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口子親熱得把孩子騙出去,鄭州以前的老房子是這個樣的

2020-04-07     有趣鄭州

這是有趣鄭州第560篇原創文章

全文字數: 2700

閱讀時間: 6分鐘

每天10:10,多愛鄭州一點點


這次疫情對有趣君身邊的朋友觸動很大,特別是那些「鄭漂」,有的人乾脆回了老家就沒再來鄭州,飄著的日子的確不舒服。


但還有一部分,割捨不下這座城市,想著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買房。


丨天下之大,何以為家?


四處打聽鄭州哪裡的房子算是硬貨,畢竟,將來還是要換更好的嘛。這一問還真把有趣君問住了,幾十年來,鄭州居住的變化確實太大了,都快趕上一部長篇小說了,能聊多少聊多少吧。


時間太久遠的,有趣君記不住;具體哪的房子多少錢,有趣君也沒興趣;今天就是和大家聊聊鄭州居住變化過程中的一些趣事,至於讀者能從這裡得出什麼樣的信息,仁智之間吧。


從工人新村到蘇式洋樓 房子,就是解決居住問題的


從現在人民路向南一點到紫荊山交叉的位置,你會發現工一街,工二街這些「工」字頭的路名,而工人新村這個站名,還占據著人丹、11中老校區等地標的公交站名。


五幾年的時候,政府為解決工人的人口密集和居住問題,在人民路以東、工一街以西、順河路以南、管城后街以北,建造大批磚木結構的平房。因為居住者多是來自市直單位的工人,所以叫做工人新村。


丨面臨改造的工二街

據爺爺輩的人說,那時候工人新村一間房最多十五平,一個月交9毛錢,什麼廠領導、工人、家屬,都在一個院住,公共浴池、廁所大家都是「赤誠相見」,每天雞飛狗跳好不熱鬧。


記得有趣君的三舅爺講過一個故事,當年去廠里找某個領導辦事,那時候官僚風比較嚴重,領導的司機把著門,充當著警務兵的角色,就是不讓三舅爺進,三舅爺氣得門口大罵:「張**,你身上幾根毛我都清楚,現在你弄個小鬼放門口,真當自己是閻王爺了?」


嚇得司機趕緊把三舅爺讓進屋裡。


丨不知是喜是憂

有好處必定要壞處,三舅爺說:「滿屋都是炕,脫鞋就上床。」房間小的不能行,別提什麼隱私了,就連兩口想親熱一下,都得把孩子們騙出去玩才行……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棉紡路和建設路之間,國棉幾個廠的宿舍樓里的情況雖說比工人新村好些,但也強不到哪去。


「一廠馬路,三廠樓,四廠平房頭碰頭,五廠污水到處流。」


丨生活氣息還是滿足的

雖說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如果拿現在的住房標準去衡量的話,頂多就是個宿舍的條件。但是當時,已經很滿足了,因為解決的問題最實際:住。


插句話:那時候房子的質量是真好,用料足,木頭頂,青磚牆,用的都是好料子。門窗到現在都不變形,磚牆厚得很,打空調眼兒都費勁。真是叫現在的一些開發商汗顏。


滄桑卻充滿故事 老城區映射


隨著時代的發展,鄭州往四周擴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但有趣君小時候,人們還是普遍喜歡住在老城區——交通發達,生活便利。


東到城東路,西止碧沙崗,南到隴海路,北至紫荊山。如果非要把老城區框起來的話,大致就是這麼個範圍。


丨小時候,過了毛主席雕像,父母就不讓去了

馬森在南關街住了快三十年,小學三益街,初中三中,高中回六,大學之前的生活就沒離開過老城區。


在老城區的這麼多年,最開心的就是小時候,八九十年代的老鄭州,活得還不那麼累,沒有什麼物業糾紛、震樓神器、遛狗大小便,或者大家根本不在乎。


每到放假,一條街的小夥伴都跑出來玩,在前阜民里靠近南關那個街口,以馬森為首的幾個小夥伴還創建了屬於自己的組織「燈籠會」。


丨猜猜這是哪條街,對了有獎

其實,原本是登龍會!模仿香港電影創建的幫會,因為創辦的時候剛好是元宵節,幾個人拿著燈籠躲在小院裡密謀,然後對著外面大喊:「我們的登龍會成立了!」然後跑了半條街,邊跑邊喊。


鄭州話,燈籠和登龍基本差不多,大人們都覺得蠻好。在沒有電話、手機的年代,三天,這個會竟然多達30人,許多家長騎著自行車把孩子送到小院,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馬森都快哭了。


丨小時候玩耍的城牆,不知錯過了多少發財的機會

以前的優勢逐步變成劣勢,人口集中、交通擁堵、居住體驗差、資源集中且緊張、居住體驗差、公共空間被壓縮、基礎設施超負荷壓縮極其嚴重。


老城區會一步步消磨掉歷史的榮光,逐漸走向沒落。時間在慢慢變得濃稠,讓人無法掙脫。


只有等待,等待改造,等待拆遷,馬森的家5年前就說要藉助浸禮會教堂復建和熊兒河生態修復,把這裡打造成酒吧文化產業集群。盼來盼去,從期望到失望,或者到絕望。


兩口子親熱得把孩子騙出去,鄭州以前的老房子是這個樣的

地鐵沿線 得之吾幸,失之吾命


如果時光能倒流,楊峰的好幾個同事都想和他一樣把房子換到地鐵邊啊。

坐公交上班吧,路上堵得一塌糊塗,開車?開玩笑吧,且不說油錢+停車費,光算算堵在隴海高架停車場就夠頭疼的了。


丨想起來堵車就頭疼


楊峰初到鄭州是2009年,因為手頭緊,三環里的房子根本考慮不了。幾番挑選把房子買在建設西路大莊附近,真便宜啊那時候,具體多少錢不說了,免得大家眼饞。


交通?不好意思,連公交車都沒有。每天騎自行車騎20分鐘到西三環橋下,鎖好車子,趕1路公交,到碧沙崗上班,晚上下班晚,連夜班車都沒,楊峰經常性蹭同事的小電電到西三環,這貨還可胖,幾年下來光補胎錢都給夠買輛車了快。


後來,逐漸有了34、108(現在的108,以前是幾路來著忘了,最早到火車站西廣場的,現在到東廣場了),前幾年還有了夜班車。


丨中距離還是地鐵快,不服來辯

也許是命運眷顧,他買的小房子剛好落在距離西流湖地鐵站不到500米的地方,優哉游哉地坐上地鐵,打開一本書,翻動幾章就到了東區。


看著開車、擠公交、甚至打車到單位狼狽的同事,楊峰淡淡地笑了一下:「地鐵口居民的快樂往往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提一下東區吧


許多人喜歡住在東區,有趣君對這個觀點不太贊同。

東區確實是好,但是和西邊相比總感覺缺少了些人間煙火,如果把西邊比作鄰居家一起玩到大的哥們,東區有點像許久不見的同學,突然混好了,吃碗餛飩也搶著埋單。AA的,不要。


丨在有趣君心裡,東區總有一種落寞感

可能在東區上班太久了,一到這個區域就感覺有點緊張,連呼吸都帶著工作的味道。希望有在東區居住很久的小夥伴扳正下有趣君的想法。


居住變遷史 其實就是鄭州發展史


鄭州從彈丸之地變成如今的繁華都市,不斷擴張,不斷發展。


隨著城市的發展,房子也從狹小到寬敞,從平房到高層,從有房住到住好房,房子越來越大,居住理念的改變也映射著生活發展重心的改變。隨著鄭州從普通工業城市逐漸成長為國家級中心城市,以前單純用來居住的房子,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丨為了生活,再努力一點


從「沒房住」到「有房住」,從「有房住」到「像點樣的房子住」,看似這很短的一段路,鄭州卻走了幾十年,鄭州人民還要走得更遠。


但不論怎樣,「房子」,在中原老百姓心中那種安全感永遠沒有變。


轉發、評論、點在看,沒房的馬上有房,有房的房價上揚。


兩口子親熱得把孩子騙出去,鄭州以前的老房子是這個樣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ZAqVXEBrZ4kL1ViXr6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