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都故事會
于都縣羅江鄉地名
引子
羅江,以水得名。相傳羅氏在河頭開居,因山崖似洞,始名羅家洞因靠貢江,建了渡口,改稱羅家渡。解放後定名羅江。解放前夕屬第一區(城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羅江區,1958年9月成立中村公社,1961年8月劃為中村、洋坑公社,1962年5月兩社合併,以駐地羅江命名一直至今。
羅江圩 位於縣城西南25公里中小河邊。農曆二、五、八當圩。清代陳氏建圩,以羅家渡為名,稱羅家渡圩。解放後改今名.40戶,284人,隸屬羅江大隊。居陳、林、、羅等姓。
【羅江大隊】地勢平坦,小河自南向北匯入貢水,沿河公路直達羅江圩。以轄地羅江圩命名。解放前夕屬城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羅江區寨背鄉,1958年屬羅江公社稱羅江大隊。
寨背 在羅江圩北面大塅中。村後原有一寨,故名。明中陳氏從河頭遷此。
河頭 在寨背東北面,三叉河口上。羅氏開居,羅歿。明初陳德剛從福建遷此。
田心塘 在寨背西南面田塅中水塘邊。明初陳氏從河頭遷此。
爛泥坊 在寨背南偏東塅上溪邊。爛泥田多,故名。梁氏於清初從福建武平八角井遷入。還居有邱氏。
黎屋村 在寨背南偏西大塅中。黎氏於清末從南康唐江遷此。
布角坑 在寨背南偏東山腳下小河邊。村後三個窩,分布在三個坑角,故名。清中賴氏從福建遷此。後有陳氏入居。
【白田大隊】西北傍貢水,南臨新陂河。沿河地勢平緩屬塅。余屬山坑。駐老屋。以白田片村為名。解放前夕屬城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羅江區高灘鄉,1958年屬羅江公社稱白田大隊,1968年與洋坑、上溪合併,屬羅江公社紅旗大隊,1972年恢復白田大隊一直。
老屋 在羅江圩東北面河邊。明中胡氏從福建遷此。
葉屋山 在老屋西北面塅邊山腳下。葉氏開居,葉氏遷。今居胡氏於清中從老屋遷此。
下山排 在老屋北面山坑嶺排下。清初胡氏從老屋遷此。
塘坎上 在老屋西面黃泥崗塘坎上。清中胡氏從老屋遷此。
黃圓 在老屋南偏西塅邊黃泥嶺腳下。因嶺圓形得名。清初胡氏從老屋遷此。
黃竹塘 在老屋東南面山坑嶺腳下。因塘邊黃竹多,故名。居劉氏。
【高灘大隊】地屬丘陵。西南北貢水迂迴,東面山丘棋布。以高灘片村為名。解放前夕屬城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羅江區高灘鄉,1958年屬羅江公社稱高灘大隊,1968年與下壩合併,稱紅光大隊,1972年分開,恢復高灘大隊。
上屋 在羅江圩東北面貢水邊大上。居高灘片村上方而得名。明中李氏從吉水遷此。
壩上 在上屋西面貢水河岸壩上。清末林氏從小溪口遷此。
嶺背 在上屋南面塅邊嶺腳下。居高灘背得名。清中李氏從上屋遷此。
漁民村 在上屋南偏西貢水北岸中。以前打魚為業,1968年連家漁民改造,轉漁為農,上岸建村於此,故名。居李氏屬縣農牧漁業局管轄。
【上溪大隊】地屬丘陵。西南山丘棋布,東北小河沿境匯入水。沿河呈垠。駐上水排。以上水排和小溪口兩地名各取一字為名。解放前夕屬城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羅江區高灘鄉,1958年屬羅江公社稱上溪大隊,1968年與白田、洋坑合併稱紅旗大隊。1972年分開,復稱上溪大隊。
上水排 在羅江圩東北面河邊。清中丁氏從利村新陂遷入。
小溪口 在上水排西北面小溪與貢水匯合口。清中賴氏從羅坳沙陂遷此。
黃壩 在上水排北偏西小河壩上。蘆芒草多,原名蘆芒壩,後改名黃壩。清初劉氏從陽田遷此。
楊屋 在上水排南黃泥山坑中。居楊氏,清中從廣東遷此。
洋口 在上水排東南面坑口黃泥嶺下。地形似羊,原名羊口。北山似虎,不利於羊,改名洋口。清初黃氏從利村廟背遷此。
里坑 在上水排西偏南山坑黃泥嶺下。距上水排三華里,原名三里坑,後簡稱里坑。李氏從高灘洋坑遷入。
【前村大隊】東北傍貢水,西依山,全境地勢平坦呈大。駐黃泥塘。因居羅江村前面,故名。解放前夕屬城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羅江區寨背鄉,1958年屬羅江公社稱前村大隊。
黃泥塘 在羅江圩西北面貢水岸邊大塅中。雨季黃泥水入塘呈黃色,故名。清中林敬祝從石頭丘遷此。
嶺子腦 在黃泥塘西北面貢水岸邊嶺腳下。地勢稍高得名。清末林玉盛從壩上遷此。
壩上 在黃泥塘北偏西貢水岸邊壩上。清中林雲瑞從石頭丘遷此。
壩上(上) 在黃泥塘北偏西貢水邊壩上。清中林氏從石頭丘遷入。
廟子崗 在黃泥塘北偏西大塅中崗坂邊。村前有九爺公廟得名。清中林敬山從梓山山峰壩遷此。
楓樹下 在黃泥塘西北面塅邊山腳下。以楓樹多而得名。清末林聖彩從石頭丘遷此。
趙屋 在黃泥塘北面貢水岸邊坡中。清乾隆33年趙氏從福建遷入開居。
新屋裡 在黃泥塘西面田塅中。清末林氏從楓樹下遷此。
軍田裡 在黃泥塘西偏南塅邊山排上。上稱軍山,下稱軍田。清末林長萬從壩上遷此。明嘉靖連氏從福建遷入。
石頭丘 在黃泥塘南面大塅中。田裡石頭多而得名。清中林氏從梓山山峰壩遷此。
石頭丘(上)在黃泥塘西南面大坡中。清中林氏從梓山山峰壩遷此。
石門坑 在黃泥塘西偏南山坑嶺腳小溪邊。坑口形似石門框得名。清末劉氏從西崗山遷此。
官坑 在黃泥塘西南面坑口崗坂上。相傳因爭水有縣官到此判斷。故稱官坑。清末曾氏從龍南遷入開居。
【下壩大隊】東南北三面貢水,沿河屬西屬山。以下壩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屬城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羅江區洋坑鄉,1958年屬羅江公社稱下壩大隊,1968年與高灘合併,稱紅光大隊。1972年分開,恢復下壩大隊。
中壩 在羅江圩東北面貢水河畔。居上壩和下壩之間,故名。清末林氏從石頭丘遷此。
石角下 在中壩北面貢水河畔。上方河邊有一石角得名。明末袁氏從福建遷此。還有李氏居此。
下壩 在中壩西面貢水河畔。居中壩下方得名,明末俞氏從福建遷此。
【洋坑大隊】北憑草窩,南依馬腦寨,屬半山區半丘陵地帶。溪水西注貢水。駐木梓排。以洋坑片村為名。解放前夕屬域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羅江區洋坑鄉,1958年屬羅江公社稱洋坑大隊。
木梓排 在羅江圩東偏北山排上。以木梓樹多而得名。清中李氏從高灘遷此。
里坑口 在木梓排西偏北貢水岸上黃泥嶺下。居坑口內得名。民國初年李氏從高灘遷此。
東坑子 在木梓排北偏西黃泥山坑裡。坑口朝西而得名。民國初期李氏從高灘遷此。
水口 在木梓排西偏北坑口小溪邊。居洋坑水口得名。清末陳氏從蘇坑遷此。
木田坑 在木梓排東偏北山坑嶺腳下。坑中有木通樹,原名木通坑。後諧音改稱木田坑。清中黃氏從利村廟背遷此。
老屋場 在木梓排東偏北山坑小溪邊。後山似虎,原名老虎場,因虎名不妥改今名。清初劉氏從江口遷此。
坳下 在木梓排西面溪邊黃泥山坳下。清末張氏從蘇坑遷此。
寺前 在木梓排東面塅邊黃泥崗咀上。後山似獅,原名獅前。後被雷擊而諧音改今名。清初李氏從高灘遷此。
功場排 在木梓排東偏南坑排上小溪邊。山排似孔雀,原名孔場排。合作化時,表示要為農業立新功而改今名。清末劉氏從老屋場遷此。
山下 在木梓排東南面溪邊黃泥山下。清中龍氏從贛縣石含遷此。
盤古排 在木梓排西南面塅邊山排上。開居較早,故名。清中張氏從蘇坑遷此。
肖屋 在木梓排南偏西塅邊黃泥嶺下。清中肖氏從聯豐遷此。
【蘇坑大隊】東南西三面依山,北傍貢水。中部地勢平緩屬。駐蛇背。沿用蘇坑鄉名。解放前夕屬城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羅江區蘇坑鄉,1958年屬羅江公社稱蘇坑大隊。
蛇背 在羅江圩東偏南黃泥嶺下。後山似蛇,故名。清中張氏從江口遷此。
老屋場 在蛇背北偏東貢水岸邊山崗下。清初陳氏從廣東興寧遷此。原名陳屋,村側建新房後,稱其為老屋場。
河子口 在蛇背北偏西小溪與貢水匯合口上。清中劉氏從廣東遷此。
張屋壩 在蛇背北偏東。張氏於清中從贛縣江口馬安壩遷此。
竹子窩 在蛇背東北面貢水河岸山窩裡。盛產竹子得名。清中張氏從江口遷此。
廟崗 在蛇背北面溪河匯合口黃泥崗上。有一古廟得名。清中張氏從壩上遷此。
窩下 在蛇背東北面溪邊山窩下。清中劉氏從上歐遷此。
下窩子 在蛇背西北面小河邊山窩裡。清中陳氏從老屋場遷此。
雷公坑 在蛇背西南面山坑嶺腳小溪邊。呂氏開居,原名呂公坑,呂氏遷,謝氏於清中從寧都遷此改名雷公坑。
筲箕窩 在蛇背南偏西機耕道邊山窩上。山窩似筲箕得名。清中劉氏從河子口遷此。
崗子上 在蛇背西南面黃泥崗上。清中徐氏從三門灘遷此。
【新屋大隊】地屬丘陵。東西山坑,余屬。溪水北流。以駐地新屋命名。解放前夕屬城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羅江區中村鄉,1958年屬羅江公社稱新屋大隊。
新屋 在羅江圩南面田塅中。1976年新建房屋,故名。
連塘背 在新屋西北面塅邊山腳下。屋背數口塘相連,故名。清初劉氏從會昌周田遷入。
桐木坑 在新屋西北面坑口嶺腳下。古時深山密林,穿林而過如穿山洞,原名洞木坑,後改稱桐木坑。陳氏於民國初期從羅江圩遷入。
圩背 在新屋西北面大中。居羅江圩背後,故名。明末郭氏從肖屋坪遷入。
松山下 在新西面坑口嶺腳下。後山松樹多得名。明末葉氏從安遠龍布遷此。
曹屋 在新屋西偏南塅邊山腳下。曹氏於清中從仁風遷此。
七山下 在新屋東南面塅邊山腳下。因村後七個圓得名。清中林氏從石頭丘遷此。
大橋頭 在新屋南面塅中溪邊。村側有座大拱橋得名。陳氏於明中從尋烏牛頭崗遷入。
排子上 在新屋南偏西塅邊山排上。清中賴氏從福建遷此。
黃坑子 在新屋南偏西坑口嶺腳下。地屬黃泥山坑,故名。陳氏於清末從田心塘入居。
肖屋坪 在新屋南偏東段中溪邊。明末肖氏從萬安遷此。
【鵝坑大隊】地屬半山區半丘陵。多黃泥山坑,溪水自東往北流。駐婆面。以鵝坑片村為名。解放前夕屬城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羅江區洋坑鄉,1958年屬羅江公社稱鵝坑大隊。
婆面 在羅江圩東面。是梁氏祖婆開基的地方,原名婆婆面,後簡稱婆面。清初梁氏從新陂良壩遷此。
長坑尾 在婆面北面坑尾嶺腳下。坑長而得名。清末王氏從峽山遷此。
烏嶺下 在婆面東北面黃泥嶺灣上。後山樹木茂,一片烏青,故名。清末梁氏從婆面遷此。
馬嶺下 在婆面東面黃泥嶺排上。後山似馬得名。清末梁氏從婆面遷此。
野屋 在婆面西南面溪邊灣里。解放前夕孫氏從小滿遷此。
鵝形 在婆面西南面山灣溪邊。後山似鵝而得名。梁氏解放前夕從婆面遷此。
【聯半大隊】屬半山區半丘陵。境內山坑棋布,三溪匯一,北注蘇坑河。駐石竹壩。取聯合起來奪取豐收之意命名。解放前夕屬城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羅江區蘇坑鄉,1958年屬羅江公社稱聯豐大隊。
石竹壩 在羅江圩東南面溪邊。小山竹多而得名。清中賴氏從福建遷此。
橫坑 在石竹壩北面山坑嶺腳下。以方位得名。清中謝氏從寧都遷此。
過路坑 在石竹壩北偏東長坑裡。是蘇坑至洋坑必經之路而得名。清中王氏從福建遷此。
陂頭下 在石竹壩西北面山坑嶺腳下溪邊。居水陂下方得名。清中肖氏從信豐縣遷此。
東埠 在石竹壩西北面黃泥坡下小河灣里。居蘇坑東部。原名東埠灣,後簡稱東埠。清中葉氏從福建漳州遷此。
老杉坳 在石竹壩西北面黃泥坳上。原有一頭古杉而得名。清中張氏從張屋壩遷此。
人形壩 在石竹壩西偏南山坑嶺腳溪壩邊。後山似人,故名。清中謝氏從安遠遷此。
絲茅坪 在石竹壩西偏南山坑嶺腳下。以絲茅叢生得名。清中曾氏從福建遷入。
蔣屋 在石竹壩南偏西山坑嶺腳小溪邊。蔣氏開居,清中從廣東遷此。
大營里 在石竹壩西南面山坑嶺腳小溪邊。地勢寬闊似營盤,故名。清中肖氏從福建遷此。
梅子坑 在竹壩西南面山坑嶺腳下。因梅樹多而得名。清中謝氏從寧都遷此。
獅形壩 在石竹壩南偏西山坑嶺腳溪壩邊。後山如獅,故名。謝氏清中從寧都遷此。
野豬陂 在石竹壩西南面山坑水陂邊。從前此處時有野豬出沒而得名。清中陳氏從黃嶺寨下遷此。
【小滿大隊】黃泥山嶺連綿起伏,屋場稀疏,屬半山區半丘陵地帶。以小滿片村為名。解放前夕屬城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羅江區洋坑鄉,1958年屬羅江公社稱小滿大隊,1968年併入洋坑大隊,1972年恢復小滿大隊。
松山下 在羅江圩東偏南。後山松樹多而得名。清中謝氏從安遠遷此。
小滿 在松山下西北面小溪匯合口。小滿日奠基建村而得名。清中溫氏從寧都遷此。
西坑子 在松山下北偏南山坑嶺腳下。居鵝坑之西,故名。清中易氏從新陂易屋遷此。
丫叉塘 在松山下南偏西黃泥嶺坳山塘邊。山塘叉形,故名。清中梁氏從新陂南坑遷此。
連塘 在松山下東南面山坑嶺腳下,二塘相連並成一口山塘,故名。清末黃氏從新陂廟背遷此。
北坑 在松山下南面山坑黃泥嶺下。居塘坑之北得名。清中李氏從高灘遷此。
竹大隊 西南屬山區,余屬丘陵。溪水自西往北流。沿溪屬塅。駐大屋壩。以笙竹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屬城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羅江區中村鄉,1958年屬羅江公社稱竹大隊。
大屋壩 在羅江圩南面溪邊。屋場較大,建村小溪壩上,故名。明末林氏從福建遷此。
楊梅園 在大屋壩南偏東坡中小溪邊。楊梅樹多而得名。明末溫氏從古嶂遷此。
梅子壩 在大屋壩西南面坑口邊。小溪壩上盛產楊梅得名。清末陳氏從河頭遷此。
橫嶂下 在大屋壩南面邊橫嶂山下。明中丁氏從利村新陂遷此。
張屋 在大屋壩南偏西塅上小溪邊。明末張疇結從信豐遷入。
刁子圳 在大屋壩南面塅邊山腳下。村中兩條圳匯合成刁字形,故名。明末丁氏從利村
新陂遷此。
鵝公塘 在大屋壩南偏東黃泥山坡下。塘邊山丘似鵝而得名。清初朱氏從古田豬婆石遷入。
賴屋 在大屋壩南偏西塅上小溪邊。明代賴氏從福建遷此開居。
黃嶺背 在大屋壩南偏東山坑嶺腳下。居黃嶺後面得名。明末謝氏從萬安百家遷入。
馬頭崬 在大屋壩南偏西山腰上。山似馬頭,故名。林氏從竹大屋壩到此守廟。
中寮 在大屋壩南偏西山溝里。原屬山寮,居上寮和下寮之間,故名。清末張氏從小溪船坑張屋壩遷入。
大壩里 在大屋壩南偏西溪壩上。明代林氏從前村遷此。
【西崗大隊】地屬山區。西依羅仙,北靠筆架山,東南山崗連綿、人煙稀疏。駐下棚。以西崗片村為名。解放前夕屬城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羅江區中村鄉,1958年屬羅江公社稱西崗大隊。
下棚 在羅江圩西南面水庫邊。原系紙棚,居上棚下方得名。清初張氏從蘇坑張屋壩遷此。
蘭山 在下棚北偏西山腳下。蘭氏開居。蘭氏遷,今居劉氏,清中從福建遷此。
下白竹塘 在下棚北偏西坑尾山腳下。居上白竹塘下方得名。清末張氏從羅江桐梓坪遷此。
上白竹塘 在下棚北偏西坑窩裡。山窩似塘。原有白竹得名。清中劉氏從蘭山遷此。
樓子下 在下棚北偏西坑尾嶺腳下。始建房屋有吊樓,故名。清中雷氏從贛縣大田茶梓坪遷入。
荷樹窩 在下棚西北山坑上。荷樹多而得名。清末陳氏從羅江田心塘遷此。
石言坑 在下棚北偏東坑尾山腳下。居石言山下,故名。清中呂氏從羅坳石尾遷此。
山子背 在下棚西偏南山腰上。居瓦山後背得名。清初李氏從三門浩塘遷此。
瓦山 在下棚南偏西山坑嶺腳下。村後山窩似瓦,故名。清初雷氏從福建遷此。
長洛坳 在下棚南偏西羅江往長洛的山坳上。清中張氏從蘇坑遷此。
【黃嶺大隊】全境黃泥山嶺連綿,中部稍為平緩,南高北低,屬半山區半丘陵地帶。以黃嶺片村為名。解放前夕屬城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羅江區中村鄉,1958年屬羅江公社稱黃嶺大隊。
塘里 在羅江圩南面山下。後山似鯉魚,為適應鯉魚取名塘里。清中李氏從利村塘坑遷此。
桐梓坪 在塘里北偏西山坑嶺腳。因桐樹多而得名。清中黃氏從興國遷此。
杉樹下 在塘里北偏東山腳下。後山杉樹多而得名。清中黃氏從廣東遷此。
橫坑 在塘里東北面坑尾嶺腳下。清中李氏從小滿北坑遷此。
蛇頭咀 在塘里北面山咀上。地形似蛇,故名。清中胡氏從福建遷此。
尚書坑 在塘里西北面山坑小溪邊。相傳從前此處出過尚書而得名。清末李氏從高灘遷此。
海螺坑 在塘里北偏東坑口嶺腳下路邊。後山似海螺得名。清中曾氏從聯豐獅腦坪遷此。
水竹坑 在塘里東偏北坑尾山腳下。產水竹子得名。清中蔣氏從福建遷此。
窯前 在塘里北偏西嶺腳下。村後原有瓦窯得名。清中李氏從福建遷此。
周屋 在塘里東面山坑嶺腳小溪邊。周氏開居,清中從福建遷此。
中塅 在塘里東偏南山坑嶺腳下。居坑中部得名。清中蔣氏從福建遷此。
木梓山下 在塘里南偏西山坑嶺腳小溪邊。因後山油茶樹多得名。清中袁氏從河田遷此。
馬頭嶂 在塘里西南面坑尾山坳上。後山似馬得名。清中袁氏從西郊河田遷此。
寨腳下 在塘里東南面山坑嶺腳下。村後山頂圍過寨得名。清中陳氏從福建遷此。
火草窩 在塘里東南面山坑窩上。因火芥草(芒草)多而得名。清中符氏從贛縣江口遷此。
【烏坑大隊】北靠貓頭寨。屬半山區半丘陵地帶。以烏坑片村為名。解放前夕屬城關區三民鄉。解放初屬小溪區太坪鄉,1958年屬利村公社稱烏坑大隊。1963年屬羅江公社稱烏坑大隊。
松林庵 在羅江圩南面,原是個庵。1982年謝氏從下庵遷入。
沉坑 在松林庵西偏南坑尾嶺排上。因僻靜而得名靜坑。後諧音為沉坑。清中梁氏從鵝坑遷此。
下水灣 在松林庵南偏東山腳溪灣邊。清末張氏從福建漳州遷此。
蛇灣 在松林庵南偏西黃泥嶺下路邊。山灣似蛇,故名。居王氏。清中從贛縣江口寧州遷此。
八泥坑 在松林庵西南面山坑嶺腳小溪邊。屬粘質土,粘腳粘工具,原名撥泥坑,後諧音寫成今名。居肖氏。清末從羅江遷此。
老屋下 在松林庵南面坑壟溪邊。原名烏坑,後分居在村側建新房而稱其老屋。居王氏。清中從贛縣遷此。
上場 在松林庵西南面山坑嶺坳上。地勢較高,故名。居王氏。清中從贛縣江口遷此。
嶺子腦 在松林庵南偏西路邊。黃泥崗坂上。地勢高,故名。陳氏於清中從羅江遷此。
楊梅坑 在松林庵南偏西山坑嶺腳下。產楊梅得名。清中練氏從贛縣江口遷此。
壩子上 在松林庵南偏西溪壩邊。清中黃氏從羅江遷此。
燈球坑 在松林庵南偏西山坑嶺腳小溪邊。村前一山墩似燈球,故名。清末巫氏從小溪鵝婆遷此。
【太坪大隊】東北有貓頭寨,西南有龍潭山,中部地勢較平緩。溪水東流。屬半山區半丘陵地帶。以太坪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屬利村區豐溪鄉。解放初屬小溪區太坪鄉,1958年屬利村公社稱太坪大隊,1963年屬羅江公社稱太坪大隊。
坳上 在羅江圩南面路邊山坳上。清末楊氏從福建遷此。
石灰坑 在坳上北偏西坑尾山腳下。因燒過石灰窯得名。清末徐氏從羅坳遷此。
江沙丘 在坳上北偏西山坑嶺腳公路旁。村前溪水沖積成沙丘,故名。明末周氏從會昌遷此。
潺塘坑 在坳上北面山坑嶺腳下。潺潺泉水流入塘中得名。清中陳氏從信豐大塘遷此。
鴉雞峰 在坳上北偏西山坳上公路邊。後山形似烏鴉得名。清中黃氏從小溪八丘遷此。
碗棚下 在坳上北偏東黃泥崗下路邊。自古燒碗為業得名。清末張氏從贛縣遷此。
樟樹下 在坳上西南面山坳上路邊。以村後大樟樹為名。清中楊氏從福建遷此。
水口 在坳上東偏南大坪水口邊。清末舒氏從福建遷此。
新屋下 在坳上南偏西山排上路邊。居黃氏。清初從小溪八丘遷此。
塘灣里 在坳上南面靠路塘邊山灣里。清中張氏從福建遷此。
車公壩 在坳上南偏東山坑小溪壩上。謝氏開基,原名謝公壩。謝氏遷,入居楊氏改車公壩。清中從福建遷此。
新安子 在坳上南偏西坑尾溪邊。原有庵,後又建一庵,故名。居黃氏。清末從鴉雞嶂遷此。
草坪嶂 在坳上西南面坑尾高山下。雜草叢生,故名。李氏從本社黃嶺遷入。
崬背 在上南偏東高山抗溝。居太坪背,曾開辦過公社農場。今居李氏。1966年從草坪嶂遷此。
【片村】
白田 居貢水東岸,丘陵地帶。田塅莊稼與貢水相映一片青綠而得名碧田,後簡稱白田。胡氏明代開居,首建老屋村。
高灘 貢水河灘上。西、南、北三面瀕貢水,地勢高而得名。地屬丘陵。境跨全大隊,居李、林等姓人,李氏最早從吉水遷此建上屋村。
下壩 貢水河畔壩上,故名。居林、袁、俞等姓人,均於明末從福建遷入。袁氏最早建石角下。
洋坑 地屬丘陵。坑溪匯入貢水,地勢低,雨季水漲受淹,如同海洋,故名。居李、陳、黃、劉、張、龍、肖等氏。劉氏最早於清初從江口遷此建老屋場。
鵝坑 屬半山區半丘陵地帶。少坑多。以地形為名。居梁、王、孫等氏。以梁氏開居最早,於清初從新陂到此首建婆面村。
小滿村 屬半山區半丘陵地帶。居謝、溫、梁、黃、李等氏,梁氏於清中開居最早,首建ㄚ叉塘。以小滿屋場較大住戶多得名。
西崗 居羅江之西,山崗多而得名。居李、張、雷等氏。張氏最早於清初從福建到此開居建村下棚。
黃嶺 屬半山區半丘陵地帶。因黃泥嶺多而得名。黃氏最先於清中從廣東遷此建杉樹下村。後有蔣、李、周、符等氏入居。
山下 屬半山區半丘陵地帶。村莊都座落在山腳下,故名。周氏開居最早,於清中從福建到此先建周屋村,後有蔣、李入居。
烏坑 屬半屬區半丘陵地帶。以王氏開居較早,清中從贛縣江口苧州遷入。後有梁、張、肖、陳、練、巫等姓人入居。
太坪 屬半山區半丘陵地帶。在較寬的坪上開了一隻圩場,稱太坪圩,沒有圩期了而稱太坪。周氏開居較早,於明末從會昌遷此首先建江沙丘,後有楊、徐、陳、黃、張、舒等氏入居。
【林點】
東朝山 駐地南面偏西山排上。原有一隻庵門朝東,故名。1970年建大隊林場和茶葉基地。
石門樓 位於小滿大隊駐地西面石嶺峽口上。建有石門,故名。石門於1957年被拆,尚存茶亭擴建為林場住所,以經營茶葉為主。
【農點】
黃沙坪 位於羅江大隊駐地西偏南山坑裡。以流沙黃色得名。耕地17畝,1942年住戶遷,房屋尚存,現作農點。
中棚山 位於前村大隊駐地西偏北貢江岸上。與中棚村隔江相望。故名。原系山寮現屬田寮。
小東坑 位於筆竹大隊駐地西南面山坑嶺腳下,瓦山東部。故名原屬土紙棚,現作田寮。
標木坑 位於竹大隊南面偏西坑溝里。以櫟木得名。屬季節性的造紙棚,無常住戶。
牽牛嵊 位於西崗大隊駐地西北面山腰上。屬季節性的造紙棚。
芭蕉 位於黃嶺大隊駐地西偏南山溝里。以芭蕉得名。1952年建田寮。
(註:本篇內容來源於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縣地名志》;供稿:于都縣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