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黔江有一座四千年古鎮,保存著眾多數百年歷史的徽派古建築

2019-05-28   行者老張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重慶黔江濯水古鎮,一座有著燦爛歷史文化的四千年古鎮,隱藏在黔江區東南角的阿蓬江畔,古鎮四面環山,處於武陵山核心區,是一個猶如世外桃源般的水鄉古鎮。阿蓬江是烏江的支流,自古和烏江、酉水都是溝通長江三峽地區和江漢平原的重要通道,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濯水古鎮集碼頭文化、商賈文化、場鎮文化和燦爛的藝術遺存於一身。

和酉陽龍潭古鎮、龔灘古鎮並稱「酉陽三大名鎮」,歷史上濯水古鎮商貿鼎盛時期曾經超過了黔江縣城的繁華。古鎮也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區,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同時還具有巴楚文化、大溪文化和漢族文化的民俗文化風情。

濯水古鎮興起於唐朝,宋朝時達到鼎盛,明清以後才隨著水運交通的沒落而逐漸衰落,幾千年來都是重慶東南地區極富盛名的古鎮。由於藏在深山中,也讓濯水鎮保存了完整的古鎮格局和大量文化遺蹟,古老的石板街,商號、會館、古民居等木質古建築是這裡最珍貴的歷史遺存。

古鎮老街兩旁錯落有致的吊腳樓、四合院、學堂等別具風韻,封火牆都畫有精美的筆畫,木雕窗花、石雕磉墩都是古代工匠的藝術傑作,這裡的土家族吊腳樓和徽派建築的藝術風格完美融合,漫步在古樸的青石板街,仿佛置身於一座多元民族文化的藝術殿堂。

古鎮入口處保存著一座古老的戲台,精雕細刻,戲台處處雕刻有任務、花鳥等圖案,惟妙惟肖,是難得一見的古建築精品。阿蓬江河堤上建造的土家吊腳樓經過兩百多年風吹雨打,依然屹立不倒,甚至連很小的傾斜都看不到,令人驚嘆。

濯水古鎮最吸引人的就是阿蓬江上這座風雨廊橋,長三百多米,寬五米,由橋、塔和亭三部分組成,純木結構,以榫卯相互穿插銜接,結構精巧,風雨橋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常見的特色建築,現存的古橋數量非常少,每一座都是不可複製的建築藝術瑰寶。

古鎮第一大古建築是一座商號,名叫光順號,為明清時期濯水鎮十大號口之一,建築面積近九百平方米。光順號共有七座大院,兩開大門,建築材料使用三方青磚青瓦,臨街商鋪是全木結構,封火牆和後院是青磚所砌。光順號曾是一位徽商所開的客棧,主人姓詹,以桐子榨油制墨發家。

詹姓商人後來和鎮上一汪姓商人合作開錢莊和其它產業,又把大院賣給了一位叫俞光順的神醫,神醫把這座宅院改名為光順號。整座大院為三進兩天井,院落之間沒有大門,由一條很長的通道連接,寬敞明亮,結構獨特。徽派建築最經典的磚雕、木雕和石雕在這裡被發揮到極致,形象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等豐富的圖案讓光順號更加質樸高雅。

古鎮的另一座重要古建築是余家大院,也叫八賢堂,曾經是清代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鎮上一位進士的宅邸,總面積超過八百平方米,規模僅次於光順號,是濯水古鎮第二大古民居,整座建築為磚、木、石結構,三進院,兩側建有封火牆,小青磚砌成。

天井、封火牆角等部位用青石條鋪砌,牆上和房屋頂部都有神獸裝飾,辟邪鎮宅,大院內深藏風水哲學。八賢堂另一大特色是採用夾泥牆,就是牆體中間是泥土,外圍用青磚和青石包裹,數百年堅固聳立。房屋為穿斗架全木結構,梁架刷桐油,整座院落以灰、白、木三色為主,古樸典雅,具有典型的渝東南民居的建築風貌。


除此之外,濯水古鎮還有龔家抱廳、汪家作坊、煙房錢莊、濯河壩講堂等眾多古建築,見證了古鎮曾經商貿的輝煌和文化的燦爛,都是濯水古鎮幾千年歷史發展的寶貴財富,期待您的鑑賞。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行者老張

【作者簡介】:行者老張,旅遊愛好者,當代徐霞客,用腳步丈量地球,隨時分享旅途見聞。歡迎關注、點贊、評論,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