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晚,科技部一則 《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稱,針對網絡反映的 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中科院裴鋼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首都醫科大學饒毅教授、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等的相關論文涉嫌造假問題的調查處理結果予以通報。
調查結果顯示,舉報涉及的多位學者,並未發現學術造假現象。
不過, 儘管不存在學術造假現象,但調查仍認為,曹雪濤、李紅良、耿美玉三位學者存在論文圖片誤用等情況,反映出實驗室管理不嚴謹、實驗數據處理不嚴謹等現象。
資料顯示——
李紅良為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部原院長,主研心血管代謝性疾病的發生機制與防治,2017年11月18日獲得「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耿美玉為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院,帶領團隊從事糖類抗阿爾茨海默病藥物和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的研究與開發;
裴鋼則為我國著名細胞生物學家,同濟大學前校長;饒毅現為首都醫科大學校長。以上五人皆為學術界知名人士。
科技部此次調查通報,也再次將公眾目光聚焦到 學術科研造假、學術誠信等問題上。
第
1
則
- 科技部通報事件回顧 -
事實上,此次科技部公布的調查結果,是針對2019年經網絡質疑多位學者學術造假事件的最新回應。
點開圖片查看通報詳情
2019年11月14日
前史丹福大學助理研究員 Elisabeth Bik 博士在 PubPeer 網站 公開舉報現任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63篇論文涉嫌圖片造假。
2019年11月18日凌晨
曹雪濤及部分涉及論文作者在PubPeer上對質疑做出了回應。曹雪濤表示,將立即採取措施調查伊莉莎白·比克博士向其團隊和合作人員提出的問題。曹雪濤稱,正在仔細檢查手稿、原始數據和實驗室記錄。他還表示,「我仍然對這些論文中得出的科學結論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複性,充滿信心。」
據澎湃新聞11月18日報道,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工作人員當天回應表示,已經了解到網絡上有關曹雪濤院士的投訴,會針對所反映的問題展開調查。
2019年11月29日
一封疑似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實名舉報李紅良、裴鋼、耿美玉等3位科學家學術造假的郵件,以截圖形式在網上廣泛流傳。
在這封實名舉報信中,饒毅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多年持續學術造假,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員裴鋼1999年發表的論文中,3張圖不真實,存在造假嫌疑。此外,饒毅還在舉報信中提到,今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作為通訊作者,發表的宣稱可治療小鼠阿爾茨海默症論文存在造假情況。
不過, 饒毅回復《中國新聞周刊》的求證稱:「沒有發出,有過草稿。」而舉報信截圖中涉及的兩家位於上海的科研院所,也就此各自做出了回應。
耿美玉研究員所在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回應,依據初步核實結果,兩次網上質疑均不屬實,耿美玉研究員不存在學術造假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課題組所在的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回應是:該中心高度重視,已經在組織人員對該論文進行初查,並將積極配合第三方權威部門的核查。
李紅良曾多次數次陷入「學術舉報」風波。據「澎湃新聞」報道,2017年,李紅良團隊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兩篇論文被質疑造假。武漢大學2018年1月通報稱,該校學術委員會認為:不存在學術造假行為,但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存在個別疏漏。據封面新聞報道,隨著事件的發酵,李紅良從碩士起發表的更多論文被質疑同樣存在造假問題。
2021年1月21日
在科技部通報2個小時之後,當晚 10 點 29 分,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終身講席教授饒毅通過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公開了一封致中國科學院第六屆道德建設委員會的舉報信,指出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裴鋼為通訊作者的論文涉嫌學術不端。
第
2
則
- 學術不端頻發-
- 挑戰學術科研不容突破的底線 -
據統計,2008 年,中國在 Web of Science 上的論文收錄數量已經超過了英國,排名世界第二。到了 2018 年,中國的論文發表數量已經達到了 41.2 萬篇。
但這些成果中也有很多不好的成分:比如偽造同行評審,或者論文中存在欺詐性內容。調查表明, 截至 2017 年,中國貢獻的科研文章數量占到全球的 8.2%,但撤銷的論文數卻占到了全球的 24.2%。
2018年,「404教授」梁瑩在學術界和輿論場上掀起了一場風暴。
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青年長江學者與她「404」的論文》揭露南京大學教授梁瑩長期在網上刪除自己的中文論著,涉嫌學術不端。
據了解,梁瑩中文著述頗豐,僅記者所能查到的,以她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獻就超過了120篇。但在前幾年裡,梁瑩這些學術成果陸續被從網上刪除:包括中國知網、萬方、維普在內的主要學術期刊資料庫中,現在都已檢索不到任何她的中文論文;在那些期刊官網上,對應頁碼處也已無法查看。一家學術平台上仍能檢索到論文條目,但頁面已顯示「404」(無法查看)。
同時,梁瑩上述論文至少有15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等問題。
2020年7月,中科院上海神經所80後明星教授楊輝被加州大學教授付向東舉報學術抄襲、造假,瞬間引爆輿論。
付向東2020年6月25日發在Nature封面論文中的思路在2年前去中科院神經所作報告時被楊輝聽取,後來用不同的方法重做了一遍,卻搶先在4月30日在Cell上發表了。
對於舉報,楊輝公開發表了兩份聲明,但前後不一。楊輝在第一次回應中否認指控,但於7月9日在《知識分子》上再發新聲明,承認借鑑了付向東工作;承認發表前未與付向東溝通重複實驗的進展;目前在與 Cell 溝通補遺,致謝付向東的貢獻並致歉。
2020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於韜被通報購買論文。
9月16日,科技部通報了9起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記者注意到,這些違規案件中有7起涉及購買論文問題,其中5起來自高校附屬醫院,多名涉案人員為博士生導師,承擔多項科研項目,擁有眾多頭銜。
通報顯示,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於韜為通訊作者、劉宏旭為第一作者的論文「Reduced mir-125a-5p level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s associated with tumour progression」系委託第三方代寫、代投。
2020年,原天津大學研二學生寫123頁PDF實名舉報本校張裕卿教授學術造假。
2020年11月,一份長達123頁的舉報材料在網絡熱傳,作者自稱「原天津大學化工專業碩士研究生呂翔」,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學術造假」,包括實驗、論文多次造假,指導學生將他人論文改寫成自己的論文,利用學生研究成果為自己和女兒署名等。
……
類似這樣的學術不端如果不進行揭發和處罰,學術界將滋生更多的學術不端和重複犯錯,進而浪費國家資金、玷污國家榮譽,並腐蝕人們對於科學研究的信任度。 如此一來,中國的學者想要與其他國家的學者開展合作將變得非常困難。
第
3
則
- 學術不端的根源與對策 -
其實,學術不端已成社會公害,儘管喊打之聲早已有之,教育部及一些高校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但學術失范、學術不端、學術腐敗並未得到有效遏制。
學術不端到底根源何在?為何高校學術不端行為會屢禁不止呢?
01
與利益、「帽子」掛鉤,是學術不端的主要誘因
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如唯利是圖、弄虛作假等,對科研機構、大學衝擊較大。 很多高校老師把科研看作是一種謀生工具、謀利手段,做科研也是緊跟「熱點」。
近年來,國家強化經濟手段對科研人員的激勵,進一步加深了科學研究與利益的聯繫。如:2016年2月26日,國務院印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中,規定科技成果完成人和轉化者的獎勵不低於凈收入的50%,以調動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其實, 國家的「獎勵經」是正的,可被下面的和尚們給念歪了。一些課題組使用剽竊、偽造、不當署名等學術不端手段,以便讓所謂的「課題成果」能夠順利結題。
02
現行學術評價制度存在先天不足
《第三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表明,40.1%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現行評價獎勵制度產生了負面效應,造成學術不端行為頻頻出現。
目前,科研幾乎所有環節都是市場機制,而評價仍然是計劃體制;科研經費主要用於科技開發,不到10%的經費用於基礎研究,而評價方法卻100%是基礎研究評價指標……
同時, 現行的學術成果評價體系,是以量化考評的形式為主,關係到科研人員考核評審、評職稱、職務晉升等切身利益的事,都與發表論文、出版專著、參與課題等學術成果掛鉤,並將其賦予不同的量化分值,按照分值多少進行簡單比較。
03
學術期刊市場化趨勢嚴重
近些年來,學術期刊的市場化愈來愈嚴重,特別在國際上大部分期刊已被幾家出版商所兼并,出版商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過度誇大期刊類別的重要性(如影響因子等)。
這樣容易形成對科研機構和廣大學者的誤導,大家只看成果發表在哪個或哪類期刊,很少重視發表的內容等等。
針對學術不端的根源問題,該如何進一步完善學術不端監督管理制度體系呢?
01
完善學術造假治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學術造假的風險成本和懲處力度。
首先,可以考慮在《刑法》中增設「學術詐騙罪」和「科研成果詐騙罪」, 將學術造假行為上升到刑罰的高度,對有確定事實和證據的學術造假行為「零容忍」。
其次,應在《著作權保護法》《專利法》和《高等教育法》等現有法律體系中增加關於學術造假治理的相關內容, 明確學術造假的概念解釋、範圍邊界、行為要素、責任認定等。
02
進一步完善以質量為導向的學術評價體系,推進學術造假的源頭治理。
2020年初,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門密集出台多份學術評價相關文件,直指SCI指標被濫用、誤用進而導致科技創新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 建議根據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特點,進一步完善以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科研評價制度。
要大力扶持第三方學術評價機構發展,完善「同行評議」和「社會評價」制度。提升高質量代表性成果考核權重,突出成果的創新質量和綜合績效,注重分類評價和同行評價。
03
加強期刊出版業和論文服務中介的監管,切斷學術造假利益鏈。
期刊出版業和第三方論文服務中介是學術造假的「溫床」,要特別警惕那些以經濟暴利為目的、與第三方論文服務中介相互勾結的「掠奪性」期刊。在各類考核中對黑名單期刊上的發文不予認可,其版面費也不可在科研項目中報銷。
建議加強對第三方論文服務中介機構的監管與治理,嚴厲打擊論文買賣黑市和造假行為。開展論文服務中介機構經營範圍大審查,嚴厲處罰違規經營企業。開展論文服務中介機構專項整治工作,增加「黑中介」的曝光率,對一些不法中介予以嚴厲處罰或取締。
04
加強技術開發和資料庫建設,完善學術造假治理的技術支持體系。
要建立全國聯網的學術誠信資料庫,動態更新學術不端信息,對典型的學術造假行為和責任人予以公布;建立學術造假黑名單制度,納入社會徵信體系,對進入黑名單的學者,在職稱評審、項目申報和評獎評優中實行一票否決制和終身追查制度。
第
4
則
- 學術不端治理任重道遠 -
近年來,學術造假事件陸續被曝光,其中不乏知名的學術權威人士。學術造假事件屢禁不止,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不僅寒了腳踏實地科研人的心、害了公眾對學術圈的印象,而且使我國的學術信用、國家利益與形象極大受損。
與國內學界懲處學術不端多止步於道德批評和內部處理不同, 在國外,如發生學術不端事件,輕則受到警告、降級、撤職、解約等處罰,重則鋃鐺入獄。
2015年,韓國110所高校的179名教授因涉嫌完全抄襲或姑息抄襲他人著作,受到韓國檢方以違反《著作權法》和妨礙工作罪名起訴。
2015年,旅美韓國科研人員韓東杓(音譯)因學術造假,獲刑57個月。美國聯邦檢察部門對韓東杓提出刑事罪名指控。
2019年11月22日,Science在其網站在線發表了題為「Top Chinese researcher faces questions about image manipulation」(中國頂尖研究人員面臨圖像操縱問題)文章評論稱: 在中國,學術不端行為的成本非常低,在美國和歐洲,學術不端行為通常會導致辭職或解僱,但這在中國卻並不常見。
事實上,為減少學術不端行為,政府有關部門近年來已經有多個文件措施陸續出台。
2006年11月
國家科學技術部發布《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辦法於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據該辦法,科學技術部、行業科技主管部門和省級科技行政部門、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承擔單位是科研不端行為的調查機構;在調查好處理科研不端行為中,要正確把握科技不端行為與正當學術爭論的界限。
2016年9月
《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正式施行。當中指出,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應堅持預防為主、教育與懲戒結合的原則。
2018年5月
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科技部、中國社科院等部門依法依規研究制定統一的調查處理規則。
2018年11 月
41 個部門印發《關於對科研領域相關失信責任主體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的通知。
《備忘錄》中的懲罰條款有輕有重,包括「依法撤銷國家科學技術獎獎勵,追回獎金、證書」「按程序及時撤銷相關榮譽稱號,取消參加評優評先資格」「暫停或取消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人資格」等措施。
2019年9月
人社部印發的《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施行。
根據《規定》,申報人通過提供虛假材料、剽竊他人作品和學術成果或者通過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職稱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或者職稱評審委員會組建單位撤銷其職稱,並記入職稱評審誠信檔案庫,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記錄期限為3年。
2020年7月
科技部由中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簽發的科技部第 19 號令——《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該規定 除了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處理做出明確規定之外,還對那些出售學術論文、捏造數據並代人撰寫或投稿的「論文代寫工廠」也提出了查處方案。規定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曾對媒體表示,「我認為中國對學術不端的治理力度仍需加強。現在許多需要處理的事情尚未處理,這導致人們不服氣。監管部門要拿出具體例子做示範、抓典型,懲罰相關單位,起到警示作用。同時通過典型案例,找到針對不同情況的治理方案,形成誠信治理體系。不能僅僅將抓典型當成一次運動,而是要通過典型案例,建立一個從誠信教育到作出處罰的完整治理體系。」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曾指出,「對學術不端事件處理得越公開、越清晰,人們去觸犯這些道德標準的可能性就越小。不對這些事進行認真公開的處理的話,再多的學風建設和學術規範教育都是徒勞。」
目前,我國學術不端治理情況有所進步,但仍任重而道遠。其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主動深思並嚴加整飭,加強制度約束,讓違規的必然受到處理。
求真務實、嚴謹治學的優良傳統、科研氛圍和環境對於科學發展、科學家成長至關重要,風氣不正,科學家的科研難保本心。同時,科研誠信也是科技創新的基石,關係到科學事業的存在與發展,也關乎我國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
本文綜合自
1.新民晚報:《「饒毅實名舉報」學術造假?兩所在滬科研機構回應了!》
2.新京報:《教育部回應南開大學校長論文涉嫌造假:已展開調查》
3.封面新聞:《武大「學術明星」李紅良兩職被免 曾數次陷入「學術舉報」風波》
4.金羊網:《學術不端?在國外後果很嚴重》
5.科學網:《學術造假亟須系統性治理》
6.返樸:《專訪王小凡:治理學術不端,應重點打擊學術造假》
7.澎湃新聞:《教育部:將進一步強化對學術不端行為監督查處力度,露頭即查》
8.中國大學教育:《中國成為學術造假的主要輸出國之一……》
9.科研之友ScholarMate:《學術不端根源何在?教育部專家這樣回答》
彭可馨(實習生) |編輯
中國網教育頻道 | 出品
此文為中國網教育頻道獨家稿件。轉載須經授權,並註明作者及來源,違者必究。
News
李希貴:我為什麼要「放棄」班主任崗位?
焦點 | 衡水中學學費曝光!憑什麼這個學校的學費這麼貴?
熱點 | 家庭教育法草案劃重點!家庭教育同樣需要「教育」,誰來教父母走向「合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78kL3cBuNNrjOWzSfb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