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將,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特的存在,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在浩瀚的中華史上儒將閃爍著灼灼的光芒。
謝玄,出身「舊時王謝堂前燕」的名門世家---謝家,多部作品收錄於《全晉書》,同時又能征善戰,在淝水之戰中,使敵人望而生畏;
王陽明,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他的作品及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世人。同時又是個是個軍事奇才,平定叛亂,鎮壓義軍;
岳飛,憑藉一首《滿江紅·怒髮衝冠》讓無數後世人熱血沸騰、壯懷激烈,卻也是個另敵人聞風喪膽的猛將。
......
他們真的是我國歷史上的文宗武神,明明可以靠筆桿子就能安身立命,卻轉身穿上戰袍就能馳騁沙場。這樣的儒將就連國外的學者都嘖嘖稱奇,不得不說是歷史上的一個奇蹟現象。
今天要說的是第一位曾打動我的儒將,辛棄疾。
人說三歲看老,從辛棄疾年幼時就能看出他將來或許能成為英武縱橫的偉丈夫。當然,這得歸功於他的爺爺辛贊。
辛贊曾在宋金議和後的女真占領區為官,然而他時時希望故國能一雪前恥儘快復興。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安家」的發問也讓他坐立不安,然而,隨著小孫子辛棄疾的降臨,兒子忽然英年早逝。從此辛棄疾是他全部的希望,自己已經年邁,他希望小孫子效仿霍去病能殺金復國。棄疾不就是去病嗎?一語雙關,一來希望小孫子健健康康,二來希望他能有霍去病的志向。
辛棄疾三歲時,辛贊試著考他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一句該如何理解,小辛棄疾正色道:「太史公的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會死,假如為社稷和百姓而死就重於泰山,假如為一己之私而死就輕於鴻毛。」
辛贊抑制著激動繼續問:「那你覺得誰的死重於泰山,誰的死輕於鴻毛?」辛棄疾說:「岳飛,岳將軍保家衛國,他的死重於泰山,奸臣秦檜死不足惜,他的死輕於鴻毛。」
辛贊忍不住對辛棄疾大加讚賞,被表揚後的辛棄疾自然更是確定了自己的志向。
這就是教育的力量,小小的辛棄疾在爺爺的引導下就埋下了復仇的種子、有了抗金殺敵復國的心愿。
終於等到了成年,適逢金人又一次大舉南侵,一隊由耿京領導的起義軍集結反抗,聲勢浩大。辛棄疾也第一次組織組織了2000人左右的起義軍加入了耿京組織。這是他第一次真正加入抗金隊伍,不過做一些文職工作,這年他21歲。
一件事讓他在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
一位名叫義端的和尚經辛棄疾說服一同來投靠耿京,但是這個和尚品行不端,受不了太多苦就打起了歪主意,他偷走了由辛棄疾保管的耿京的帥印意圖交給金人換個一官半職。這還了得?耿京大為光火,辛棄疾有保管不當的責任,於是他自己承諾一定會奪回帥印。
之後辛棄疾帥一小隊人馬抄近路埋伏在去金國的路上,果然,義端遠遠的馬蹄聲傳來。辛棄疾一劍把他砍下馬,義端驚恐萬分央求道:「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殺人,幸勿殺我。」
義端是知道辛棄疾底細的,所以才能說出這番話。青兕是古代重達千金的犀牛,而且義端還說辛棄疾力大無比會輕易殺死人。
話說回來,再怎麼求饒,義端所犯的錯誤也不可饒恕,辛棄疾手起劍落,義端的人頭落地。辛棄疾提著義端的人頭去見耿京。耿京對這個平時深藏不露寡言少語的人大有改觀,從而更加重視他,辛棄疾也自此在軍事方面初露鋒芒。
之後人們稱呼辛棄疾為辛青兕,關於他的相貌,好友陳亮這樣形容:「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重。」所謂背胛有負,就是說他肩部肌肉發達。這說明辛棄疾的身材非常魁梧壯碩,就是一枚標準的武夫。
好景不長,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並將首級獻給金人,辛棄疾聽後火冒三丈,他糾集了50名死士勇闖萬人敵營,一騎快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抵達了敵人的根據地並生擒了張安國。速度快的敵方都沒有反應過來,當然50人毫髮未損。
在這之前耿京所領導的隊伍聲勢皇帝浩大,剛剛歸安大宋,隊伍還沒有來及挪到大宋陣營里就發生了這事,耿京的死自然宋高宗趙構的關注。而辛棄疾於萬人陣營中只取叛徒張安國的事跡更加轟動四方,他內心抗金衛國的烈火也正在熊熊燃燒。
22歲開始他的才幹、勇猛、抗金的熱情全部展露無餘,他有一腔熱血要在抗金的路上熱火朝天的大幹一番。然而事與願違,他這種剛烈果敢的裂性子無法在官場立足,且朝廷根本沒有要抗金的骨氣和信心,之後短暫的達到職業巔峰轉而屢屢被貶。
41歲年富力強的人生正當年,壯志不得酬的猛將辛棄疾頓生歸隱之意,自號稼軒,開始了漫長20年的閒居生活。
就這樣一個硬漢猛將,卸下盔甲就是一枚詞人。
每年的元宵夜或者每逢霓虹閃爍於樹叢的景象時總會想起「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樣的筆觸有李後主的細膩溫婉,有李易安的清麗多情。然而他更多了些雄性激素。
硬漢不可怕,可怕的是能文能武能寫出流傳千古的《青玉案·元夕》令人讀來含蓄婉轉、餘味無窮。近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可見戰將辛棄疾在作詞方面的功夫!
因此,辛棄疾被稱為詞中之龍,與蘇軾並列「蘇辛」,與李易安並列為「濟南二安」
辛棄疾一生壯志未酬,到死也沒有完成「了卻君王天下事」的願望。他後半生一直生活在鬱鬱寡歡中,有一次酒後酣眠時又夢見金戈鐵馬的生涯,那是他最輝煌最有價值的一段時光。事後一首《破陣子》橫空而出,又在詞界掀起一陣風云: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戰鬥的號角聲響徹天空,戰前犒賞三軍,熱騰騰的八百里牛肉被一一分給戰兒們,沙場點並列將,戰鬥即將開始!
的盧馬飛快的奔跑,耳邊嗖嗖嗖都是射出的弓箭,戰鬥激情高漲,生死置之度外。多希望能驅趕外敵替君王完成統一安定大業,自己也能揚名天下,然而,自己早已白髮蒼蒼。
這就是儒將的真實心聲,白髮蒼蒼的辛棄疾已沒有了決戰沙場的精力和機會,我們在文字里也讀出了戰鬥沙場的殘酷和猛將的一腔激情。陸遊評價他說: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
68歲時,儒將辛棄疾在「殺賊」「殺賊」的高呼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