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翟天臨到江一燕,娛樂圈明星為什麼熱衷於立人設

2019-10-26     油炸綠番茄

華人之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的貝聿銘,美國故居被掛牌出售了。

貝老和妻子在裡面居住了超過45年,一磚一瓦都是自己親手設計。如今人才走了幾個月,房子就急著要被賣掉了,也是讓人唏噓感慨。

不過好消息是如此有紀念意義和設計價值的房子叫價才800萬美金,對於有錢人來說真的不算貴啊。

強烈建議對Architecture(建築設計)有著過人talent(天賦)的江一燕小姐買下來。在裡面喝杯red wine(紅酒),聽聽radio(收音機),發兩條micro blog(微博)。

演員、歌手、音樂創作人、寫作者、攝影師、山區支教老師,如今江小姐的身份又多了一個,建築師,還是拿了大獎那種。

江一燕可能怎麼都不會想到,這個獎會給自己惹來這麼大的麻煩。

論憤怒,還是建築系及周邊專業的學生最憤怒,外行們最多就是跟著憤怒個熱鬧。

熬到頭禿才能畢業,執業需要考證。天天畫圖紙,跑工地,每一張圖紙都需要蓋章,其中的艱辛不足為外人道。

但是如今,一個可能連CAD硫酸紙都不知道的演員,就敢跳出來冒充建築師了?這簡直比博士生們當初聽到翟天臨不知知網為何物更憤怒。

江小姐之前的斜槓身份為什麼比較不容易穿幫呢?因為沒有特別硬核的門檻和考量標準。

支教,隨你教點什麼,站上去就叫老師了,沒人查你的教師資格證,也沒人找這些孩子驗收教育成果。

唱歌,出過唱片就是歌手。

寫作,寫出字來就是作家。

攝影,拿個唬人的相機套個牛頭,就能冒充攝影師,技術不夠後期來湊。

作品好壞根本不重要,有人捧你就是腕兒,有人批評你可以說見仁見智,他不懂你的美

然而建築師不一樣,先不說你作品夠不夠硬,就一個靈魂拷問:你有沒有建築師資格證?

隔行如隔山,但是山與山的高度差得遠了去了。

建築和表演之間,隔的是一座山丘。只要自身條件好,輕輕鬆鬆就能翻過去。

娛樂圈真有不少建築系出身的,吳彥祖畢業於俄勒岡大學的建築系,陳奕迅畢業於金斯頓大學建築系,盧庚戌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建築系,還實打實在設計院工作過幾年。

林徽因當年表演的話劇【齊德拉】,還曾得到泰戈爾的高度讚賞。

但表演和建築之間,隔的就是一座喜馬拉雅山。你翻不過去,就是翻不過去。

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大部分學校建築設計系的本科是要讀五年的。如果這麼容易入門,難道設置專業的人腦子進水嗎?

對於重點大學的建築系學生來說,工科牛逼還不夠,你得多少有點美術功底,否則光畫圖就得逼瘋你。

林洙也是出身建築世家,父親和前夫都讀建築,還有林徽因幫她補英文,但是考不上還是考不上,真以為誰都能擼林徽因的人設嗎?

不過大家也不用太憤怒,因為這個獎的泡沫跟江一燕人設里的水分重量其實差不多。

「美國建築大師獎」聽起來高大上,但事實上,它是個伊朗人辦的,全球超過18歲的人士都能參選,只要交300美元報名費就行了。

組委會相當人性化了,為了不讓大家的報名費打水漂,他們可謂雨露均沾,每年能發出兩百多個獎,2018和19年的獎還是一起發的,所以一共發出四百多座獎盃。裡面不乏中國項目,而且基本都是樓盤售樓處。

很明顯,這壓根就是一個主打中國市場,出口轉內銷的獎,跟楊冪封后的休斯頓電影節不分伯仲。

但吃瓜群眾依然還是憤怒的。楊冪的影后水不水,起碼人家還是作為演員拿了個表演的獎,獎盃總還是真的。

而江小姐呢,就連這個水水的獎,本質上也是蹭來的。獲獎的這個作品,是她自己的別墅,也就是說,她自己就是個甲方。

如果甲方也能算進設計組獲獎,那麼以後哪個治好疑難雜症的醫生再發表論文,請記得作者署名里也得帶一下那個病人。

至於這個別墅本身,也是一套有故事的房子啊:

它的原名叫「LJ VILLA」,這個簡寫的組合,很難不讓人浮想聯翩。想當年,江一燕和羅紅也是熱搜榜上的常客:

還經過了於正的蓋章:

雖然如今雙方當事人都義正辭嚴地表示這是純潔的男女關係,但是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啊。



然而對外發通稿的時候,江一燕悄咪咪將別墅改成了「LoveJiangyiyan」,算是強行做了一番解(掩)釋(飾)。

行吧,你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聽唄。

不過是luo還是love現在也不重要了,聽說好幾個網友都在躍躍欲試要舉報。

國土資源和住建部07年開始原則上不再批R1的住宅用地,這別墅涉嫌的是違建,就跟翟天臨的學位一樣,保不保得住都是問題。



一直覺得江一燕是個聰明人,就是聰明的太過頭了。所有的心機都浮在表面,讓人一眼就能看穿。

從面相上說,她的臉屬於雖然也算好看,但是太寡淡的那一類,沒有特點就是最大的特點。

這樣的長相給人一種人淡如菊、不爭不搶的感覺,天生就容易拉好感。

她們不需要在娛樂圈浴血廝殺,也沒人會在業務能力上為難她們,負責歲月靜好就可以。

不像章子怡,天生一張爭氣臉,寫滿了慾望,只有拿成績說話,才能把「婊」變成褒義詞。

於是江一燕把她的「歲月靜好」發揮到了極致,攝影、寫文、支教甚至建築,她一個都不放過,以至於你都不知道她的主業到底是幹什麼的。

她的野心掩藏在那張清心寡欲的面容之下,看起來實在太過違和。

江一燕的拍照水平並沒有大部分吃瓜群眾嘲得那麼糟糕,構圖、曝光、立意都還行,再加上捨得燒錢,還是能出幾張不錯的片子,放在攝影愛好者的作品中,也算上流。

但你要說她是專業級的、美國【國家地理】唯一獲獎的女攝影師,那就是典型的利用信息不對稱來忽悠群眾了。

這個獎同樣只是聽起來唬人,事實是,這只是美國國家地理的中國代理【華夏地理】雜誌社針對國內開設的一個名人專區。只有15個名人投稿,其中三個人獲獎。

也不能說一文不值吧,畢竟還有12個沒得獎的呢對吧?但離江一燕的營銷實在差得太遠。

至於曾經為江一燕最美文藝女神的人設立下汗馬功勞的支教,最近也被曝出來,其實一年只去一星期,教得竟然是攝影課。

有一說一,支教是好事。哪怕一年就去幾天,哪怕你教的是孩子們這輩子都不一定摸得到的單反,能讓孩子有機會了解外面的世界,有機會走出來,也是好事。

而且說江一燕就教孩子攝影也不是很公平。我看了她之前的支教宣傳片,人家也教唱歌,手工,體育什麼的。

但問題在於,她吹得太過了,就差把自己打造成下一個聖女特蕾莎了。

她的新聞稿寫得很高明,某個記者去山區採訪,碰巧遇到了江一燕,原來女神一直以來都在默默做好事啊,支教的事情這才被人們知道。

我至少在十幾個地方看到過這篇報道,但是仔細咂摸咂摸,不對勁啊。

全國這麼多貧困村,別說記者了,連個外面的蒼蠅恨不能都飛不進來,怎麼這麼巧這裡就同時出現了江一燕和記者?

這簡直像大禹三年過家門而不入卻有了孩子一樣耐人尋味。

江一燕愛不愛孩子咱不知道,反正我是沒看出孩子們對她有多愛。

走在泥濘的村路上,她的鞋子比孩子們的臉都乾淨,這擺拍的痕跡是不是過於明顯了?

講真,真的想做公益就學古仔捐錢蓋學校吧,錢到位就行了,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別拿孩子當道具折騰了。

她太醉心於打造人美心善的才女人設了,到後期有點走火入魔,陷在裡面拔不出來。

有人說江一燕想學徐靜蕾,我看不出有什麼相似。徐靜蕾雖然擼才女人設,但也只是做做導演,寫寫書法,兼職搞點手工,沒有給自己扯過這麼大一面旗,也沒三天兩頭活在誇大其詞的通稿里。

江一燕要真是熱愛建築,先別想著和高迪心意相通的事了,學學翁靜晶的拼勁,踏踏實實到專業的地方上課學習。

如今的翁靜晶走到哪裡,都是響噹噹的律師翁靜晶,誰有半句質疑?

林徽因的才女人設光鮮,那是拿命拼出來的。因為長期跟著考察隊全國考察,在惡劣的環境下野外工作,頂著烈日爬到建築物上測量數據,高負荷的工作導致嚴重肺病,51歲就離開了人世。

先不說有沒有林徽因的天賦,就說這份苦,連支教都能變成農家樂的江一燕吃不吃得來?

說到底,她太想抄捷徑了,熱衷於靠一些聽上去唬人卻沒什麼含金量的獎項自我標榜,很簡單:它們投入最少,蒙不懂行的路人效果最好。

專業不夠,才情來湊,偏偏才情也有限,又沒有專業反過來兜底,這就是江一燕最要命的問題。總惦記著技多不壓身,卻沒有真正的一技傍身。

這些斜槓沒有成為她事業的地基,而是漂浮的空中樓閣,一個崩,全崩。

但是江一燕會成為最後一個人因為人設而崩塌的明星嗎?不會。

打造人設總比拼事業簡單太多,通稿能解決的事,為什麼要吃苦呢?

但心思花在哪,哪裡就會給你回報。而人設,從設起來的那一天起,就是為了崩而存在的。

就像【劍雨】里轉輪王對彩戲師說的那句話:

我早就對你說過,你要練功夫就練功夫,要練變戲法就練變戲法,非要把兩者混為一談,能活到今天也是奇蹟了。

想上神仙索,你得有真功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P2ACG4BMH2_cNUgz9l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