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懂法 專博相濟 求真求善——對醫學生培育方向的三點思考

2020-04-01     東大街5號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醫科新思考】

  醫學強則國強,醫學是強國的學科——我曾經在各種場合這樣說。而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醫務人員的負重逆行,讓國人前所未有地深刻感受到他們的珍貴與偉大,醫護理應成為最受敬重的職業;醫學可以救國,理應成為值得高度重視的學科。

  「規劃得當、認真實施的醫學教育,是綜合性健康服務的堅實基礎。」21世紀初,醫學院校被合併或有其必要性。然而,合併後對醫學教育內涵和醫學科技能力產生的影響,值得進行科學且嚴謹的客觀評估。近幾年來,眾多大學甚至師範類專科類院校紛紛創建醫學院,這是尊重學科發展規律、重視醫學教育,還是浮躁功利呢?值得大家認真思考。


3月29日,在武漢雷神山醫院,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上海)隊員吳瓊麗準備進入隔離病房污染區。新華社發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洶湧來襲,令我們猝不及防。醫務人員聞召而動,臨危不懼,勇往直前,在國人感動和敬仰的目光下,挽武漢狂瀾於既倒,扶生命大廈之將傾,成為當之無愧的國之肝膽。我在多次感動、擔憂甚至哽咽中送行戰友,也數度覽閱前線來信,這些都讓我陷入對醫學教育的沉思中。如今,國內疫情結束的曙光已經初顯。因此,我想從微觀層面、三個角度,談一點思考和意見。

「法」與「史」:

醫學法學和醫學史學應該成為醫學必修課

  全面依法治國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疫情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要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不難窺見,有法不依或依法不嚴可能是此次疫情發生並泛濫的重要原因之一。知法守法用法護法,提高預防犯罪和自我保護能力,是解決中國這些年來反覆堆疊加劇的醫療和公共衛生問題的重要路徑。為此,學習並掌握醫學法律法規,理應成為醫學生的基本要求。


上海研製新冠病毒核酸標準物質日前獲批。圖為工作人員在進行分樣操作演示。新華社發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20世紀初,全權總醫官伍連德堪稱國士,徹底逆轉了東北肺鼠疫大流行;新中國成立初期,消滅血吸蟲病的戰役,可歌可泣,造福黎民;21世紀初,抗擊「非典」的教訓與經驗,更直接改寫了國家傳染病防治法……今天,我們正在面臨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也終將成為一段可泣可歌的悲壯歷史。

  樁樁件件,史鑑不遠,然而我國醫學院校鮮有開設醫學法學課程和系統的醫學史教育。疫情期間,北大醫學出版社開放《醫學法學》《醫學史學》教材電子版,急用先學,值得點贊。但是,對醫學史的學習,應成為醫學人的常態。建議合併醫學院的綜合性大學,著手建立並強化醫學法學、史學研究,忠實記錄醫學歷史,編寫醫學史學教材,並成為醫學生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既可「以史為鑑」,讓後代從歷史悲劇中汲取信息,從容應對現實挑戰,也能為立德育人、樹牢科學精神發揮積極作用。

「博」與「專」:

「博學而後成醫」是醫學教育永遠不變的信條

  記憶中,21世紀以前的醫學生雖然所學教材不厚,但依然博覽群書,牢牢把握一切學習機會。實習時,主動跟著老師輪急診、出門診、查病房、做手術,唯恐學得不深、看得不多、做得不好。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現在不少醫務人員學習方向「過於專業」,甚至自我防護知識都要靠「臨時抱佛腳」。臨床「亞專業」越分越細,多學科會診成為「創新」。「混亂」的學制和實用主義、精緻的自我價值導向,醫學教育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專」而不「博」之中。醫學生們的專業分流越來越早,甚至「彎道超車」,走向直「專」。更有甚者,大學四年級便開始物色導師,很早就進入三級學科甚至亞專科。有的導師也樂於其成,畢竟能有論文發表。不少學生對不是自己主打領域的學科,持以懈怠、放鬆的心態,只是報個到、「打個醬油」,甚至人影難見。出科考重理論,輕能力,考完就忘成常態。這樣的教育狀況無疑正在傷害醫學教育,很難培養出既「博」又「專」的醫學精英人才。

  其實,英文「doctor」既指醫生,也指博士。言下之意,醫生既能治病救人,也能飽學淵博。我國先賢早有言,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斷不可作醫以誤世,更常將良醫與良相相提並論。在美國,大學本科往往並不開設醫學專業,想要學醫,需要先打好數理化生以及文史哲的堅實功底。現代醫學工作者不僅應該擁有較全面的醫學知識和技能等「硬實力」,也應該擁有心理學、人際溝通學、邏輯學、衛生管理學等知識和能力集聚的「軟實力」。在科技突飛猛進、醫學進入「新醫科」的時代,數理化乃至現代信息學、全健康學(One Health)也極其重要。為此,我們必須建立卓越的考核與評價機制,引導學生將目光放長遠一點,知識結構更廣博一些,打牢基礎,才能拓展思路,大有裨益於良醫的養成。以考試和功利為結果的學習,則難以實現「博學而後成醫」。

  對此,我提出如下建議。其一,學生必須摒棄應試教育,變被動上課為主動上課,變「被」讀書為「要」讀書,變機械式讀書為研究式讀書,努力成為學習的主人,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無師亦能自通。其二,必須從頂層設計更科學的醫學教育體系,下決心改革完善醫學教育學制。可在以「5+3」為主體的醫學學制中,五年本科中放慢腳步,低年級進行通識教育,高年級開始「全醫學」教育,培育博雅人格和良醫素養,並以下社區為主,輔以臨床實習。本科後,直接進入3年規範而非形式的規培,柔性化引導醫學生進一步提升臨床技能,強化通科培養,後期理性選專業。期待更有作為的,在專培中「精」分專業,最大限度確保從「成人」到「成才」再到「成功」的循序漸進——這應該是適合國情的合理選擇。其三,國家應該大幅度提升規培和專培醫學生的生活待遇,確保他們心無旁騖,減少後顧之憂。

「柔」與「剛」:

醫學的溫度體現在剛柔並濟

  面對生命的醫學,需要溫度和情懷。一句溫暖的問候,一個真誠的眼神,一個親切的手勢,不但令人感動,也大有利於醫患互動和病人康復。在疫情戰鬥中,隔離防護服上從寫上名字到打油詩,既鼓舞了士氣也緩解了壓力,這就是醫學的溫度。在迄今對新冠病毒尚無特效藥背景下,這樣的基於科學認知基礎上的人性溫度,對降低病亡率、提高治癒率的作用不可小覷。

  但是,也有一些情況讓我擔憂。針對新冠肺炎的臨床試驗已經多達200多項,讓人眼花繚亂、主次混淆,其間的利益糾葛更讓人不寒而慄。我想,必須大膽地說出來,醫學的溫度,除了求善——溫情脈脈的愛心和視病人如親人,還有同樣重要的求真——在求真中,呈現科學理性的百折不撓,並凸顯對疾病發生、發展及結果實事求是的敬畏之心。

  醫學的精神內核就是求真、求善、求美。醫學知識既飽含生命的邏輯性,也時刻呈現生命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聰慧的醫學生,除了「死記硬背」,更要培養問題導向、辯證、邏輯、系統和科學思維,進而兼具宏觀和微觀思維能力,方能體會醫學的美與快樂。醫者更需要相信科學,少迷信「權威」;需要堅持真理,在慎思慎獨、慎辯慎識、慎微慎行中治病救人。

  醫學教育也需要溫度,需要柔中有剛,剛柔並濟。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做「乖孩子」,但醫學生不能習慣性柔弱,盲目性點贊,要在充分尊重科學的前提下敢於質疑,因為不確定性正是醫學的特點。人云亦云,趨炎附勢,唯上不唯實,何來創新和突破?以學生為中心,絕不意味著遷就學生,更不能因為對學生嚴厲而擔心受到家長指責和學校「處理」。「嚴師出高徒」並不過時,「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問會變壞」很有道理。與此同時,我們老師應該有大局觀,與時俱進,信任青年學子,積極鼓勵並引領他們開疆拓土,讓他們在醫學教育和初步實踐中,體會自我價值和職業尊榮。這次疫情防控戰役中,「90後」甚至「95後」散發出無數讓人既感動又感慨的「愛與責任」的光芒。有境界自成高格,經考驗方見本色。醫學事業需要可持續的蓬勃發展和傳承,需要不同年代的醫生一以貫之,薪火相傳。

  十多年來,有關我國醫學教育的反思,從未間斷,但多數無果而終,並進而在無奈中繼續保持「沉默」。這樣的一波三折,於世無益,於醫有害。如果依然沒有及時的總結和反省,我們有理由懷疑,疫情過後,醫學能否得到足夠重視?醫療環境能否得到足夠改善?醫學教育質量能否得到大大的提升?國家要強,先強國民;國民要強,先強精英。古今中外,良醫一定是為社會所敬仰的精英,甚至是國之肝膽所系。

  醫學之路,道阻且長,需要不懈付出與經久堅持。不言放棄,勇於擔當,在不斷校正方向中奮力前行,應該是我們醫學教育人的不二選擇。

(作者:陳國強,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

來源:光明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11oN3EBnkjnB-0zQ2-P.html


表 情

2020-05-01





囊謙脫貧了!

202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