖娘化」的必要性的問題。

《畫皮》里類似的「發糖」情節還有許多。

初見時,楚楚可憐的「美狐出浴」

一句酥酥麻麻的「王生哥哥」

兩個本該是情敵的男人,看彼此的眼神卻像情人

本是爭風吃醋的橋段,愣是演出了一種試探對方是否在意自己的糾結

兩人互換心臟的那段戲,更像是王生對狐妖的救贖。

在王生被迫離家之後,佩蓉不再搭理小唯,小唯卻還是越變越像王生。

因為他要代替王生的角色嗎?

不,因為他變成了自己最喜歡的那個人啊。

郭敬明嘴上說著要拍一部「性別轉換」的《畫皮》,實際上,卻是在用男演員去演繹一個徹頭徹尾的女性角色,讓小唯愛慘了的,一直都是王生。

佩蓉,就是充當一個兩人互虐的工具人罷了。

整部片子的基調和細節,以及講述耽美故事的主題曲《琴師》,郭敬明為片尾「男男相守」結局做鋪墊的意圖,簡直不要太明顯。

所以,這版《畫皮》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邏輯,而是「強行賣腐」。

市場早就驗證了,得CP粉得天下,CP中又以耽美題材最有號召力和氪金潛力。

郭版《畫皮》的定位和取材,無疑是最大化的市場逐利行為。

丁程鑫王楚然的表現確實可圈可點,何昶希也比《陳情令》時期有所進步。

但是,郭敬明的贏,主要還是贏在「耽美」。

我個人對郭敬明的觀感,屬於又褒又貶。

作為一個純商人,他的作品既獨特又爛俗,既華麗又狗血,既有頂級的視聽效果,也有相當不嚴謹的故事。

他永遠審美在線,演員在他的鏡頭下從來都是貌美如花。

但是他的審美又很狹隘,無論是什麼類型的美少年,被「郭化」之後總會沾上一股脂粉氣。

他總是很狡猾,極擅長用配樂和鏡頭推出一個又一個情感高潮,然後,用這些充沛的情感去遮蓋劇情的漏洞。

他的作品,一如現在的網絡爽文。你會無法自拔於狗血激烈的劇情衝突,沉迷於視覺的快樂,然後忘記邏輯和合理性。

當一個逐利的純商人成為導演,那就是郭敬明。

我從不認為純商業電影有什麼不好。

一個作品類型,能在票房上獲得成功,至少說明它給受眾群體帶來觀影快樂。

但是,《演員請就位2》是個演技類節目。

誠然一些演技派確實獲得了露臉的機會。

但是,節目中更多的還是將「向流量和市場屈服」作為一種代替演技的新標準,對觀眾持續不斷地潛移默化。

大環境縱然無法依靠一檔綜藝去改變,但是,至少別去踐踏本就已經搖搖欲墜的行業標準。

用商業的標準在演技類節目中,不斷地為「演技」下定義,這樣真的對嗎?

演員請就位?

什麼都就位了,唯獨演員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