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故事 | 那年蓬萊水城小海清淤挖出古船,竟是元代戰艦

2020-01-03     天下新鮮事

1984年3月初,蓬萊縣(今蓬萊市)啟動了蓬萊水城小海清淤工程。

水城小海以中心橋為界分南、北小海,北小海在海水高潮時能湧進一些海水,低潮時人們穿著鞋子就可以隨便通行。南小海垃圾堆積如山,臭氣熏天,水城小海已經是死港了。縣政府要求三月中旬至六月中旬,趕在雨季來到之前全部完成小海的清淤任務。

當時我在小海清淤指揮部任宣傳科長。四月初的一天,於莊公社一位參加清淤的社員跑到我的辦公室,告訴我在清淤現場挖出東西來了,讓我去看看是啥玩意。

我立刻趕到小海西南角的第一現場,指揮民工對現場進行初步清理。

首先發現的是東端古船的首柱,即船底龍骨與船首翹起柱銜接的木件;其次發現古船尾端的舵座,舵座與船體裂開呈傾斜狀,一條古船的雛型逐漸展現在我眼前。

我立即向上級彙報,古船的出土、保護就此展開。


古船復原現場 圖片由作者提供

由蓬萊閣管理處、文化局、煙台文管會組成了七人發掘清理小組,按照考古程序逐層清理。

這項工作不是農村豬圈挑大糞、有勁干就行,它需要逐層清理,研究淤泥層的疊壓關係。每個層位出土的器物分別包裝,作為斷代的依據。

受工期所限,我們只能加班加點。發掘、清理到船艙底部時發現的幾件器物,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首先見到的是舵樓散落的門扇和窗扇,尾艙出土了拋石機用的石彈,使用灰岩製作而成。這種石彈主要功能是殺傷敵人,破壞對方的船隻,造成漏水沉船的效果。

中艙有殘存的炕席,前艙內發現了三枚灰彈。灰彈在當時一般都用小口、束頸、斜肩、腹略鼓、下腹內收、小平底的釉陶製作而成,大小各異,內填充干白灰粉面,口用黃泥封實,作戰時藉助風勢投擲,是一種破壞對方視線的武器。船的左舷靠近船首部位有一處被拋石機打中的彈洞。

此外,還清理出元代古幣、碎瓷片等遺物一宗。由此判定這條船是元代戰艦。

接下來,要拆除古船、移走船木構件。

若想整體將古船移出,當時沒有這樣大的機械設備,場地限制也無法運走。我們就按照船木構件順序依次進行拆除,一一進行了編號,有條不紊地運往蓬萊閣內小廣場西側的樹蔭下。

船的木構件擺放也是有學問的,不能胡亂堆放,必須隨彎就柳平行排放,倘若隨便堆放,船板彎曲部位就會變形,腐爛嚴重的部位就會被壓斷,給下一步古船復原帶來麻煩。

再一步,就是船的木構件釋放含鹽的工作。船在海底淤泥中沉睡了千餘年,大量的鹽分已經滲透到木構件中,如果不做好釋鹽工作則會加速對文物的破壞,縮短古船的壽命。

船的木構件釋鹽分步實施,先用麥草鋪蓋於木構件上,然後用毛絨毯子裹嚴實了,防止木構件在通風條件好的情況下乾得過快。


我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通過海水噴洒將木構件浸透,這樣會使木構件含鹽外釋同步進行。然後再用四個月的時間,將淡水與海水各一半的比例混合,使其逐漸往外釋鹽;再用四個多月時間,採用三分之二淡水、三分之一海水勾兌噴洒,這樣不僅會排出殘留的鹽分,還能讓木構件適應在淡水條件生存的環境。最後我們將保護層拆開,將鹽垢用清水進行徹底的沖洗,日後則採用七天噴一次淡水的方法使木構件保持一定濕度即可。

接下來,就是古船的復原與陳列了。


今蓬萊古船博物館展出的傳統造船場景


蓬萊當時有六家造船廠,多為用新木材造船,也有的廠家只是以維修、保養為主,但對修復元代古船,他們誰也沒有經驗,尤其是面對一堆殘破腐爛的朽木,更是難上加難。

文物復原必須原汁原味,能用得上的木構件全部都用上,不能摻雜其它的材料。

為了找到有資質的廠家干這個活兒,我騎自行車跑遍了蓬萊沿海所有的造船廠家。經過多次方案比較,最後選定了馬各莊造船廠。該廠設備相對齊全,有一批有經驗的老工人,廠長謝心達和技術骨幹所做的方案可行性很大,能夠按照要求承接古船的復原任務。

雖然船廠設備齊全,干起活來得心應手,但是這條古船殘長28.6米,最寬處5.6米,若想將這樣的龐然大物復原,然後再從三十多里外的船廠運送到蓬萊水城陳列館,以當時的運輸工具和路況根本達不到要求。最後決定,在陳列館新址上先將古船復原,再興建古船陳列館的土木工程。

經過三個多月緊鑼密鼓的工作,一艘雄姿勃發的元代古船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我是古船復原的總監,也是古船陳列館的第一位負責人。

國寶級元代古船再現,轟動了文博界,轟動了船史界。上海交大、武漢水運學院、大連海運學院、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國家文物局等四十多位知名專家,在開館之際專程在蓬萊召開了古船學術研討會,對元代古船的構造、功能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對古船的價值做了權威性的評定,同時對古船的發掘、保護、復原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我快七十歲了,今天重新進入古船陳列館,面對這艘元代古船,補寫幾筆,倍感欣慰。

文 / 羅世恆

原文發表於《煙台晚報-煙台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kYnaW8BMH2_cNUgiw9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