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臨俄國的冬將軍,無差別降下的大雪,真的沒有讓蘇軍受到損失?

2020-10-19     沐一場月光雨

原標題:降臨俄國的冬將軍,無差別降下的大雪,真的沒有讓蘇軍受到損失?

在莫斯科反擊戰中,本占據劣勢的蘇軍藉助冬季的降臨對德軍展開了反擊。此時的戰局對於德軍可謂空前的不利,突如其來的降雪讓本就被劇烈降溫折磨的德軍苦不堪言,現在蘇軍的反擊更是成了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但雖然德軍一潰千里,然而這場大雪真的就對反擊的蘇軍沒有影響嗎?本就占據劣勢,缺乏技術兵器的蘇軍,真的能在如此的暴雪中,不受損失行動自如嗎?

一、大雪對德軍的影響

對於這場大雪,德國並非沒有預料。當時的氣象預報雖然不像現在那麼的完全準確,但是也有一些較為準確的預測方式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派出氣象隊前往北極。因為北極的當天的天氣就是歐洲大陸未來一個星期之後的天氣狀況。

而德國人在北極建立了大量的氣象觀測站,並且還派出潛艇對北極的氣候進行觀察,通過上述兩個手段來預報天氣情況。事實上希特勒並非沒有給部隊準備冬裝,希特勒和德國統帥部預估到了嚴寒對武器的影響,所以也為部隊配發了防凍機油和防凍液。

但是這一切都是為了應對零下三十度左右的降溫來準備的,畢竟德國最冷也就零下三十度。而實際情況是,氣溫在短時降低到了零下四十度之下,而在莫斯科以北地區甚至降低到了零下五十度到零下六十度之間。這就造成了德軍在之前的一切努力,全部白費了。

原因在於,德軍很不幸趕上了最後一次小冰河時期的降溫,這次降溫對於德軍幾乎是災難性的。(上一個趕上小冰河時期降溫的是拿破崙,六十萬大軍灰飛煙滅。而歷史上被俄羅斯冬天坑的人,不計其數,唯獨當年蒙古人發現不對立刻撤退,來年春天捲土重來,揍趴了羅斯公國)。

這個情況不僅僅在於士兵要忍受低溫,出現了大量的凍傷人員,對於武器的摧殘也是十分嚴重的。那些原本為了防凍準備的防凍機油和防凍液,反而在低溫下全部結冰。大炮的炮栓、撞針等部件統統被凍住,甚至可能因為低溫而出現脆化碎裂。

坦克的發動機和變速箱也被徹底凍住,根本無法發動。事實上,這還算是好的,因為實際上有許多火炮都因為低溫,導致炮管出現了裂紋,至於士兵手裡的輕武器和機槍更是率先完蛋。

為了挽救自己的技術兵器,德軍想出了很多非常規辦法——炮兵會把大炮里的防凍液全部刮掉,為了除掉炮閂上的冰層,炮兵們需要用十字鎬狠力敲打這些炮閂。裝甲兵們則在坦克和裝甲車下生火,以求能夠讓被凍住的部件解凍。在這種狀況,德軍顯然不會有任何能力去抵抗蘇軍的進攻。就算德軍士兵們為了履行的自己的誓言,能盡忠職守,可他們的武器已經罷工。所以面對蘇軍的反攻,德軍無力抵抗一潰千里。

二、暴雪對蘇軍的影響

事實上,暴雪對蘇軍的影響,在蘇軍反攻的初期,並不是十分嚴重。這主要是蘇軍自身就生活在這裡,對於冬季的抗性很強。相比於德軍,蘇軍更清楚如何在嚴酷的冬季中生存。同時因為後勤補給線較短,所以蘇軍可以快速的從後方的莫斯科獲取所需的補給。

至於冬季作戰本身,蘇聯人也有深刻認識。在經過了冬季戰爭洗禮,付出了八十多萬人戰死凍傷的代價之後,他們用這筆高昂的學費學會了冬季作戰。所以相比於德軍,他們更清楚要如何讓自己的部隊在冬季進行戰鬥。

根據記錄,當時的蘇聯士兵身穿厚重的棉衣棉褲。這種棉衣棉褲是通過將多層棉花壓實,然後將其縫在粗布裡面製成的,而粗布也是多層。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保暖,確保寒風不會穿透棉衣,讓穿戴者失溫。同時蘇軍外面還裹著厚重的大棉襖,最外面還披著一層厚帆布用來隱蔽和擋風。

此時的蘇軍士兵,就好像是一個移動的罐頭人,雖然移動緩慢,但卻極其保暖。考慮到雙方都在齊腰身的雪地里行動,穿得厚重但不會被凍僵的蘇軍,反而跑的比穿的薄弱隨時可能凍僵的德軍快多了。

但是這是在反攻初期,隨著反攻範圍的擴大,和蘇軍向德軍縱深開始推進,蘇軍的後勤保障狀況開始出現問題。因為隨著攻擊距離的加深,蘇軍漸減遠離了自己的後勤線,許多滑雪營和雪橇分隊以及騎兵從德軍各部隊之間的縫隙穿了過去,對德軍展開了攻擊,後續部隊則對這些德軍部隊進行夾擊。通過吃掉運動中的德軍部隊,蘇軍部隊越走越遠。而運力不足的蘇軍,就有大批的補給來不及送上去,可部隊還在繼續推進中。

這樣就出現了非常惡劣的結果,蘇軍部隊勇敢的突擊對德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可他們自己也幾乎和後方失去了聯繫。雖然有厚厚的衣物幫助他們抵抗寒冷,但是口糧的日漸匱乏卻成了一個問題,士兵們開始變得虛弱,營養不良造成的降溫和抵抗力下降導致蘇軍也損失慘重。而暴露在雪地里的行軍,本身也可能導致部分部隊凍死在戰場上。毫不客氣的說,大雪現在也開始殺傷起蘇軍來了。蘇軍原本可靠的盟友——冬天,現在反過來成了他們的敵人。

三、戰場形式的轉換

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大雪對於雙方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德軍固然因為大雪損失慘重,必須退出他們在莫斯科周邊地區的進攻陣地。因為這裡不僅缺乏適合防禦的陣地(進攻方自然沒有太多的防禦陣地),同時也缺乏足夠的房屋來抵禦寒冷。

此時德軍的大量的武器被凍結,失去作戰能力,部隊也因為對莫斯科久攻不下和嚴寒天氣造成的士氣打擊,軍心嚴重動盪,瀕臨崩潰。那麼這樣看,防守莫斯科就成了一個壞選擇,繼續堅持下去可能就會全軍覆沒,所以德軍開始撤退,許多部隊也出現了崩潰,撤退逐漸失去控制,成為了一場潰退。

這個局面對於蘇軍簡直是天賜良機,因為這場大雪拉平了蘇軍反攻的最大劣勢,兵力上的不足。在莫斯科戰役的防禦階段,蘇軍僅有125萬人,德軍卻有180萬,雙方的技術裝備差距更是巨大。在這個階段,蘇軍幾乎是用人命來抵擋德軍的進攻,所以即便得到了遠東方向的增援部隊,蘇軍在反攻階段也只有110萬人。

可這場降溫和大雪則幫了蘇軍,在德軍的技術兵器因為嚴寒失去作用,部隊士氣也出現崩潰時,蘇軍的反擊變得極具威力。德軍只能一潰千里,瘋狂的向後逃竄,以求能夠避開蘇軍的追擊。逃亡安全的後方。

但是這個情況很快就出現了逆轉,在12月中旬,德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被免職,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馮·博克也被免職,古德里安也不例外,可以說所有要求撤退的將軍都被免職了。希特勒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為了部隊不撤退。

他很清楚,現在德軍的機動力已經大幅度退步,某個角度上不比1812年的法軍好哪去。如果繼續這樣無止境的撤退,部隊會迅速崩潰。所以說希特勒的選擇很簡單,他寧可讓部隊堅守在原地,通過頑強的戰鬥抵抗住蘇軍的進攻,這樣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而對於蘇軍而言,最壞的情況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儘管六十個以上的德軍師分散在600公里的戰線上,彼此缺乏支援,裝備彈藥也不充足。但是在希特勒的嚴令之下,他們還是站穩了腳跟。這個時候蘇軍本就不富裕的部隊,就更加難以摧毀這些據點,選擇繞過的話,雖然部隊可以穿過這些德軍據點的縫隙,可是後勤部隊卻必須繞更遠的路,且行動速度進一步下降。這樣一來反倒是蘇軍的攻擊力量被迅速耗盡,難以持久的展開攻擊。大雪在這個時候成了他們最嚴重的敵人,嚴重的遲滯了他們的行動。如果繼續這場無意義的反攻,那麼當德軍從西歐的增援部隊抵達時,他們就將面臨巨大的失敗。

結語

由此可以看出,在莫斯科戰役的反攻階段,降溫和大規模的降雪對於雙方都有嚴重的影響,殘酷的自然環境對雙方均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德軍因此失去了大批技術裝備,部隊士氣和組織也出現了崩潰,在莫斯科周邊地區的德軍開始雪崩式的潰敗。但反過來,在蘇軍的反攻階段,降溫和降雪也導致了蘇軍在反攻階段的後勤問題,並導致了蘇軍的攻勢時間大大縮短,從而失去了殲滅德軍的機會。

由此可見,莫斯科戰役的降雪,不僅僅在殺傷德軍,也對蘇軍造成了嚴重損害。至於降雪所帶來的優勢,自然是相對的,只不過隨著形式的變化,被戰爭雙方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罷了。

參考文獻:《回憶與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失去的勝利》

《橫掃千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PIkP3UBURTf-Dn51f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