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階級之分嗎?一個普通家庭如何面對日漸固化的社會階層?

2019-06-12     布穀學習



今天想和大家說說《起跑線》這部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女兒接受更好的教育,費勁心思要將女兒送進名校的經歷。其中所探討的教育問題也可以說非常符合中國的教育現實,關於為孩子挑學校換學區房甚至偽造證明這些事,我們身邊也沒少發生。影片還挖出了一個個人人都心知肚明但又趨之若鶩的社會現象:學校,不僅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更是階級壁壘與社交平台。

故事並不複雜,但由表及里,層層推進,從主人公個體,帶到周圍領居,再帶出整個印度社會教育現狀,底層樂觀,中產焦慮,引人深思。

讀這篇文章之前,我想請大家先思考三個問題。(答案可以寫在留言區)

1. 我們為什麼學習?

2. 學習是什麼?

3. 教育的初心是什麼?

一、我們為什麼要學習?

小時候,班主任經常會站在講台上與我們聲嘶力竭地互動:「你們學習是給我學的嗎?」「不是!」「是給你爹娘學的嗎?」「不是!」「那是給誰學的?」「自己!」天長日久,成了一套固定模式,記住了「學習」是為了自己,但並不知道為了自己的什麼。

電影講的雖然是發生在印度的「上學難」,但中國父母看了會感覺非常熟悉,片中大量生活細節讓中國父母戳心。

那麼,我們為什麼學習?

細思極恐,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這恐怕並不是自身可以決定的。為了獲取競爭優勢?為了增加選擇機會?為了提升認知水平?又或者是為了繼承家業?還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至於學習的目的,大概在我們出生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就為我們制定好了吧!

以《起跑線》為例,為了爭奪上優質幼兒園的資格,果然拼爹拼媽,哪國都一樣。

比如剛開始為了走捷徑,米塔慫恿拉吉買了學區房,哇!看到這裡我都震驚了,這難道不是中國嗎?

害怕孩子輸給別的孩子,給孩子報早教班,恨不得孩子文武雙全,自己還要接受訓練。哇!原來印度家長也這麼干。

大部分家長,讓孩子學才藝、補課、上名校,好像成了唯一的出路,甚至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寄託和束縛在孩子身上,孩子們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失去了他們的自由,背負著家長給予的枷鎖,留下永遠抹不去的記憶!

他們甚至忽略了孩子在上學過程中真正需要的,即知識的獲得,以及快樂成長的權利。

我們身邊很多大咖、成功人士,難道都出自名牌大學嗎?只有到了好學校,人生才會平步青雲,一步登天嗎?就影片中來說,真正讓我感動的,甚至可以說是孩子接受到的真正的教育,我認為是皮婭在貧民區時學到的真、善、美。

學習,不僅學習知識,更是提高個人修為,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力,從而認知自己,並不斷提高自己。讓你收穫更高的不是那些莫須有的虛名,而是人生境界和品格上的財富,最終擁有優秀的人格。

這才是學習的本真和目的。

二、學習是什麼?

「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我很討厭這樣的觀點,功利心太重,這本身就是個錯誤觀念。

影片通過皮婭上學的種種波折,呈現出一個階級固化甚至從體制上拒絕流動可能性的印度社會。

肆意地將孩子催熟當作炫耀的展品,為了填補自己的焦慮,帶著孩子按照自己構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包裝上所謂美其名曰「都是為你好」的外表,然後進行集權式的管理。

所謂上層,不過是固執、冷漠、心懷鬼胎的一群有錢人,他們盤踞在那裡,隨時準備扼殺可能流動上來的「異類」。蛋糕就只有那麼大,少一個人分,自己就有可能多分到一點。

在中產階級看來,上流階級除了有錢,還必須接受所謂的精英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從內而外完成階級的蛻變。

於是,教育進入了一個死循環: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私立學校,研習的是歐美的教材和教育方式;而公辦學校里的學生,接受的是傳統教育。

學習儼然已經演變成階級比拼。

試問,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除了階級比拼,學習,學的到底是什麼?

三、教育的初心是什麼?

在這裡,我認為用大儒張載著名的「橫渠四句」來概括再合適不過了。教育初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而影片中的媽媽所認為的公立教育應該是這樣的。

那些貧民區的孩子真正有能力有實力卻唯獨沒有機會。

教育初心?

面對印度階級分化如此嚴重的國家,在了解了當地的公立校和私校差距如此巨大之後,又有多少父母能坦然地捨棄名校,理智看待教育初心?

所以詼諧也好,無奈也罷,也許每個人生來的起跑線各自不同,但人生是一段馬拉松,輸贏比的是選手的耐力,那些贏在起跑線上的人,未必是真的人生贏家。

即使沒有驚人的財富與背景作為籌碼,我們還有價值觀可以作為孩子長跑之路的助燃劑。

正如電影所說,育人要首先讓自己成為一個「人」。

教育之殤,存在於各個角落,每個人都心知肚明,但現狀就是,大多數人還是會爭先恐後地一擁而上。

所以結尾處拉吉講完話並沒有引起大家的熱烈反響,就那麼結束了。

我想,導演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了在教育的問題上,我們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接下來是求變還是維持現狀,並不是一部電影、一位演員可以扭轉的。

而當下我們能做出的努力就是,儘量減少因為家庭困難不能接受教育,而輸在同齡人的起跑線上,讓這種遺憾儘可能的少發生。

高質量的教育並不是追求名利或虛有其表的名牌學校,而是塑造更好的教育品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v34K2wBmyVoG_1ZZX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