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熱、減負難、唯分數、唯升學……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後,由於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差距,這些問題逐漸凸顯。
2012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要求辦好每一所學校,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到2020年全國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比例達到95%。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18年,督導評估認定18個省(區、市)的338個縣中,寧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江西、山西、貴州5個省份整體通過認定。截至今年3月,全國有2717個縣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占全國總縣數的92.7%。
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山西省晉中市一直走在前列。2015年,晉中市率先通過全國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先後榮獲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地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市等稱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晉中模式」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
2018年,晉中啟動創建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區、市)工作,推動縣校通過3年努力,全面提質提速,高水平實現優質均衡發展。
校際差別縮小
城市學校布局不合理、學位緊缺,農村學校校舍破舊、設備落後,這曾是晉中的義務教育狀況,那時群眾普遍不滿,擇校盛行。
2007年,晉中啟動 「千校達標」工程,開展了標準化配套系列年活動,先後投資31億元實施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薄弱初中建設工程、校舍安全工程,新改擴建學校近800所;投入近50億元實現了校舍安全全覆蓋,校舍標準化全覆蓋,標準化裝備全覆蓋,「校校通」和「班班通」全覆蓋。
近年來,晉中以「普及、均衡、優質」為標準,積極探索建立聯盟式、集團化和學區制等緊湊型辦學模式,將全市1017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優化整合為541個辦學主體,建成城鄉教育聯盟80個、組建教育集團9個、教育共同體18個,涵蓋全市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含教學點),實現了教育管理一體化、教育資源一體化、教師發展一體化、考核評價一體化。
晉中市教育局局長張海榮介紹,晉中已經取消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考核排名,監測縣區整體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引入城鄉差異係數和市縣差異係數等指標體系,市域內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達到99.7%。
校際差距縮小之後,「擇校熱」就冷了。比如,榆次五中過去是優質學校,每年都要接收大量擇校生,班級普遍七八十人,最多時超過120人,現在班級人數都在50人以下。
榆次八中過去是一所薄弱校,片區內有一半學生外出借讀,在校生只有400多人,現在學生回流,在校生增加至近千人。
萬師交流
學校的發展關鍵在於教師,教師資源配置不均,必然造成教育發展的失衡。晉中市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抓住了這一點,推動了教師的「萬人交流」。
最先「動」起來的是校長。晉中市要求,校長和學校中層領導,在同一崗位任職滿6年,就要異校交流。「只有校長動起來,才能給教育帶來活力;只有校長動起來,才能更好帶動教師交流。」時任晉中市教育局局長鹿建平表示。
教師交流的要求是,男50周歲、女45周歲以下,在同一學校滿6年並完成一輪教學任務的要異校交流,每年交流比例為專任教師的10%。5年之內,晉中市交流和公選校級領導1300多人,交流教師1.2萬人。
城市學校實行強弱捆綁交流,城鄉學校實行盟區式交流,這些方式促進了城市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教師的專業成長。
自2009年起,晉中教師評聘職稱、評模選優、評選學科帶頭人和特級教師,必須有交流經歷,這樣,教師紛紛從「被動交流」轉為「主動交流」。
晉中市的教師制度改革還在繼續。今年9月,全市啟動「縣管校聘」改革,探索創新教師管理模式,落實各中小學校用人自主權,建立起「崗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機制。
素質教育落地
重點班、實驗班、火箭班……很多學校有這種班級,選拔尖子生成班,配備學校的優秀教師,瞄準中考或者高考成績。
但晉中市所有學校都禁止開設這樣的班。自2009年開始,晉中市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實施「陽光招生」和「均衡編班」。
每年招生前,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招生方案,確定劃片範圍,製作劃片示意圖,並向社會公示、接受監督。
秋季開學前,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集中時間、集中地點,對義務教育起始年級學生進行電腦派位、隨機編班。
均衡編班提高了很多教師的積極性,一位初中數學老師說:「我工作15年一直帶著普通班,覺得低人一等,均衡編班後,我帶的班比原來帶實驗班老師的成績還好,讓老師站在同一起點上競爭,心裡服氣。」
另外,晉中市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全部到校,在片區內學校入學,在該校建有學籍,連續3年在本校就讀的初中應屆生,可以享受到校指標。
「均衡發展有利於實施素質教育。」鹿建平表示,指標到校緩解了學校之間惡性競爭,學校能開足課程,學生也不用加班加點了。
在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中,素質教育成為重點。比如,晉中推進了「課堂革命」,35所高中全部開設人工智慧特色課程,成為全國第一個市級人工智慧教育基地。另外,開展了「體藝2+1」活動,著力增強學生體質。
( 《民生周刊》記者 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