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收入是虛增的,需要繳稅嗎?」

2019-11-14     理個稅

曾經遇到過這麼一種情況,某公司2016年11月帳上有一筆其他業務收入約300萬元,未申報繳納稅款。在一次稅務稽查中,被檢查人員發現,要求公司就該筆收入補繳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

企業財務人員解釋說:我公司之所以沒有申報繳稅,是因為這筆收入是虛增的,是為了業績好看,應付上級考核,並不是真正的收入。

檢查人員問我:像這種情況,是不是就不應該徵稅啦?

我說:稅款的計算,肯定是依據真實發生的經濟業務。如果沒有經濟業務發生,徵稅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水之源。但是,企業說這筆收入是虛增的,有什麼證據嗎?

檢查人說:有財務人員和經理寫的自述材料。

我說:證明力太弱啦,如果這個證據要能成立,那所有的企業就不用搞稅收籌劃了,這可給大家指明了一條節稅的康莊大道。

檢查人說:另外,他們沒有開具發票,沒有銀行存款進帳。

我說:這兩種情況和證明收入是虛增沒有關係啊。並不是所有的收入都開票,很多公司都會有無票收入;另外,收入和資金流也不需要對應啊。

檢查人說:那企業應該提供什麼證據來證明收入是虛增的?

我說:如果是上市公司,提供證監會認定的虛增收入的處罰決定書,可以證明。如果不是上市公司,有其他機關的認定嗎?比如,法院判決書之類的。

檢查人說:不是上市公司,這些外部證明都沒有,只有內部人員陳述,但看著挺真誠的。

我說:這個真不行,不能認定這筆收入是虛增的,該繳多少繳多少吧。

結論:儘管財務人員說得可能是真的,但是沒有充分證據支持,怎麼能認定這筆收入是虛增的,用兩個人的口述來認定幾十萬的稅款不用繳,這個執法風險未免太大了。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收入是假的,但收稅是真的。我們當然是反對數據造假,但企業享受了數據造假的利益,又不想承擔數據造假的成本,既得隴,復望蜀,人生怎麼可能有這麼兩全其美的事情,甘蔗哪有兩頭甜?

插播一則花絮:

雙十一,天貓以創紀錄的2684億元的銷售額收官,但有人稱其數據造假,早在今年4月份,有一條微博寫到:「天貓歷年的數據完美地分布在三次回歸曲線上,擬合度超過99.94%(抱歉,我也不懂啥意思),銷售額和年份的增長趨勢仿佛按預期設定的線性公式發展,數據過於完美,幾乎不可能。」

由此斷定,天貓歷年數據造假,微博預測2019年雙十一銷售額在2675~2689億元。這個預測的中間值是2682億元,和實際成交額只差2億元。確實很神奇!

微博熱議紛紛,但當別人關心數字假不假的時候,我只關心,稅繳沒繳?

從公開的數據顯示,阿里巴巴集團繳稅額也不含糊,從2015年178億元,2016年238億元,2017年366億元,到2018年516億元。稅款的增速也相當可觀,也不知,是否滿足三次回歸曲線的分布?。


如果您覺得文章有幫助,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及時獲取實用好文章!

「理個稅」提供最專業個稅資訊及籌劃與綜合管理服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qcDbG4BMH2_cNUg4Qu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