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禮佛」香坊石窟·雨染苔衣拂一身還滿

2020-03-03     唐時星光

十月來陝西,總容易趕上陰雨綿綿,溫度驟降。

雨後露重,山間霧氣環繞,趕路至此,涉過野田已經濕了半截衣裙。

陝北的石窟充滿野趣,尋找的過程也是旅途中美妙的回憶。

草長過膝,蘆葦齊身,行了一段忽聞夥伴之聲,向前一望,崖壁上隱約的人形已經映入眼帘。

繞過蘆葦盪,視野豁然開朗。

抬眼處,一水之隔的紅色崖壁上布滿了綠色的苔蘚,為靠在其上的佛祖繡出了新衣,也強烈地刺激了我們的視覺。

眼前所見的大佛屬於香坊石窟,現存兩窟一摩崖造像龕。

其具體的修造時間不詳,但從雕刻風格被推測為北魏時期的作品。

石窟最明顯的造像便是崖壁上的這尊4米高的立佛,其面部方圓,額頭寬厚,高鼻彎目,嘴唇厚實,頭頂肉髻,身著通肩式袈裟,一手殘缺,一手施與願印。

因著季節與今日突來的雨水,石壁上的苔蘚算是這個時節特有的饋贈,潮濕的環境促進了微生物的生長,綠色已蔓延至佛的額頭、鼻樑、袈裟以及整個背龕。

再過不久,鮮活的苔蘚就會隨著入秋而慢慢消退淡化,只留下淡淡幾抹綠意,暴露更多的紅岩。

主佛的身側,伴有兩位1.4米高的脅侍菩薩。

其中一位已經失了頭顱,另外的一位也幾乎面目全非,加之苔蘚作用,更多了幾分魔幻洒脫之色。

摩崖大佛西側約5米處的崖壁上是殘存較為明顯的一處單室方形窟。

其面闊、進深、高均為1.2米。

窟後壁正中浮雕一佛造像,高0.9米,身側有雙獅護法。

佛結跏趺坐於力士托起的須彌座上,雙手交疊其上,比較有特色的是他所穿服飾,這與近幾日所見的個別佛像有類似之處,領子處還有雲肩類的花紋。這或許源於關隴地區百姓當時的服飾。

佛像上方兩側線雕二飛天像。

似著交領開衫,披帛飄逸。

左右壁內側雕二脅侍菩薩,高均為0.7米,頭已不存。

兩菩薩著通肩式袈裟,身系飄帶。

一位雙手捧著蓮蕊,褲裝明顯。

一位單手拿蓮蕊,另一手垂於身側,持​著凈瓶。

因為角度問題,無法看全石窟東壁外側淺浮雕的女供養人造像。

據相關資料顯示,女供養人有12身,高均為0.15米,著胡服,梳雙髻,扎巾右垂。

幼女雙髻無巾,上著短衫,下著長裙,足穿翹尖靴。中間鐫刻題記。洞外東側壁間浮雕一騎馬供養人造像,高0.2米。

石窟西壁外側浮雕一供養佛,此外淺浮雕男供養人造像10身,高0.15米,均為曲領,胡服褲褶,袖手直立。

中間鐫刻題記,為供養人的名諱與一心供養的虔誠之詞。

大致分辨為:

「蓋XX一心;

父蓋里德一心,息材逵一心,息XX一心

……」

根據題記可知該石窟為蓋姓家族所修鑿。

蓋姓是北魏時期沮河流域匈奴族盧水胡的族姓,而在北魏時期最為有名的盧水胡便是信仰佛教,又在杏城起義的蓋吳。

杏城之地,實際就是現在的陝西省黃陵縣,也恰恰是香坊石窟所在之處。

當年,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重道抑佛,又東征西討,苦於兵源人口,不滿於沙門逾濫,寺廟繁資,曾有過罷沙門之舉,更曾在太平真君五年下達政令,禁止官吏百姓私自供養沙門,並規定若有期限外違反者將門誅嚴懲。

矛盾的日益衝突下,太平真君六年,蓋吳聚眾反魏,擁眾十餘萬,又聯絡劉宋,稱王關中,時多城淪陷,各地響應,致使關隴震動。

後太武帝拓跋燾率軍西征討伐,親至長安,見沙門之行,怒從心生,大開殺戒,堅定了滅佛之舉。

與此同時,在幾個月的部署安排下,北魏也以離間之計殺了蓋吳,平定了起義軍的叛亂。

蓋吳軍的幾次敗北,其眾人散於北地山中,也就是現在的銅川延安諸縣。

而若如記載所說,蓋吳為其叔所殺,蓋氏的後人恐怕最後仍生活在杏城之地,受深山庇蔭…

那麼這裡的石窟,是否會鑿於蓋吳起義的前後,並且逃過了太武的法難倖存至今呢?

許是聯想到了蓋吳的起義,太武法難的慘烈,還有最後發起者們慘澹的結局,一時間,竟覺得這石壁仿佛都在泣血流淚…

在石窟的西側,還存有第二個小窟,可惜光陰的痕跡,已經所存無幾,其內的小千佛們更是風化嚴重。

一場尋覓,於傍晚時分進入尾聲,或許因為看到了泣血之壁,想到了昨日所見的永熙二年題記,想到了不久前剛剛走過的北魏帝王陵和永寧寺,忍不住寫下一首酒泉子,敬逝去的佛國——北魏。


酒泉子

唐時星光

細雨微歇,水劃庭階鮮葉。望頑石,掩泣血,守殘節。

千五百載花開謝,初識冷秋夜。憾永寧,悲魏滅,歷苦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AR7OHEBfwtFQPkd2-T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