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網紅被家暴視頻,我也感覺到了惡意!心理專家:這不是同理心

2019-12-02     壹心理

01


上周,「家暴」 這一話題再次成為了全網討論的焦點。


當看到瘦弱的女孩被高大的男人,強行從電梯里拉扯出去時,所有網友都憤怒了。事情發生後,大叔的各個微信群里,也都在譴責那個施暴者,同時為女孩感到悲傷。


papi醬旗下藝人宇芽,被家暴的視頻截圖

「我完全不敢打開那段視頻……」

「我無意中看了一眼,真的害怕今晚會做噩夢……」

「好可怕,我都不想找男朋友了,更別提結婚……」


大家激烈地討論著,且女孩子居多。她們不僅害怕受到家暴,而且在夏天的時候,也特別害怕在大街上穿短裙、穿短褲,因為好像稍微不留神,就會遭遇無法想像的傷害。


「我很能夠理解你們的感受」,一位男同事突然在群里這樣說。


女孩們有些好奇,他一個男孩子,怎麼一下子就能感同身受了呢?


「我曾經在英國讀書,每當走過學校附近那條著名的同性酒吧街時,就會不知不覺中變得很緊張、很恐懼,因為經常聽同學說,有男孩子在那裡被搭訕、被騷擾……」


大叔突然意識到,當我們看見家暴、性騷擾這樣負面的消息時,除了會憤怒、悲傷以外,還可能會充滿恐懼,特別是那些與受害者有著相同身份的人,例如女孩看到女性被家暴的消息,男孩聽說男性被性騷擾的消息…… ta 們更容易變得焦慮、變得恐懼。


恐懼與焦慮的背後,其實是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了深深的不安。


甚至,心理學研究發現,有些事情不用親身經歷,光看新聞就可能會帶來心理創傷!會讓我們開始不信任周邊的環境、不信任身邊的人。


02

隔著螢幕,心理也會受到創傷?


心理創傷,是心理學中特別重要的一個概念。


簡單來說,當我們遭遇一些災難性事件,例如戰爭、襲擊、性騷擾、意外事故、暴力行為時,如果自身難以處理災難事件帶來的壓力,難以調節相關的負面情緒,那麼心理上就會受到創傷。



心理創傷的產生,可能是經歷了一次特別大的災難事件,例如被家暴、被性侵;也可能是經歷長期的負面事件,例如情感上持續受到忽視。


這個時候,我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環境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了,進而會出現一系列的應激障礙,例如,受到家暴的女性,無法正常上班,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此時,便需要尋求專業人士幫助,例如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生。


一般情況下,如果及時尋求幫助,還是會很快好起來的;但如果沒有及時治療,那麼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即我們常說的 PTSD。


根據以往的研究結果來看,患有 PTSD 的人,會出現三種典型的症狀:[5]


  • 侵入性症狀:記憶中反覆出現痛苦的創傷事件,無法抑制它們的侵入。例如,不由自主地反覆回憶起被家暴的情景;
  • 迴避性症狀:迴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任何事件和場景。例如,不敢坐電梯,即使裡面有很多人;
  • 高警覺症狀:過度警覺,很容易受到驚嚇。例如,看到電梯便會特別焦慮、緊張,充滿了恐懼與擔憂。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災難性事件不僅僅會讓那些親身經歷的人,受到嚴重的心理創傷,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甚至會給那些隔著螢幕,在手機上看到相關信息的人,造成難以承受的心理痛苦。



例如,今年發表在《Science》子刊的一項研究,便把研究主題瞄準了 —— 瀏覽網絡上的暴力事件新聞,對人們的影響。[4]


在這次研究中,Rebecca Thompson 等研究者,跟蹤了 4165 位用戶,在一些暴力事件後,例如爆炸事件,瀏覽相關新聞,對自身情緒與行為的影響。


整個跟蹤調查的過程,長達 3 年之久。


最後,Rebecca 發現,面對網絡上報道的暴力事件,即使人們沒有親身經歷過,卻也會在 6 個月之後,仍然表現出創傷後應激症狀(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同時,這種創傷後應激症狀會讓人們在事情發生 2 年後,仍然擔心會發生不好的事情。而且,在 3 年後,仍然會更加關注最近發生的負面事件,出現嚴重的心理痛苦,例如悲傷難過、恐懼緊張……


看到網絡媒體中的負性事件 出現創傷後應激症狀 擔心未來 瀏覽更多的負面信息 悲傷、焦慮……


這種創傷後應激症狀更具體的表現,是女孩子普遍會體會到的一種 「獵物心理」 —— 總覺得自己在被人 「狩獵」,並因此處於一種警覺、戒備的狀態:


例如走在夜晚的馬路上,有點風吹草動就會腦補很多畫面:

「有腳步聲一直跟著自己,怎麼回事?」

「這個人走的方向怎麼跟我一樣?不會是跟蹤我吧??」

「腳步越來越近了,我還是慢一點吧,等他超過了我,看清是男是女……」



—— 這便是在上文提到的 「過度警覺」,即一種創傷後應激症狀。


表面上看來,這種 「過度警覺」 的狀態,好像是在保護自己。但實際上,持續性的提心弔膽,會給女同胞們帶來很大心理負擔。如果,這些日積月累的焦慮、壓力、悲傷與痛苦無法疏解,那麼很可能會逐漸發展為更加嚴重的心理創傷。



03

如何減少網上負面新聞對自己的影響?


如何照顧自己,減少那些負面新聞對自己的影響呢?


其實,最主要的,就是重建我們的安全感,讓緊張的神經放鬆下來。


1. 避免極端思維


很多研究都表明,我們會傾向於關注那些特別負面的事件。其實,這可以看作是一種本能。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關注負面事件、總結相關經驗,可以讓我們學會保護自己,有利於生存,有利於繁衍生息。


不過,這樣做的弊端便是,我們可能會過分誇大負性事件的普遍性,進而很難對周圍的環境產生安全感,形成了一種極端化的非理性信念。

「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於適應不良的認知思維。」

—— 貝克


當這種非理性信念形成後,你便可能開始恐懼找男朋友、恐懼結婚、恐懼穿的少……


根據全國婦聯的數據統計,全國有 24.7% 的已婚婦女曾遭受過家暴。說實話,這一比例不低,甚至可以說很高。所以,我們都要關注家暴,減少、杜絕家暴。[1]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仍然有 70% 左右的已婚婦女沒有遭受過家暴。


另外,我們看到網絡中報道出的家暴事件,都十分嚴重。這就會給人一種錯覺 —— 好像幾乎所有女性都過著地獄般的生活,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可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Heuristic),即我們認為自己看到的事情,在世界各地都普遍發生著。[6]


所以,你我都需要時刻意識到,「安全的大部分」 才是真正的普遍,這樣有利於建立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安全感。


2. 重構腦海中的記憶


記憶對我們個人至關重要,就好比歷史對整個人類有深遠意義一樣。


如果,記憶中都是網絡上報道的負面事件,那麼會發生什麼?


我猜,可能會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積極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3]


他把一隻狗放在籠子裡,每當蜂鳴器響起時,就會電擊這隻狗,狗狗痛得到處亂竄,卻無法逃出籠子……


令人震驚的是,在多次實驗後,即使蜂鳴器響起時,籠子已經打開了,但狗狗卻不會想著逃出去,而是直接躺在地上呻吟,即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在這隻狗狗的記憶中,好像已經不存在美好的事情了。


怎麼辦呢?


在 2015 年,同樣有研究者拿來幾隻老鼠做實驗,同樣是通過電擊的方式,讓它們習得性無助,並出現了抑鬱症的症狀,例如對生活缺乏興趣。[2]


然後,研究者們發現,當處於嚴重抑鬱狀態下的老鼠,被激活腦內的快樂記憶後(例如,性生活),它們會變得快樂起來,開始積極探索環境,對生活重燃激情。


註:激活記憶的方式屬於前沿技術 —— 通過雷射發射器,將藍光打到老鼠的特定神經細胞


日常生活中,網上那些鋪天蓋地的負面消息,不會很快就讓我們無助、抑鬱,因為每個人都會嘗試自我調節,其中最有效的一個方式,可能就是看些積極美好、能讓你快樂的東西,例如搞笑的綜藝節目、令人感動的電視劇……


給大腦注入更多快樂的信息,並嘗試激活以往快樂的時光。


就像大叔的一位同學曾經說的那樣:「每次在網上看了一些負性事件後,我都會找些積極、感動的東西來看,中和一下,不然情緒真的受不了。」


3. 培養自己的邊界感


大叔相信,每個人都會有同理心,所以在看到別人被家暴、被性侵的新聞時,我們會感受到別人的痛苦,因而自己也會難過、悲傷,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同理心有利於我們心存善意,為他人提供幫助。但是,當我們過度沉浸在他人的世界中,一直共情他人的負面情緒時,自身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例如整個人都變得憂鬱了。


網絡世界已經成為了你我生活的一部分,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在瀏覽網頁時,突然就蹦出來一條壞消息 —— 「某某再次家暴……」,有種防不勝防的感覺。


這時,你可以嘗試建立邊界感。


就像我們常說的,要與父母、孩子、伴侶建立邊界感,給彼此獨立的空間。面對網絡上的種種負面消息,我們也應該建立邊界感。


特別是,建立自我與網絡上受害者的邊界感。當發現自己沉浸在受害者的世界中,為他們感到不公平、感到深深的悲傷時,一定要提醒自己停下來,嘗試離開他們的世界,回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來。



這樣做不是自私,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讓自己在下次遇到這些事時仍然可以心存善意。

因為,如果我們沉浸在太多的負面消息中,可能會逐漸喪失同理心 —— 負面消息給自身帶來的傷害太大了,身體為了保護我們,會讓我們開始變得冷漠……


因此,培養自己的邊界感,讓自己有更多的力量來生活,來支持、幫助更多的人。


寫在最後


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好,但肯定也沒有那麼壞。


網絡上最容易傳播的,幾乎都是負面消息,我們在關注的同時,也要發掘一些美好的事物。當好與壞足夠立體時,或許才會更加凸顯出平凡生活的珍貴之處。


祝福你,

我的朋友,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zbCx24BMH2_cNUgO_A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