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情商低的人有這2個特徵,這與他們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

2019-10-26     心理相先生

情商本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和別人情緒的識別、管理和影響能力,不過現在我們理解的情商已經泛化成了一個人能不能、會不會處理各種人際關係。

比如說話、做事的時候能不能恰到好處,讓關係中的各方都能滿意、高興,那麼我們今天講的主要還是側重於它在心理學上的本意,兼顧一些我們世俗意義上的「情商」。

其實只要一個人能很好的識別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做到管理和影響,那麼他的人際關係就不會差,他就是一個通俗意義上的高情商的人。

在談高情商之前,我們先看看一個低情商的人,在關係中會表現出哪些特徵,為什麼他會有這些特徵。

1、情緒識別能力弱,即我們常說的沒有「眼力見」,缺乏對別人情緒的理解力

人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是一個人心理變化的表征,能理解別人的情緒,並做出適當的回應是在人際關係中很加分的事。

相反的,一些人不能很好的理解別人的情緒,要麼感受不到別人的情緒變化,要麼誤讀別人的情緒變化,從而給自己的人際關係帶來很多的麻煩。

此外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哪些缺乏對別人情緒理解能力的人,缺乏同理心,更容易對別人做出傷害行為。

2、缺乏對自己情緒的管理的能力,以及對別人情緒的影響能力

我們經常會說一個人容易情緒化,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即他缺乏對自己情緒的管理能力,特別是在人際關係中,如果一個人容易情緒化,就很容易對別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出於人的本能,別人就會遠離他,所以一個容易情緒化的人通常都不會有好的人際關係。

此外在關係中,一個人能不能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別人的情緒,這也會是一個人人格魅力的體現。

比如我們熟知的馬雲,一開始他就是靠「一張嘴」,讓那麼多人心甘情願的跟自己干,他就能充分調動別人的情緒,能對別人的情緒進行影響。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父母的養育怎麼影響孩子的情商:

1、父母忽視或者漠視孩子的情緒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小時候被父母忽視或者漠視的孩子大概會有兩種結果。一是,變得極為敏感,難以管理自己的情緒感受,變得自卑和過於感性。

在心理諮詢中,這樣的例子很常見。我的一個來訪者,是一位中年男子,32歲,面臨的問題就是人際關係敏感,內向、悲觀,經常處在負面情緒中。

他們家孩子多,兩個哥哥學習各方面優秀,妹妹能說會道,他本身性格內向,自然而然地,他就是那個經常被忽視一個。

二是變得極為冷漠,無法對別人的情緒感受理解,因此會對別人造成傷害,自己卻不自知。

2、父母過度溺愛,使得孩子沒有規則和界限感

一個人在關係中如果沒有界限和規則就容易讓別人不喜歡,因為邊界是每個人都有的,如果你不尊重別人的邊界,侵犯到別人的邊界,勢必會引起別人的反抗。

而規則是一種大家都遵照的秩序,規則往往代表著一種平等,往往是一種是促成高效率的存在,比如買張火車票我們需要排隊。但是經常有些人在原生家庭里被溺愛過度了,沒有習得規則,不懂得界限。

這樣的人,到了社會上給別人帶來困擾的同時,自己也會處處碰壁。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但是溺愛孩子的父母,在這一點上並未考慮到,其實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的溺愛有的時候是一種「謊言」,是父母為了滿足自己內在的匱乏。

比如一個童年時期缺乏母愛的媽媽,那麼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就會極力的對自己的孩子好,她小時候得不到媽媽的愛,得不到爸爸的關注,那麼她就會把這種需求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認為孩子也有這樣的需求,作為媽媽她就會時時刻刻想給予孩子愛,滿足他的任何需求,其實是她內心住著一個極度匱乏的「小孩」,她在滿足她自己的需求。

她沒有看到真實的孩子有啥需求,那麼從根本上來說,這個孩子的感受和情緒也是不被看見的,他沒有被看見,他的情緒就沒有得到回應,沒有得到確認,於是長大後他就無法理解別人的情緒,更加無法依據別人的情緒做出感同身受的心理反應,最終成為了一個低情商的人。

所以無論是我們經常說的低情商的人,還是一個無情的人,都跟他的成長環境,養育方式息息相關,希望這一點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給父母們,或者在路上的父母們做一個參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_7CCG4BMH2_cNUgYD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