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
1949年,他19歲,她18歲;
他們初次相遇,是在報考交通大學的考點;
進入學校後,他們是工業管理工程專業的同班同學;
交通大學上海徐匯校區
他是團支委,她是副班長;
他們經常探討學習,也常聊起班級工作;
他覺得她單純,有理想,兩人興趣相投,很是談得來;
她覺得他有才華,兩人都要求進步,目標一致;
1952年,馬上要大學畢業了,優秀的他不擔心畢業去向,卻每天輾轉難眠;
幾經思考,他鼓起勇氣,拿著畢業分配表走到她面前,緊張的說:「要填表了,你看咱們怎麼辦?」
她羞澀的笑了,他們交換了鋼筆,確立了戀愛關係;
之後他留校任教,她則分配到上海電機廠工作;
1954年,他們登記結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婚禮還沒來得及準備,他被安排前去哈爾濱學習管理研究生課程,只有暑假才能回家;
她在工廠做好本職工作之餘,還給工人們講課、讀報、辦板報,晚上自學,一天也只能休息4、5個小時;
信箋寄深情。一封封書信,寫滿了相互的鼓勵和對國家未來的信心;
1955年,他回到上海。當時跟蘇聯專家學習管理專業的4個人中,只有他一人順利畢業,他寫出中國第一本管理教育的書——《生產組織》;
同年7月,他們簡單地舉辦了婚禮——雙方家庭一起吃了頓飯,他們擁有了第一張合照;
1956年,她調回交通大學機械系,面對黨中央將交通大學遷往西安的決定,祖祖輩輩都在南方生活的他們一致支持;
1958年,他們抱著2歲大的兒子,帶著機械系實驗室所有設備,踏上遷往西安的列車;
在西北這片熱土上,他們攜手相伴,相互支持,為西安交大事業發展傾盡心血;
78歲高齡時,他多次赴鄂爾多斯煤礦考察(圖左)
他主持完成了「三峽論證」等十餘項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完善我國管理學科的體系結構建設,推動新中國成立第一批管理學院,為管理學科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重要貢獻;
忙綠的工作拖垮了身體。1994年,在國際會議上剛剛做完報告的他突發腦溢血,被緊急送往醫院。她第一時間趕到他身邊。起初他半身癱瘓,但理療時他特別努力,意志堅強,休息不到半年,基本就正常了。
2001年春節,他從外出差他從外地出差回來覺得身體不適,後被確診為結腸癌。大年初一動手術前,她緊緊握住他的手說,我一直在你身邊。
一路走來,有過聚少離多,有過起伏坎坷,他們一直相守相攜,用愛情和智慧經營家庭,用努力和才幹建設交大,用汗水和心血回報祖國;
他說:「我們如今是相依為命。我全靠她的支持,在外沒有後顧之憂,在家就是二人世界,很幸福。」
她說:「我們之間的默契就是不慪氣,不鬥嘴,寬容相待,互相信任,互相珍惜。」
他,今年89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管理學院名譽院長汪應洛;
她,今年88歲,是西安交大機械學院退休教授張嫻如;
他們攜手相伴,走過了近70個春夏秋冬。
交大神仙般的愛情
這段交大愛情故事,雋永而溫暖。
是初遇的悸動、相識的驚喜、相伴的默契。
是「你在身旁就安心」的懂得,
是「有什麼問題還有我的」陪伴,
更是「一起面對就好了」的悲歡與共,
更是「瞄準目標,攜手前行」的步伐一致與堅定。
這樣的「神仙般」愛情故事,
在交大校園裡有很多,
有如「西遷伉儷」愛情的相濡以沫,
有的正在發生......
有愛的交大人,溫暖的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