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有趣鄭州第336篇原創文章
全文字數: 3649
閱讀時間: 9分鐘
每天10:10,多愛鄭州一點點
鄭州有些路一看名字,就能大概猜出來這條路上什麼最多。
康復前街,就是這樣一條因醫院扎堆兒而聞名的道路。
不過,這條路卻不僅僅有醫院而已,還有和鄭州大學以及鄭大子弟有關的記憶。
康復前街西
學校
有趣君的朋友大毛是鄭大子弟,2000年鄭大評上211那年,他從小學升入初中,也就是在同一個校園裡,換了個教學樓而已。
環境沒變,倒是身邊的同學有了不小的變化,因為鄭大跟河醫合併,不少河醫子弟也出現在了這個學校里。
很多鄭大子弟在這裡待了12年
鄭大子弟們從鄭大家屬區上下學,走校門口到大學路這段的康復前街,而河醫子弟上下學,往東走到武警醫院門口,就朝北順著康復中街往中原路去了。
無論哪邊的子弟,活動範圍都僅限康復前街西段,那些關於醫院《人間世》的故事,仿佛離這些學生很遙遠。
可生與死的事,從來都不局限於空間距離。
這年頭沒人相信「小小少年,很少煩惱」吧,小孩子煩惱可多了
大毛上到初二,有一天注意到隔壁班同學都哭成一片,打聽下得知,隔壁班有位同學因為意外事故過世,花一樣的少女,永遠停留在14歲。
那個女孩子,他認識,上下學很巧是同路,女孩子皮膚雪白,人長得乖巧可愛,路上見得雖多也沒發展成點頭之交,沒想到,以後竟然連打招呼的機會都沒了。
爺爺騎自行車載孫子孫女上下學,對有相同經歷的人,這一幕仿佛時間倒流
現在講起往事,他自嘲當年是不是太冷血,身邊同學過世居然連一滴眼淚都沒掉。
少年時,生啊死的,都在課本和作文里,即使出現在自己身邊,也都跟蒙了一層似的,感受不真切。
想到「頭髮甩甩,大步地走開」這句歌詞,也挺暴露年紀的
學校周邊的變與不變
開篇就整這麼沉重,還是聊點別的吧。
跟學校有關的標誌記憶總脫不開小吃,不過鄭大附小(附中)周邊一直以來變化極大,那種能引發N屆學生共同回憶的老店,在這裡屈指可數。
唯二和學校沾邊兒的小賣鋪
學校旁邊的文具店就剩下兩家,店小到簡直不敢相信旁邊就挨著一所學校。
作為婦產醫院的商業延伸,母嬰店已經輻射到學校周邊,瓜分走了原本學校附近的文具店、精品店、小吃店、書店的生存空間。
看來,如今新手爸媽的錢,比學生錢更好賺。
扯遠了,拉回來。
暴雪書社不知不覺也變成老店了,旁邊的那家米皮年歲也不短
大毛上學那會兒,學校周圍各類小賣鋪還算琳琅滿目。
學校門口常年有倆阿姨推小車擺攤兒,一胖一瘦,賣的東西都差不多。
後來兩人的生意都各自往小吃方向發展,胖的那個做炸串兒,瘦的這個做面魚兒。
每次來學校附近,都想再重溫校園生活
那時候學校門口還有其他小吃攤兒,支個鍋都能賣涮牛肚,1塊錢7串,10塊錢搞一大把,一隻手都攥不住。
這些小吃,好不好吃不記得,反正如今在這學校周圍也沒幾家做小吃生意的了。
康復前街上的老店有些與眾不同,還有一家三色鴿蛋糕房沒有入鏡
學校附近的店鋪變了又變,倒是臨近大學路口的,有幾家堅挺成了老店,瓜子果脯、照相快印、老式蛋糕房等等,開的年頭都20往上。
不過,格萊美KTV沒了。
大學路過街天橋上偶遇一個一直蹲著打手游的男孩兒,不理解這操作
時間從二十年前拉回現在。
有趣君在臨近中午的時候跑去學校門口拍照,拍那些早早等在校門口接孩子的父母。
遇到兩個有意思的插曲。
大學路和康復前街交叉口,一個經常堵車的噩夢路口
一個是關於家長,遇上位媽媽,在校門口左顧右盼都找不到自家孩子,列路隊放學的小學生走了一波又一波,最後媽媽見到了孩子的老師。
老師說:XXX今天早就走了。
聽到消息的媽媽邊打電話邊一溜小跑回家,這皮孩子,太讓大人操心了。
上下學尖峰時段,校門口的馬路慎入
第二個是關於孩子,有位小學生,有趣君握著相機在拍她,結果這孩子直接走過來詢問:
「你為啥要拍我呢?是不是我長得太帥,在人群里一眼就能看到我?」
現在小學生都這麼直接的嗎!
又美又帥的女孩子
於是有趣君也不藏著掖著了,直接問能不能給她拍照片。
得到大方的回答:可以。
隨後就來了一組校園風的「大片」。
焦灼迷茫的家長,對比自信敞亮的孩子,不是有趣君想太多,或許真是當下父母和孩子樣貌的縮影。
孩子總想快點長大,大人奢望回到校園
康復前街東
醫院
康復前街上繼續往西走,從交通路往東到京廣路一段上,有三大醫院:鄭大三附院、武警醫院和鄭大五附院。
鄭大三附院,也就是省婦幼保健院,醫院附近,生死尋常,不過因這「婦幼」,關於「生」的故事就特別多。
三附院門前的電線桿做了好看的彩繪,能夠安慰附近的暴躁嗎
還是有趣君的那個朋友大毛,畢竟從小在這周圍長大,生個病就跑三附院,按他話說:自己長大了,三附院也牛逼了。
他不是在這裡出生的,他表弟是,如今比他還高一頭的壯小伙,當年出生是才3斤多的早產兒,直接被送進保溫箱裡養著。
三附院正對面沒有像樣的飯店,管你有錢沒錢都得蹲著吃飯
那是他第一次見到實物版的mini嬰兒,隔著保溫箱的玻璃,攥著的小拳頭連指頭縫兒的細節都看不清。
父母領著他探望表弟的媽媽(也就是他的嬸嬸),那個平日裡打扮入時,身上總有散不去香氣的嬸嬸,生完孩子躺在病床上,面色蠟黃,說三句話都猛喘氣。
女人生個孩子也太慘了,這是8歲的大毛當時最深的感悟。
正對康復中街路口的兒童康復訓練中心,外圍欄杆上正盛開著美麗的小fafa
當30歲的大毛將這段回憶講給有趣君時,反而有種荒誕感,這感覺的由來,一是他的性別不具備直接生孩子的功能,生理上就註定了永遠不可能「感同身受」。
二來,這話擱一位剛抱上二胎的爸爸身上,總覺得孩子不是你生的你不知道疼。
再苦再難也要生孩子,這大概也是人類根深蒂固的基因屬性。
醫院門口必須有交警,不然康復前街能堵成死結
到了武警醫院,畫風就變得「冷靜」了許多,這是家眼科聞名全市的醫院。
沒有嚴謹考證過,不過有趣君周圍做準分子雷射手術的,少有一半都是給這兒做的。
武警醫院門前的一家老飯店
再往東就是鄭大五附院,原鐵路中心醫院。
上世紀五十年代,鄭州鐵路局遷入現址,門口的兩條路也因為京廣線和隴海線而命名為京廣路和隴海路。
而康復前街的名字也是這麼來的,因為在鐵路中心醫院門口。
鐵路職工的痕跡無處不在
一路行至京廣路,路邊有個醒目的六角亭,那裡是兒童自閉症中心。
從路口的過街天橋可以俯瞰這個中心全貌,有幾個小孩子和大人待在一起,他們看起來就像是在一家普通幼兒園裡。
可惜,這裡不是幼兒園。
兒童自閉症中心,很難想像出入這裡的人們所承受的痛苦
有趣君在這個路口拍照時,一輛鳴笛的救護車呼嘯而過,這一刻突然真切體會到,剛剛途徑的那些醫院到底意味著什麼。
這條梧桐樹覆蓋的老街,以「康復」為名的舊路上,每天都有不同的家庭,在這裡留駐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的記憶。
救護車代表了生與死
薛丁格的記憶坐標
黎記燴麵
康復前街上的著名老店——黎記燴麵,一共搬了四次家,最早在康復前街,後來陸續搬過鄭大市場街、大學路,現在又搬回了康復前街。
兜兜轉轉一大圈又回到「原點」。
又從大學路搬回康復前街
對於鄭大校友來說,黎記燴麵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燴麵店而已,那是大學四年兄弟們把酒言歡、打屁嘮嗑、說不完道不盡的場子。
即使沒有鄭大學子情懷加持,黎記也是鄭州燴麵老店屆不能忽略的存在。
黎記燴麵=老鄭大畢業生回憶集散地
像有趣君有個朋友就是黎記的真愛粉兒,問他為啥喜歡吃,就倆字——好吃!
也對,東西好吃就夠了,哪有恁多為啥。
來這兒吃飯的,人手一份紅油豆腐絲,不誇張
不過關於黎記燴麵到底有多好吃,大毛反而有不同的意見,他在康復前街上足足溜達了十二年,卻對這家燴麵老店一點印象都沒有。
按說咋可能呢,就算黎記那幾年搬來搬去,但整體也沒搬離老鄭大的輻射區,加上知名度不低,咋就一點沒聽過呢。
豆腐絲拌進燴麵里,吃到一半兒才想起來拍照
大毛給出的理由——小時候不愛吃燴麵,沒吃過當然不記得。
黎記現於康復前街的店址,在二十年前曾經是家灌湯包店,他反而記得很清楚,因為小時候愛吃,放了學三不五時的,跟來接他的老爸倆人去整兩籠,吃完再回家。
店門不大,店裡很深,別看這會兒沒人,再等一個小時基本能坐滿
回憶就是這樣帶有個人喜好濾鏡,喜歡的,那就是無法磨滅的錨,沉在一個無法替代的時間坐標里,每次打撈,都歷久彌新。
而不喜歡的,哦,對不起,不記得了。
放了學來吃燴麵的祖孫三代
康復前街
不太安靜
康復前街掃街,是有趣君走過的鄭州街道里,不太順利的一個。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醫院較多的緣故,交通擁擠、看病煩心,所以煩躁成了這條街上行人的常態。
交通路口偶遇一個賣杏的小販,就顧著拍杏了,反而忘了拍人
走完整條街,從京廣路往回走,再次經過鄭大五附院門口時,發現一家門臉極小的烤紅薯店。
捧著一個紅薯坐在路邊,熱騰騰得還有點燒手,咬一口,甜,單純好吃的甜。
來給這個撫慰了心情的美味紅薯一張靚照
正對著人來車往的醫院,有趣君就這麼矗在樹影婆娑里,啃紅薯。
不爽的心情也隨著一口一口沒了的紅薯,消散了。
這不是一個適合閒庭信步的街道,但這裡,對於鄭大子弟、鐵路子弟,以及曾在三家醫院出入過的人們來說,註定是個難以忘懷的存在。
感謝MOLLY對本文圖片的支持
把康復前街拍得歲月靜好
本文及攝影作品版權均歸「有趣鄭州」獨家擁有
未經授權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任何平台轉載
法律顧問:河南興言律師事務所 張冕冕 1853997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