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話題度來說,蔚來從來都是贏家。
8月份的裁員和免費換電的熱點未消,蔚來9月5日晚宣布擬發行2億美元可轉債的消息又帶來流量。
一如既往,褒貶參半。
從2018年度財報出來後,虧損陰霾一直纏繞蔚來。此後,股價下跌,銷量不振,裁員,特斯拉曾經遇到過的麻煩,在蔚來身上一一出現。
對李斌(蔚來CEO)來說,這是蔚來創立以來最艱難的時刻。面對外界的各種質疑,蔚來走到盡頭了嗎?
無可避免的減法題
蔚來最近一個月的信息量很大。裁員1200人,拆分NIO Power並尋求獨立融資,擬發行2億美元可轉債……這些信息組合起來,傳遞出一個信號:蔚來的生存壓力確實不小。
2019年是造車新勢力的生死年,蔚來這樣的處境並不令人意外。
從年初開始,十幾家新勢力相繼被曝光停產、裁員、欠薪,頭部企業中的蔚來、小鵬、威馬也相繼中槍,頻頻出現資金危機、技術糾紛、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
這是造車新勢力在商業化過程中無可避免要面臨的成長痛。
對於奔跑在最前面的「新勢力第一股」蔚來汽車來說,其所面臨的困難也更超前。
在初創階段,蔚來以「財大氣粗」而聞名:以高於市場兩三倍的工資瘋狂向傳統車企和科技公司挖人;一場發布會豪擲8000萬人民幣;不惜一切代價為車主提供一對一優質服務。
蔚來到底燒了多少錢?答案是260億元。這與蔚來累計獲得的融資額度(超過42億美元,接近300億人民幣)相差不遠。
也就是說,蔚來融來的錢快花光了。
蔚來的收入又如何?截至7月底,蔚來今年的交付總量為8379輛,ES6與ES8兩款車的累計交付總量為19727輛,這樣的銷量顯然難以填補蔚來的資金窟窿。
窮則思變。收縮,瘦身,調整,成為必然選擇。
儘管裁員一事引來輿論界對蔚來生存狀況的質疑與擔憂,但這是個明智之舉。
蔚來一開始用高薪吸引各路人才進來,這些人才來自四面八方,有汽車國企、汽車合資企業,還有零配件以及科技公司,組合在一起,誰也不服誰,難以發揮出1+1=2的作用。裁員,刪繁就簡,雖不利於名聲,卻相當實用。
而針對ES8與ES6的首任車主推出終身免費換電服務,證明了經歷過資金危機的李斌,更懂得怎麼把錢花在點子上了。
技術與安全是最大的坎
對於一個產業升級轉型的推動者而言,在成功之前,無可避免要活在爭議之中。即使解決了眼前的困難,蔚來未來的道路也不會風平浪靜。
通過裁員、發行債券、拆分NIO Power,蔚來的資金壓力可獲得一定緩解,但未來還會面臨更多難題。
當下,造車新勢力的三家頭部企業,不約而同地遇到了麻煩。蔚來資金吃緊,威馬被吉利起訴索賠21億元,小鵬遭遇車主維權,三家企業各自遇到的困難,正是新勢力在造車過程中要跨越的三座大山:資金、技術、產品質量與安全。
在新勢力商業化進程中,這些是必不可少的「成長的煩惱」。
汽車是典型的重投資、長周期行業,雄厚的資金和強大的技術缺一不可。
凡是錢能解決的事情,都不是問題,對新勢力來說,最大的困難是技術與安全。
有調查發現,與造車新勢力相比,傳統車企生產的電動車,安全事故相對較少,這說明傳統車企的技術積澱與安全流程非常重要,而這正是新勢力所缺少的。
今年上半年,蔚來ES8多次出現自燃事故。電動車自燃雖然不是蔚來的「專屬標籤」,就連特斯拉也無可倖免,但電動車安全性,是擺在包括蔚來在內的所有電動車製造商面前的一道難題。
特斯拉成立十幾年仍在虧損中負重前行,今年5歲的蔚來,往後必將面臨更多麻煩。而李斌,做好準備了嗎?
大事君觀察:
能屈能伸,方能成事
毫無積累與沉澱的新勢力,在造車過程中無可避免要走很多彎路,交很多學費,但這些都是產業升級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優勝劣汰。
新能源的風口逐漸關閉,行業洗牌正在加速。業界普遍的觀點是,數百家新興車企中,最後能存活下來的不超過3家。
李斌是真心實意在造車,這一點,對於其他大部分打著電動車的幌子行圈錢之實的PPT企業來說,難能可貴。而從蔚來瘦身、收縮和調整的一系列措施來看,李斌有想法,但不固執,面對困難願意改變,這一點更為可貴。
能屈能伸,方能成就大事。
在李斌的努力下,蔚來的品牌知名度、用戶口碑和資金實力,在所有造車新勢力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如果新勢力最後只能存活三家,蔚來占一個名額是大機率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