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感覺爽,「剁」後怎麼辦?

2019-11-13     央視社會與法

在購物季

網紅們直播「帶貨」,在小白板上將商家折扣算得明明白白,就怕你不買;

電商網頁上,各種「滿減」、「送紅包」、「必買」等字眼刺激你掏錢包;

吃瓜群眾們衝動「剁手」。

「剁手」收到貨後發現「貨不對板」怎麼辦?

「央視社會與法」提醒您:

保存好證據,及時有效維權。

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應留心收集和保存好相關網絡購物證據,如:聊天記錄、購物記錄、購物頁面截圖、購物票據憑證、快遞單、發貨單或送貨單等,以便出現糾紛時及時有效維權。

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發生消費糾紛時,要第一時間與賣家或購物平台聯繫協調,如不能協商解決的,應及時向網絡交易平台所在地或商家所在地的相關部門投訴舉報,及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如遇價格欺詐、消費陷阱、物流發貨、售後服務、退換貨、退款等問題,消費者可通過撥打經營者所在地12315消費者投訴舉報專線電話,或登錄全國12315平台(網址:http://www.12315.cn/)進行投訴或舉報,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為避免購物後出現麻煩,「央視社會與法」建議:

與其事後維權,不如買前睜大眼!

1.理性消費,購物有清單

堅持理性消費,明確自身的實際需求。面對各大電商眼花繚亂的的促銷廣告,很容易讓消費者衝動消費。因此,建議消費者事先列一張購物清單,對照清單按需購買,以免衝動消費。

2.謹慎選擇電商APP、商家

建議選擇信譽度高、訪問量大、資質齊全、售後有保障的購物平台及商家,防範和甄別釣魚詐騙網站。注意查看賣家信用等級及買家對商品的真實評價,爭取做到心中有數。

3.保護個人信息別大意

在下載及使用各類手機購物APP時,要注意保護隱私,慎重選擇其對手機通訊錄、手機照片、精準定位等信息的授權要求。如果發現App存在過度獲取或者非法獲取隱私信息,應保存憑證,並向監管部門舉報。

不要輕易嘗試點擊微信、QQ、電子郵件等方式提供的交易連結或圖片等,防止電腦或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感染病毒,造成個人信息泄露或者財產損失。

4.熟悉商家促銷規則

面對各式各樣的低價宣傳,建議消費者充分了解商家的促銷規則,關注商品價格變化,避免陷入商家先提價後打折的套路;對於預付定金(訂金)的商品,分清「定金」與「訂金」的區別,謹慎下單,避免事後因不了解促銷規則而發生消費糾紛。

5.謹慎選擇消費金融服務

為促進消費,各大電商平台也推出了各種分期付款或先買後還等金融服務。消費者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平台、不同商家的消費金融服務手續費和還款利息都可能存在較大差異,消費者應仔細閱讀相關合同條款。當前,徵信體系也正在逐步把網絡和個人消費記錄納入其中,消費者應謹慎選擇消費金融服務。

6.選擇安全的支付方式

消費者在網購時要使用安全的支付方式,謹防信息泄露。儘量選擇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或者貨到付款,不要輕易相信對方以任何理由要求直接轉帳、匯款至私人帳戶以及通過發送付款連結頁面或掃二維碼等方式進行付款。

7.商品驗收莫忽視

「雙十一」期間商品交易量大,快遞運送時間長,收貨環節非常重要,建議消費者收貨時先查看商品的規格、型號、數量等與訂單是否一致後再簽收。遇到快遞商品損毀或丟失的情況,消費者可要求賠償。商品包裝上的消費者個人信息要及時銷毀,防止泄露。

同時提醒消費者贈品同樣有保障,商家所送的贈品也應符合《產品質量法》等相關規定,發現贈品有質量問題,可依法向商家索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KiLbG4BMH2_cNUgWy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