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讀書了?

2020-04-25   法制日報

4月23日,第25屆世界讀書日,一個屬於讀書人的日子。

曾幾何時,在這個信息爆炸、流量至上的文化快餐時代,不少人嘴裡喊著「詩和遠方」,卻很久沒能真正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本書。

今年,一場疫情迫使人們的生活節奏慢了下來。「多出來」的時間裡,越來越多的人試著在書香中平靜慌張的心,驅散災難帶來的迷茫、憂慮。一家社交媒體發布的《2020網民閱讀報告》顯示,疫情期間,56.2%的受訪者表示讀書量有所增加,三成多網民的讀書量甚至超過了過去一年的讀書量。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腳步無法丈量的地方,書籍可以。誠然,書中沒有解毒的神藥,但一本本書、一個個文字,卻能開拓我們視野乃至靈魂的寬度和廣度,使我們能在突遭變故的時代里、在跌宕起伏的生活里處變不驚。

2月初,一男子戴著口罩在武漢方艙醫院安靜讀書的照片走紅網絡——病床上,他手捧著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此後,他被網友親切地稱為「讀書哥」。有人感慨,他只是靜靜地讀著書,不動聲色,不事張揚,卻讓人覺得不刻意不做作,蘊藏著靜水流深的力量。

大疫之下,閱讀不輟。疫情期間,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市(區)圖書館、書店,通過線下捐贈圖書和線上開通電子圖書資源的方式,為每一家方艙醫院打造圖書驛站,增添「書香」,讓患者在隔離的環境下,在戰勝疫魔的過程中,攝取精神食糧,撫慰緊張的心緒。

有這樣一項統計,疫情之下,2008年初版的《鍾南山談健康》一書被人們翻出來,如今又將輸出海外。初版於1947年的《鼠疫》也重新流行起來。在法國、義大利等國家的銷售排名不斷上升。

漢陽體校方艙醫院及其圖書驛站。湖北省圖書館/圖

書中的一筆一划帶給我們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也一次又一次為我們開啟著文化魅力的大門。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戰「疫」之初,日本援助中國物資上的這些留言火了。這些穿越千年的詩句,被認為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藝表達,暖心又治癒,也讓人們再次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家國力量。

近日,疫情之下一場「特殊」的地方兩會在南孔故里浙江衢州開幕。為避免接觸,與會人員見面問候時都將以往的握手禮改為了互相行作揖禮,拱手作揖、謙謙有禮,形成了一道儒雅亮麗的兩會風景線。網友紛紛點贊表示「很感動」「太有感覺了」「是我泱泱華夏」。

讀書的「用」,不在眼前,不在當下,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潤萬物之後,萬物所呈現的那種清新、新鮮、水靈時的生機勃勃。它是一種無形之用,是一種潛移默化。讀書的「用」在豐富自己,也在文化傳承。

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疫情之下人們重拾讀書的習慣和對文化的崇尚,也值得我們反思。倘若生活沒有被按下「暫停鍵」,那些我們信誓旦旦要讀完的書,還要被塵封多少時日?那些千百年來沉澱下來的文化精髓,是否只有當別人旁徵博引時,才會引起我們的讚嘆?

人生沒有白讀的書。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和問題,書籍或許不會直接給出我們想要的答案,但書中那些看不見的養分,會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你的靈魂,讓你豁然開朗。

林語堂說:「世上無人人必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

讀書日只有一天,閱讀卻是一生的事。世界讀書日,一個屬於每個人的日子。

來源:法制日報(作者:劉丹)

編輯:渠洋 季天 李金鳳

哈爾濱被約談!嚴防反彈誰也不能麻痹大意!|這註定是一場必勝的戰「疫」㉜

這種蠢事決不能做!

回饋最美逆行者,不一定非得「醫護免單」!|這註定是一場必勝的戰「疫」㉛

關於送養、收養,法律是怎麼規定的?

張文宏「有錢」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