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古玉一件紅山玉器的解讀

2019-08-19     國玉彩虹

高古玉鑑賞體系,說白了,就像我們上學時候解題用的「公式」、「方法論」。古玉鑑賞不能憑自己的主觀想像,甚至先入為主去「替他做主」,讓他「穿越」,這樣容易鬧笑話。「方法論」用多了,習慣成自然,隨著知識、經驗、上手器物感悟的積累,就成了屬於自己的一套古玉鑑賞體系,不受他人言語甚至器物虛構故事來歷等外界的影響,從而作出客觀的鑑賞和評價。

怎樣培建屬於自己的高古玉鑑賞體系呢?下面拿紅山玉器的鑑賞舉例說明。也許有朋友說,紅山玉器地處北方,年代久遠,玉質、坑口與別的地方也不一樣。我只能說,在共性和個性之間,拋開個性,通過舉例找出共性的東西,依靠自己的悟性,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紅山文化,國內特別的東北內蒙等地,各地的紅山文化研究會很多,國外特別的台灣的收藏家也收藏大量的紅山文化玉器。這裡不談具體鑑賞,只談「方法論」。

鑑賞一件古玉器特別是高古玉器,要宏觀和微觀聯繫、結合,不能單獨進行。我一直強調:現在的仿古玉器特別是高仿,工藝、器型、紋飾,有的古代治玉用的玉質材料都能找到和仿製,但是永遠仿不了的是「時間」和「古人的思想」。

第一部分:宏觀觀察:望氣。

氣,就是氣場、氣息、氣脈,就是「古人的思想」。「望氣」的前提培養自己鑑賞古玉器的「審美觀」,這個審美觀的培養要靠不斷地逛博物館觀察、閱讀權威專業書籍、閱讀歷史等來培養建立。不能用現在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去審視古人製作的東西。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紅山、齊家、良渚、商周戰漢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玉器都有自己的氣場和時代氣息,要靠不斷地學習和積累去把握。

第二部分:次微觀觀察:埋變特徵

「次微觀」,可以理解為古玉器經歷千百年長時間的埋變,在內外環境的作用和影響下造成玉質結構等所發生的的此生變化在玉器內部和表面的呈態,是一種「微痕呈態」。具體可以參考《讀懂古玉之一》。

一、皮殼和包漿

首先強調一點:器物的包漿必須要整體一致,因為這一點可以排除老料改件或者殘件後修等情況的發生。

紅山玉器的皮殼最大的特點是鹼皮。自然形成的鹼皮具有強烈的層次感,自然而又富有美感,而且多有黃色鹼性伴生物。

包漿還是靠自己多觀察,多上手去感悟吧。多注意老玉器的熟潤度、光澤度等特點,多注意氧化風化在玉器表面的呈態。

二、灰皮和鈣化

讀懂古玉一件紅山玉器的解讀

第三部分:微觀觀察:工藝特徵

紅山玉器的工藝特徵無外乎是打孔、切割(線切割、片切割)、拋磨等。

第四部分:玉料。

玉料的辨識在鑑賞高古玉的新老、斷代方面還是只能作為參考。其實,一件玉器不論新老,只要它美觀、玉質好、工藝勁道、器型比例恰當,紋飾布局合理、寓意吉祥,還有價格方面合適,是可收藏的。

下面解讀分析一件佳士得拍賣的勾雲佩。

此件紅山黃玉勾雲器於2008年11月七日由佳士得在倫敦拍出。

一、看來這個東北料黃玉的玉質密度不錯,沁色不易,不過也與東北坑口的環境有關係。

二、陰線及溝槽打磨拋光精細,陰線線條剛勁有力,順暢靈活、乾淨利索;里外的一體包漿渾厚統一,曝光內斂、光澤穩重,溫潤舒服。皮殼亮而無賊,亞不失光, 典型的千年氧化皮膜。

三、經歷幾千年的氧化和風化,陰線及窪溝槽的邊緣起凸的鋒利不再,顯得自然、圓滑、柔和,包漿厚道。

四、部分邊緣受沁明顯,土沁、鈣化呈漸進過渡態。

五、整個比例恰當,講究對稱的美。

此勾雲佩現在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nY1qmwBvvf6VcSZce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