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好散文推薦」王忠明|兩度探訪一片竹

2020-04-06   作家鬼譚


作者簡介


王忠明,垣曲人,康傑中學校友聯絡辦負責人,山西作家協會會員。1985年開始發表文稿,在《人民日報》《新華通訊社》《光明日報》《瞭望新聞周刊》《山西日報》《運城日報》等全國上百家報刊發表散文、雜文、報告文學、通訊文稿近萬篇,上百萬字。


兩度探訪一片竹


在生我養我的故鄉,綿延起伏,群峰環抱,景致怡人的中條山脈腹地,山西運城市垣曲縣偏西一隅毛家鎮與聞喜縣東北石門鄉接壤的毛家村。距離我們全家人工作、生活、居住的國家重要有色金屬基地——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公司下屬採選礦山胡家峪銅礦五公里左右,一個十多戶人家的小村莊——秦家溝居民組旁邊,有一片生長了數十年的竹林。

這片在記憶深處,留下一些印痕的竹林,我曾兩度前去探訪,卻間隔了近半個世紀。

第一次去那裡,記得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上5年制小學高年級的少兒時代。

生長在地下金、銀、銅、鈷有色金屬礦藏;地上動植物、中藥材品種繁多,資源豐厚,被譽為「鐵頭、銅腰、金尾」的「寶山」,聲名遠播的大山之中。不論男孩、女娃,節假日等閒暇時候登山觀賞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美不勝收的迷人風景;採摘黃的耀眼的連翹花、或粉嫩,或紅艷的山桃花、雪白晶瑩的棠梨花等數不清奼紫嫣紅的野花;採食山葡萄、棠梨、八月炸、榛子、毛栗子、山桃、山杏等多種野果;採收黃精、蒼朮(俗稱「老頭胡」)、穿地龍、柴胡、遠志、五味子等中藥材;下到小河流中垂釣野生白條、叢口、麥穗、柳根、泥鰍等雜魚,摸蝦,捉螃蟹是占據很多時間和極大空間,衍生無窮無盡的樂趣事宜。

野外垂釣是我自少兒時期開始,至今依舊志趣盎然,分毫不減的樂事。

為了盡情垂釣,我緊緊跟隨左鄰右舍有此嗜好的大人、長兄們步伐,取得了一些尋找釣位、觀察天氣;探尋是否有了漁獲,如何弄魚餌等經驗。

那時候,我家中只有父親一個人工作,每月不足70元的工資,卻要養活全家6口人,家境十分貧寒,大人沒有閒錢「支持」我實施垂釣等娛樂項目,只能自力更生。

為了給家裡節省點錢,我學會了拿普通辦公用的大頭針,在接近針頭部位鏨出一個回鉤,再用尖嘴鉗子把大頭針握成「u」字形,一個釣鉤就製作成了;釣線是專用,無法尋找替代品;魚墜用的是鉛金屬材料製造,用過的牙膏皮。魚竿是幾經更新換代,最早用的是一根拇指粗的木棍,後換了一根荊條,再後用一個掃把上抽出來的細竹條。使用起來不是太沉,垂釣時舉著時間一長,胳膊很酸痛;就是尺寸太短,或是彈性不足,很不得勁,令人鬱悶。

鄰居幾位大哥都是個「業內高人」,只要見他們出去,每次就都能釣回一串個頭不小的鯽魚、白條、麥穗。他們每人用的釣竿,都是根部有大拇指粗,一根纏著藍色,一根纏著棕色塑料帶子,尖上細細的,長約2至3.5米,輕便、彈性強的竹竿,令人眼熱之極。見我握著他們的釣竿愛不釋手,久久不願意放下,他們就給我支招,「去秦家溝弄一根竹竿」!


於是,在一個滿目蔥蘢,陽光炙熱,暮夏時節的星期天,吃完午飯,我就約了一個同學,一路打聽,一路急行,目標是秦家溝。直到望見一片翠綠色的竹林,我們才放緩步伐,邊走邊商量,怎麼才能成功完成此次「任務」。

這次如果明確和村民說清楚,人家無疑不會動「惻隱之心」,讓我們挑選適宜竹子砍伐。只有「悄悄地,打槍的不要」,去偷砍一顆竹子啦。

我們顧不上欣賞這個小山村的綺麗美景。一邊四面張望,觀察村民動態,一邊裝模作樣地採摘半人高麥收後接茬種植的秋玉米、大豆、穀子等莊稼地里能食用的野菜;慢慢地接近了東西稍寬,南北狹窄的竹林。竹林旁有一條一米左右寬,流水清澈見底,水深剛沒腳踝,南北流向的小溪,過了小溪東岸是高大喬木、低矮灌木等植被厚密的山樑。

我們沿著小溪,貼著山樑,悄悄潛入了竹林。竹林生長的十分茂密,一根根竹杆傲然挺立,竹葉青翠欲滴,適宜垂釣用的3米左右竹竿滿眼皆是,煞是喜人。

在靜臥竹林,仔細查看周邊情況片刻,確認被村民「活捉」的風險較低後;我們迅速用攜帶的水果刀,切割倒一顆自己選中的竹竿,刷掉枝枝叉叉後,拖著竹竿,貓著腰,沿原路快速返回。直到遠離那片竹林,那個小村莊2公里以外,劇烈跳動的心臟,才慢慢平緩下來。

歷經「艱難困苦」,回到家中,顧不上休息半分鐘;我就按照鄰居大哥指點,趕忙點上蠟燭,精心用火焰,一邊把竹竿找直,一邊燻烤乾竹竿;又找來塑料帶子,纏在根部,把心愛的竹竿拾掇,裝扮的自己感覺漂漂亮亮、心滿意足,才去做別的。

這根竹竿,伴隨我的青蔥歲月大約近10年。期間拿著它多次去垂釣,與它的關係似熱戀情人,情真意切,綿綿不絕。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仿佛彈指一揮間,我已經從不喑世故的青蔥少年兒童變成年近花甲的老人,「晉升」成孫子繞膝的爺爺;不知過往「偷砍」竹竿的「邪惡」行動能否被人們諒解;我從那時至今,內心之中尚留存有一絲惴惴不安。

今年春節期間,我們全家回到故鄉。因為新冠疫情肆虐,人人自危;走家串戶,登門去親戚朋友家拜年的機會減少許多。閒極無聊,大年初二晚上,年齡低我7歲的胞弟提醒我說:「你去過秦家溝嗎,哪裡風景不錯,還有一大片竹林,值得一游!」

聽到「秦家溝!」這個地名,立即將塵封在我記憶深處近五十年前的往事勾起,激起我再訪那片竹林的強烈慾望。

勤勞,善良,幹練,喜好遊玩的妻子也在思索到哪裡去消遣;我邀請她一同前往,她愉快地接受啦。

大年初三早晨九時許,吃完早餐,我和妻子沐浴著燦爛的暖陽,踏著數厘米厚,踩著咯吱做響的積雪,前往目的地。待時間過去一個半小時後,妻子多次詢問,抱怨「到了沒有,這麼遠啊」時,我終於望見遠方的竹林。


走近竹林跟前一看,數十年前只能長成成年人大拇指粗,2至3米高的毛竹,如今能長成直徑3至5厘米,5至7米高的大竹子啦。詢問了一下村民竹林過去和今天的占地面積,回答「原來不到兩畝,現在有10畝多」。這裡空氣清新、純凈;看看村容面貌,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子裡,蓋起了不少二層樓高的新房子,停著幾輛小轎車,一群十多隻牛在嚼食草料,還有成群的雞、鴨、鵝等家禽覓食,嬉戲。時近中午,家家戶戶房上的煙筒冒出了炊煙,聽得見鍋碗瓢勺奏鳴曲,聞得見美味佳肴溢味香,好一派祥和安逸的田園生活。

兩度探訪這片竹林,期間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祝福,祝願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富強;每一個公民的明天,工作、生活更加舒適,美好,安康,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