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膠東地區的土著姓氏,姜、於、孫、初、叢等,是容易被人們想到的例子。
膠東于姓,相傳為漢代名臣於定國之後,避亂遷居膠東半島東端的斥山居住。因為年代久遠,譜系已經難以考證,但此說一直較為流行。非但今人如此,元代修撰《齊乘》的於欽,也曾說道:「斥山,高門之族居此有千餘家,東齊于氏皆斥山望也。」
或許是金元之際的戰亂影響,膠東半島在元代之前的資料,不管是官方史志還是民間族譜,留存下來的都不太多,現今能看到的記載,多數只能追溯到元代。不過,有一個體系的文獻是個例外,那就是金元之際很是盛行的全真教。古代盛行刻碑頌德,全真教在歷史上就留下了很多石碑銘文,從中可以對當時的風土人情,窺見一斑。
眾所周知,全真教是王重陽所創立,他悟道之後,離開陝西的終南山,來到了膠東的昆嵛山,在這裡陸續收下了七位徒弟,就是後來有名的「全真七子」,他們都是膠東當地人(丹陽子馬鈺 寧海人,長真子譚處端 寧海人,長生子劉處玄 掖縣人,長春子丘處機 棲霞人,玉陽子王處一 寧海人,太古子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
以上全真七子算是第二代徒弟,而隨著他們修行和名聲的提高,也不斷有新弟子投入門下,即第三代弟子。而在第三代弟子當中,就有不少于姓人,比較有代表性的三位分別是於善慶、於道顯和於志可。
(乳山司馬莊)
關於他們的生平,都有碑文傳世。就籍貫而言,於善慶和於志可都為寧海人,於道顯為文登人,而這兩個地方,現在也是膠東于姓有名的聚居地。
根據《甘水仙源錄》記載,於善慶(又名於志道),字伯祥,寧海人,高門於公之後。按此,應該也是斥山于姓的分支。他的祖父於彥升,曾在縣中任職,似乎就此遷居寧海城內,與馬鈺為鄰。馬鈺得道之後,回到故里,於善慶聞名前去,拜師入門。此後,於善慶常年在陝西活動,被尊為「通玄廣德洞真真人」,他頗為高壽,八十五歲時羽化。
(文登大水泊)
為於道顯作墓志銘的,則是金元之際有名的文人元好問(代表名句為「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可惜的是,元好問重點回顧的是於道顯後半生的成就,對於他的籍貫,提及不多,只說道:「離峰子諱道顯,出於文登于氏。」這位於道顯,是劉處玄的高徒。
(大水泊街景)
另外一位於姓人,叫做於志可,他的字是顯道,看起來跟剛才介紹的於道顯有點相似,但兩者並非同一個人。於道顯是文登人,拜劉處玄為師;而於志可系寧海人,為丘處機的徒弟。
於志可的家世,是以上三人當中,介紹最清晰的一位。《甘水仙源錄》記載道:「師姓於,名志可,字顯道,沖虛其號也,寧海人,漢高門於公之後。父諱江,子六人,師其幼也。」也就是說,於志可也是寧海人,同樣為斥山于姓分支,他的父親叫做於江,生有六個兒子,於志可是最小的一個。
對膠東于姓有研究的朋友,聽到「於江」這個名字,應該很耳熟。在乳山司馬莊(金元屬寧海州)于姓的譜系當中,金元之際的確有一位叫做「於江」的人。按照譜系上的說法,司馬莊是由始遷祖於廣建村,於江是於廣的兒子,於江自己又有四個兒子,他們開枝散葉,逐漸形成有名的司馬莊于姓支系。
(司馬莊街景)
史料中提到的於志可父親於江,和司馬莊族譜中的於江是否同一個人?因為參考內容相對有限,難做定論。不過就年代推測,可能性還是比較高的。至於四個兒子和六個兒子的不同說法,其實也並不矛盾,因為碑文撰寫的時間早,描述的是客觀情況。而族譜是後來修撰,有可能只記載有後人的分支。根據碑文的說法,於志可在十九歲拜師,應該尚未成家,結合後面的記載,基本可以斷定他沒有後人。並且在古代,入道也是出家的一種,相當於放棄原來的世俗關係。這樣的話,族譜上沒有記載,也可理解。
按照上述推論,於志可很有可能與司馬莊于姓有關,那麼於善慶和於道顯又是什麼家世?從同樣的「寧海人,高門於公之後」的信息推測,於善清跟於志可應該是同宗,至少是斥山祖上的同宗。而於道顯因資料太少難以推斷,現在文登的大水泊,也是膠東有名的于姓聚居地,史料說於道顯是文登人,有無可能就是大水泊一系?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