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來幫你吧」,兩個媽媽不同處理方式,15年後擁有不同孩子

2019-09-24   芸芸

最近耳邊常常迴響起一句話,『愛孩子就要捨得用他』。

家庭一:花花家

花花五歲時:「媽媽,我也來幫你吧。」

「乖乖,不用廚房裡太亂了,媽媽一個人做,飯一會兒就好了,你去玩兒吧,」

花花八歲時:「媽媽我也來幫你好嗎?」

「不用不用,你去學習吧,你把學習弄好了,就是幫我忙了,媽媽辛苦都值 得 了。」

花花十三歲時:「花花,來幫媽媽洗個菜吧。」

「我不會,你一個人能弄完,為什麼要我幫忙?」

……

花花十八歲,自己一個人在家,永遠吃現成有的,從不自己做,永遠等媽媽回來做飯,自己的衣服等媽媽來收拾。

花花五歲好奇也心疼媽媽,空閒時想幫媽媽做做家務,媽媽因為孩子小拒絕了孩子,花花八歲時看看媽媽勞碌想幫媽媽,媽媽以學習成績為藉口拒絕了花花。花花長大後,早已經習慣被媽媽照顧,若媽媽做的不足,反而為抱怨媽媽偷懶。

對於孩子來說一直索取,並不會懂得父母的辛苦,反而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不是孩子長大『懶』了,多是孩子在相幫媽媽時候,媽媽反而拒絕了花花的成長。

家庭二:方方家

方方四歲時:「媽媽我也想幫你。」

「好啊,媽媽正好需要你的幫助,你幫媽媽摘青菜好不好,在客廳就好。」

(客廳一片狼藉,青菜根和葉,並沒有完全分離)

「寶貝謝謝你,幫媽媽摘菜,生活就是需要多體驗。但是媽媽希望下次你這麼摘 會更好哦。」媽媽教方方如何正確摘。

「那媽媽就給你打下手吧。」

一頓飯做下來,媽媽反而更累,整個過程媽媽時刻小心方方的安全,擔心火或者油會燙到孩子。

方方二十歲:「媽媽,今天我來做飯吧,做個我拿手的。」

「好啊,媽媽和爸爸給你打下手吧。」

生活從柴米油鹽開始,生活需要孩子去體驗。小時候方方幫媽媽忙,對於大人來說,有時反而更累,孩子參與進來或許會打亂原本節奏,但是孩子在整個過程中收穫的是快樂和認可感,動手能力相對較強,更多體會爸媽的勞苦,孩子也更容易感恩父母。

兩位不同的媽媽,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十五年後收穫的是不同的孩子。愛孩子,就要捨得用她,讓孩子參與生活,提前學習生活技能也是教育的一種。「白眼狼」從來都不是孩子自己養成的,一定和父母養育有關。

愛孩子,就捨得用他吧。


芸芸高級育嬰師,專注於孩子早教、幼兒護理、寶寶心理發育、親子成長等多領域。從備孕到孕期,到寶寶平安降落,芸芸一路伴您和寶貝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