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豬業急需解決的問題,句句扎心

2019-05-22   農牧百事通

近些年我國養殖業飛速發展,不僅體現在數量上,還體現在品種的繁多上。尤其是豬、牛、羊等畜禽的飼養,更是熱火朝天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說到養豬大國我們當之無愧,每年出欄生豬能夠達到6-7億頭,這個數字拿出來和其他國家的養豬數量作對比,沒有一個國家能趕超,這是我們的驕傲。

但是說到養豬強國或者品種最優、質量最高,美國、加拿大、丹麥等一些傳統的養豬強國可能更有發言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我國的養豬業目前都有哪些問題,有哪些問題急需解決和改善的呢?

養豬業問題一:生豬存欄量低

因為受到豬價、豬病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從18年開始生豬數量就開始逐漸減少,無論是養豬大廠還是小散戶都開始了自己的淘汰之路。

起先淘汰的一些豬只還是老弱病殘類的(豬病偏多)後因豬價走勢不穩,導致養殖戶恐慌情緒加重,生豬淘汰從育肥豬開始到母豬再到種公。毫不誇張的說只要是豬就要被淘汰,導致存欄數量減少,進而影響整個養豬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養豬業問題二:母豬繁育能力低下

老話說的好,母豬強強一窩。母豬的好壞直接產仔數量的多少以及仔豬品質的優良程度、健康程度。我國確實是有一些優良的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本地豬種,常見的太湖母豬(最高產仔數達42頭)金華豬、藏香豬等,優良品質豬種達數十種,數量上絕對占優。

但是整體質量以及適應消費者需求方面落後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肥肉太多,存活率不高。都知道能生,小豬仔被生下來了養不活,好不容易養大了(平均飼養時間長)因肥肉過多消費者不買帳,久而久之就沒有市場。

外國的豬種普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瘦肉率、高屠宰可利用率高,而且一般育肥豬時間短,相較於咱們的本地豬種時間能相差一倍以上。

養豬業問題三:資源分配不均

如果按照整體資源總量來算,我國的量是不少的,甚至還超越一些已開發國家。但是一平均下來就所剩無幾了,這一點在飼料的利用上尤為突出。

前些年糧食種植主要的供給對象是消費者,消費者占用了大部分的資源,留給養殖業的就所剩無幾,所以綜合的養殖成本要比其他國家高很多。

近些年隨著一些傳統青飼料的加入,緩解一些飼料供應緊張的局面,但是因為其不是主流飼料,還沒有被大面積的推廣和使用。很多養殖戶抱有傳統的養殖思維和理念也不願意接觸新鮮的養殖技術和理念,限制了養殖業的發展。

國外的一些大型的養殖企業已經開始全自動化智能飼喂,不再需要人工,而我們的一些還處在老舊的散放養時代,說起來令人唏噓。

作為新興的養豬大國,因為有龐大的市場做支撐,也給了我們養殖業強大的動力。一些養豬大企業在參照國外經驗講究拿來融會貫通發展自我特色的路上做的也是非常不錯,很多智能化高端的豬場被建設起來,也給養殖業增添了信心。在下一個養豬高峰到來之際要想彎道超車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