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徐無鬼
如果你到能與天堂直接呼應的江南魚米之鄉來旅行,且希望無鬼能夠介紹幾款美食,那老編無鬼自然當仁不讓。此時此刻,我因未吃早餐而面對電腦有幾分餓,這當兒腦海中跳出來想吃的竟然是——食餅筒。這是台州美食,今天就將這款上過《舌尖1》的江南地方小吃介紹給全國各地吃貨或者饕餮豪客。
食餅筒
食餅筒又稱麥油脂、五虎擒羊,是浙江台州特有的地方傳統小吃。說得形象易記些,就是在一張麵餅上,鋪上粉絲、豆乾、目魚等各類菜肴,然後捲成筒狀。這個有點像北方的煎餅果子。但煎餅果子的「內容」卻原沒有食餅筒那麼豐富。
食餅筒也是要將麵粉糊攤開、鋪平、烙熟,但在麵皮上鋪的菜就豐富了——鴨蛋絲、黃鱔絲、豆芽、土豆絲、滷肉、洋蔥等皆可。其實,內容大可創意,按自己的喜歡來,不像去北京全聚德吃烤鴨,春卷里除了包烤鴨皮與烤鴨肉以及大蔥絲,再刷點甜麵醬與香辣醬,可變的空間就沒有了。
自己動手,想吃啥菜包啥菜
食餅筒里的東西,可真是由心得很。我吃過各種不同的,品種和精粗全由各家的經濟條件和飲食喜好與季節決定。肉絲、綠豆芽、蒿菜外加雞蛋絲,或者豆腐、韭菜、油泡、青蠶豆、黃鱔絲,還有芹菜、海帶、蘿蔔絲、豆腐乾外加黑木耳,好像凡是菜,基本上都可包進去,當然排骨或者有刺的魚不能包進去,這也不符合生活邏輯。
當地人有種吃法是,原料菜燒出七、八種,然後擺到桌上來自己包,自己選。菜多的人家,十四、五種,真得好豐盛,你想選哪款就自己動手包好了。包起來後,再弄杯白酒喝一喝,這日子就叫做幸福。
濟公卷餅
關於食餅筒的起源,第一種說法是,在戚繼光抗倭時期,家家戶戶都做了很多菜犒勞大軍。但是這麼多菜怎麼送去軍營著實是個難題,於是有冰雪聰明的漁家女就做了餅皮,把菜都包了進去,這樣就可以送過去了。 另一種說法,食餅筒事故杭州那個瘋癲的濟公和尚發明的。因為他見到每餐剩下不少菜,就把剩菜裹入麵餅,下一頓再吃。所以,在上海世博會期間,食餅筒被叫成「濟公卷餅」而作為中華名小吃登上大雅之堂。
源起不重要,要緊的是下次天各一方的遊客來到江南,一定要品一品這塊地方小吃。杭州運河邊有家叫做翠莊的飯店裡可以點,其它台州飯店,也能吃到。當然,你若去台州,那就滿大街都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