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育兒博主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孩子在幼兒園尿床了,媽媽接園的時候,當著老師和其他家長的面教訓孩子。
「都快上中班了,還尿床!羞不羞?」
孩子尷尬地用手去捂媽媽的嘴,被媽媽一把扒開,斷續問老師:
「老師,孩子這年紀還尿床正常嗎?在家裡有時也會尿……」
孩子臉上掛不住了,把媽媽往一邊推:「我沒有」
媽媽不依:「這孩子還學會撒謊了,尿了就尿了嘛」
孩子終於大哭:「就沒尿,就沒尿……」邊拉著媽媽往外走
「在家我們很注意他的衛生習慣培養的,有尿還不知道和老師說……」老師把食指放在嘴上示意家長別再說了。
孩子雖小,可也有尊嚴,自己的糗事被公之於眾,還被當眾批評。如果是敏感一點的孩子第二天去學校都抬不起頭來吧。
相信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讓她丟一次臉,長點教訓。但孩子能從中學到什麼呢?孩子情緒失控的情況下,記住的更多的是媽媽的不包容,被別人圍觀的窘迫。家長可長點心吧,人前教子,並不高明。
把孩子尊嚴踩在腳下,這種不分場合的教育實在令人無法認同。
生活中,這種把羞辱當教育的父母不在少數。
父母不給面子,是多少孩子的童年陰影
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小時候被當作父母與親戚們的談資。不管好的還是壞的,父母都愛抖出來開玩笑、討論。
有一期《圓桌派》,竇文濤就問出了這個困擾中國孩子多年的問題:「為什麼很多父母喜歡消遣、貶損孩子?」
「你看他胖得跟豬一樣。」
「你看他黑的,跟個煤球似的。」
「我們家那小子就是個笨蛋,扶不起的阿斗。」
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成和自己一樣平等的人,而只當是屬於他們的一件物品,可以隨意評價,而且大多時候是負面的評價。孩子做得好,很少當眾夸,犯了錯卻大加宣揚,以為越當眾貶低,越能激發起孩子的上進心。
小時候,媽媽就特別喜歡在親戚面前揭我的短,尷尬的我頻繁給媽媽使眼色,可她當沒看見。
毋庸置疑,父母這樣做不是故意跟我們過不去,他們只不過期待我們能改正錯誤。但是方式不對愛真的會帶刺。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毀掉一個孩子最佳的做法就是摧毀孩子的自尊,將他貶到卑微的地位上。
中國父母為什麼喜歡當眾教育孩子?
有一句古話:「人前教子,背後教妻。」傳統觀念認為,「人前教子」利用孩子好面子的心理,當眾指出孩子的不當行為,讓孩子產生羞恥感,產生「知恥而後改」的效果。但是這種方法其實是非常粗暴且不科學的。
家長錯把羞恥感當內疚感
「人前教子」的初衷是藉助權威的力量,希望孩子在眾人的注視中,認識到錯誤,產生羞愧感,從而修正自己的行為。羞恥原本是用於幫助人們建立社會規範、社會道德的,當有人違反社會規範或道德時,來自周圍人的譴責就會令人產生羞恥的情緒,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遺憾的是,但是很多人搞錯了。真正會讓人深刻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是內疚,而不是羞恥。
內疚感VS羞恥感
內疚是經過自我反省,意識到自己做了某件事,傷害了他人,感到自責。為了降低內疚感,人們會嘗試去修正、彌補,以重新獲得他人的認可。
羞恥感是一種直接針對自我的情感,是生動而痛楚的。它讓我們貶低自我的價值。很多時候它不需要以「我做了不好的行為」為前提。
內疚的時候是事錯了;羞恥的時候是人錯了。
內疚感會讓人產生改變動力;羞恥感卻讓人陷入絕望、自我懷疑。
關係學家周梵說:「無論是父母對孩子,還是伴侶之間,人們總以為讓對方感到羞恥會讓對方反省,事實上,自我改變是需要力量的,而罪惡感能最快扼殺力量。越去評判譴責他人,就越剝奪了對方改變的力量。」
羞辱感不會讓孩子變好,只會毀掉孩子
羞辱感首先毀掉的是孩子的自尊
自尊是一個人的脊梁骨,脊梁骨都被折斷了,孩子還怎麼立得起來呢?英國著名作家毛姆說:「自尊心是一種美德,是促進一個人不斷向上發展的一種原動力。」
只有當孩子擁有強大的自尊,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接納的,才會在乎別人的看法,努力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範。而我們一次次不分場合的責罵,羞辱孩子,只會澆滅孩子變好的願望,一生處於自我懷疑中。
羞辱感造成孩子逃避型或攻擊型等極端型人格
經常被羞辱長大的孩子,容易產生性格上的缺陷。羞恥感讓人輕視自己,一般會出現兩種極端的模式:一種是逃避型人格。為了保護自己,情緒陷入麻木,不管你們怎麼說,我都無所謂也就是常說的沒臉沒皮。另一種是攻擊型:惱羞成怒,你越這樣說,我越這樣做,「破罐子破摔」。
羞辱感壓抑孩子,破壞孩子成長的機會
羞辱感會極大的抑制孩子自由表達和試錯的機會。一做錯事就被羞辱,孩子變得謹小慎微,害怕變成父母口中的壞孩子。從而放棄以孩子的方式探索世界,好奇心被扼殺。
而孩子是恰恰是需要犯錯的,在錯誤中累積經驗,獲得知識,塑造品格。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表達情緒,這樣才能成為健全的孩子。
愛用羞辱教育的家長換來的是屢教不改、戾氣很重的孩子。在一項跟蹤8年的道德情感研究發現:那些容易產生羞恥感情緒的孩子們, 更可能被學校開除,吸毒和自殺。真正的教育應該建立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礎上。
那孩子在公共場合犯了錯,該如何教育呢?
關起門來教孩子,不在公共場合討論孩子是非
人前不教子,是現代父母應該有的修養。在眾人面前議論孩子的是非,尤其是談論孩子的隱私或者過錯,甚至訓斥孩子,會讓孩子無地自容,尷尬難堪,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處理情緒上了,根本聽不進父母的教育。更何況,人在情緒好的時候更願意配合,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父母講的大道理他是牴觸的。
訓斥之前先了解孩子犯錯的動機
相信沒有幾個孩子是故意要搗亂的,孩子犯錯背後往往有他們的理由。
在一期《超人回來了》里,爸爸回家後,看到客廳一片狼藉,麥片灑了一地,孩子在地上撿麥片吃。
爸爸很想發飈,可是他忍住了,耐心問女兒怎麼回事。女兒有點害怕,她告訴爸爸,弟弟餓得哭了,她想幫助弟弟,不小心把麥片灑了。
搗亂的背後,是孩子的懂事。爸爸沒有責備孩子,而是肯定了孩子的正確行為。
懂事的父母,管教前會先問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做。
告訴孩子錯在哪,並給予補過
懲罰不是目的,管教的真正意義在於讓孩子願意發生改變。因此孩子做錯事時,一定要告訴他錯在哪裡,對他人造成什麼困擾和傷害。當孩子真正了解了原因,才會自發地生產內疚感,改正自己的行為。
孩子知錯後,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可以做些什麼來彌補自己的錯誤,防止孩子陷入內疚情緒中。這樣孩子就能在錯誤中成長,不傷害他們,也不否定自己。
用一些小技巧告知孩子的錯誤行為
對於4歲以下的孩子,如果當時不指正,過後孩子就回憶不起來當時的錯誤行為了。家長可以用一些小技巧來提醒孩子。
- 用眼神或肢體語言:
比如努努嘴,用一個眼神,孩子一般也就心領神會了。
- 把孩子帶離現場進行教育
當孩子在人多的地方不守規矩,無法無天。家長可以悄悄把孩子帶到一邊,比如衛生間、無人的角落耐心分析孩子的行為,你顧及孩子面子,孩子也更願意配合。
- 睡前是教育的好時機
睡前是孩子情緒比較穩定的時候,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看書。這時家長可以把今天的事拿出來簡單討論一下,幫他分析,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如何處理比較恰當。
在我們的教育環境中,人們常常陷入一種誤區:想要孩子改變,首先得讓孩子感覺不好。比如這種羞恥教育,其實是很欠妥的,家長要注意分辨。
再小的孩子也有尊嚴,也要面子,家長千萬不要親手打破孩子人生中的這扇窗。
18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約翰·洛克有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就越會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最後,分享明朝學者呂坤的「愛子七不責」與大家共勉:
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
對眾不責,
愧悔不責,
暮夜不責,
正飲食不責,
正歡慶不責,
正悲憂不責,
疾病不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