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緣角度入手,探討渤海國何以無法成為東北霸主

2019-11-05     吟風社

由靺鞨首領大祚榮建立的渤海國,是唐中後期到五代前期的中國東北地區區域強權,占據了東北大片領土。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經濟制度,全盛時轄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文化深受唐朝影響,有"海東盛國"之譽。

渤海國版圖

然而就渤海國始終兩百多年,不要說侵入漢地建立帝國了,就連像高句麗那樣虎踞東北,威脅中原的成就都沒能做到,最後無聲無息地被耶律阿保機領導的契丹國所吞併。許多人論及渤海的衰亡,往往將其歸咎於漢化程度太高,失去漁獵民族的尚武精神,這樣的結論無疑過於簡單粗暴。本文將就地緣、氣候、社會經濟等因素,分析渤海無法成為東北霸主,並最終衰亡的原因。

逼仄的開局

渤海國的開創者大祚榮,出自"素附於高麗"的白山靺鞨。唐高宗滅高句麗後,將白山靺鞨遷移到遼西營州(今遼寧朝陽)安置。後來武周時代,契丹人在營州反叛,營州之亂爆發,白山靺鞨首領乞乞仲象也參與反唐。

後來契丹人反唐失敗,乞乞仲象遂率部落出走,途中病逝,其子大祚榮繼立,在天門嶺之戰擊敗武則天派出的追兵,到舊國(即今吉林省敦化縣東牟山一帶)建國,而白山靺鞨也與吉林東部的粟末靺鞨結合,形成渤海國的基本盤。

後來,渤海國的都城屢經遷移,742年遷至中京(今吉林),755年遷至(今黑龍江),785年再遷東京(今吉林),794年復遷。但我們可以看到,其統治中心始終位於吉林東部、黑龍江東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區。

渤海國統治核心地帶

長白山北麓的山地丘陵地區被牡丹江、拉林河等松花江支流分割,東南面又有綏芬河、圖們江等河流流入日本海,在群山之間形成一個個珠串狀的河谷盆地,適於農耕。這一地區的河谷盆地大多是日本海影響的海洋性氣候區,冬季氣溫較東北平原主體要高,而夏季受日本海暖流影響,降水量充分。這形成了長白山北麓地區得天獨厚的農業條件。

在古代,寒冷地區開展農業異常困難。渤海國選擇在長白山北麓山地河谷盆地群中建立根據地,顯然農業條件是要遠好於吉林西部的大平原地區的。

而且山脈地區由於造山運動產生落差,令礦脈上升接近地表,往往形成埋藏較淺甚至裸露的礦脈,所謂山區多出銅鐵就是這個原因。由於古代採礦技術較低,埋藏淺的礦脈易於開採。如上圖所示,吉林東部長白山一帶確實頗有大型鐵礦,這就為渤海國組建武備提供了資源基礎。

而長白山一帶又多高山險阻,海拔高達2000米以上的山峰極多,與河谷盆地之間落差往往高達1500米以上,這種地勢無疑易守難攻。同時吉林東部距離中原和蒙古高原都頗為險遠,若要發起進攻,後勤補給也是巨大的困難。

以上是在長白山北麓地區建立統治中心的優勢。然而山地丘陵地區的河谷盆地人口容納量有限卻是極大的劣勢,這就註定了渤海國開局逼仄。

我們就2009年吉林省的人口分布,可以看到西部平原地區的人口遠多於東部山地。當然這是由於當代的農業技術提升,對於日本海暖濕氣流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但是也可以反映出山地丘陵地區對於人口容納的局限性。

而且由於深處群山之中,渤海國核心地區與外部的交流也受到阻塞,影響力難以擴散,對於發展壯大形成極為不利的因素,這就使得渤海國本質上走的是"小國寡民"的路線。渤海國的五京基本都擁擠在長白山南北兩麓,足以證明這一點。

遼東之爭

唐王朝攻滅高句麗之後,大量軍事資源很快被吐蕃王朝的崛起拉到了西線,缺乏足夠的力量來維持遼東地區的軍事管理。而設置在遼河以東的安東都護府也很快內遷。

由此,仍然存留有大量高句麗遺民的遼東地區,就成為了沒有明確歸屬的三不管地區,高句麗遺民聚落受到契丹、新羅、渤海乃至唐王朝的影響。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九月,大祚榮之子大武藝派遣其大將張文休率領海賊進犯唐朝的登州,殺死登州刺史韋俊。由此可見,大武藝時代渤海國的影響力已經深入遼東半島。

大武藝

然而各個版本的地圖都並不將遼東地區畫作渤海國疆土,這是由於遼東受到各方面的影響,渤海從未在此建立過穩固的控制。

雖然就位置而言,核心地區在長白山北麓的渤海國距離遼東極近,看似經營遼東極為有利。然而群山繚繞的地形也阻礙了渤海國核心地區與遼東的聯繫。

如果渤海國要對遼東強化其影響力,必須將統治中心從長白山北麓河谷盆地區遷移到距離遼東半島較近的遼東丘陵地區,甚至直接遷入遼東半島。

但如果這樣做,渤海對於作為基本盤的白山靺鞨、粟末靺鞨的控制就會減弱。而對於遼東地區的高句麗移民,渤海統治集團也缺乏信任。此外,如果將統治中心遷移到遼東地區,將會遭遇與唐、契丹等勢力發生更猛烈衝突的風險,並失去長白山地區的地理屏障。

作為一個農耕程度非常高的王國,渤海國顯得缺乏進取意識,客觀和主觀的因素結合,導致渤海始終沒有完成對遼東地區的完整有效掌控。

渤海國的實際國力

渤海開國時,即大祚榮時代,擁有戶10餘萬,勝兵數萬。到其子大武藝時代,其兄弟大門藝勸誡大武藝不要與唐朝為敵時,曾說過"今日渤 海之眾,數倍少於高麗";高句麗被唐朝滅亡前人口約為400萬,則大門藝時代渤海國人口應在百萬上下。

後來渤海國開疆拓土,對遼東取得一定影響力,甚至將遼東北部一些地區納入實控。向南與新羅交戰,擴大了朝鮮半島東北部蓋馬高原一帶的控制範圍,向北征服其他部落如拂涅、虞婁、越喜等部,並打敗了素稱強悍的,將、流域直至置於渤海國的控制之下,於其地設、。

考慮到這些因素,以及《遼史》中對於渤海"兵數十萬"的浮誇描寫,有些學者認為後期渤海國人口應當多達300萬左右。但我們如果考慮到長白山一帶山地丘陵地區河谷盆地的閉塞性,則可以認為,渤海核心地區的人口最多就在100萬上下,算上扶餘府,遼東北部遼陽等重鎮,有效控制的人口也很難多於150萬。渤海國並未強力到像高句麗那樣能夠壓制幾乎整個東北地區,黑水靺鞨等部族,至多是名義上接受渤海的統治而已。

契丹人對於兩遼的經營

在武周時期營州之亂時,契丹人就已經滲入遼西走廊。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對東北地區控制力衰退,遊牧的契丹部眾就越發向遼西走廊乃至遼東半島擴展。

就唐中後期與契丹的對抗中,並未提及兩遼地區來看,由於契丹的統治核心位於內蒙古東部的潢水流域地區,契丹可汗的權威對於在兩遼遊牧的契丹部族影響力是很低的。然而契丹人的遊牧屬性,本身就利於其活動空間的擴張。

隨著契丹人在兩遼地區的活動,遼東的高句麗遺民也大量被契丹化,使得契丹人口快速增長。在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可汗之前,契丹可汗採取世選制,三年一改選。阿保機上位後廢除了部落民主制,強化了首領權力,使得契丹由鬆散的部落聯盟成為被耶律氏掌控的遊牧王朝。

另外,由於隋唐溫暖期到唐末步入尾聲,氣溫的下降也使得遊牧經濟對農耕經濟產生擠壓,渤海國對於遼東的影響力也越發衰退,晚期的渤海僅能控制遼陽等寥寥幾個據點。

阿保機對契丹各部族進行整編,強化向心力之後,生活在兩遼地區的契丹人也自然而然地納入了耶律氏的管理之下,於是契丹王朝就從潢水流域、遼西、遼東三個方向對渤海國形成了包圍。

渤海的衰落

除了隋唐溫暖期步入尾聲,導致農業減產,使得渤海國發生衰落之外,長白山北麓河谷盆地群地區的人口容納量有限,使得人地矛盾加劇,更是渤海國衰落的重要因素。

而長期的安逸,以及缺乏擴張紅利,也使得土地兼并逐步加劇。土地兼并的加劇,無疑會引發階級矛盾,更使得渤海加重對附庸民族的壓榨,引起民族矛盾而弱化對附庸部族的掌控力;而渤海的實際國力,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越發衰退。

920年,發生了渤海赴日使團中4名成員"遁留"日本不歸的事件,925年後又頻繁發生渤海貴族南投(新羅末期朝鮮之一)的事件。這足以證明,渤海到公元10世紀初年,已經內憂外患,病入膏肓。

契丹滅渤海

契丹攻滅渤海,並非很多人想像的以小吞大。在整合了兩遼遊牧的契丹人(包括契丹化的高句麗人)之後,再加上吞併的奚人和通過擄掠與招攬獲得的漢族移民,契丹的舉國人口很可能已經多達300萬,是渤海中央政府能實際人口的2-3倍;並不需要獲得燕雲十六州,契丹就強大到讓渤海為之戰慄。

而戰略形勢上,契丹也對渤海形成了全面包圍。隨著阿保機完成對於內部的整頓,渤海的滅亡顯然已經步入倒計時了。

後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年),阿保機派兵攻克渤海在遼東地區的最後據點遼陽,後來遼陽成為遼國的東京遼陽府;可能由於地理局限的原因,渤海中央甚至來不及救援。925年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率大軍親征渤海,次年春攻陷上京龍泉府,渤海末代國君大諲撰投降,渤海滅亡,這場滅國戰總共不到半年時間。

耶律阿保機

阿保機滅渤海以後,改渤海國為東丹國,以長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作為由渤海國到契丹直接統治的過渡階段。982年,遼朝撤銷東丹國,改隸東京道(一說東丹國還繼續維持了一段時間)。

渤海滅亡後,渤海人屢次發動反抗,建立了定安國、興遼國、大元國等反抗政權,但都被契丹人不費很大力氣就鎮壓,這也印證了契丹人實力遠在渤海人之上。而渤海故地也在戰亂中遭受很大破壞,渤海人被遼國遷移分散,難以再成氣候。而由更北面荒蠻地區的黑水靺鞨中產生的完顏部女真,則後來將建立金王朝,取遼國而代之並南下建立起虎踞中原的強大王朝。

小結

渤海國可以說是興也長白山,亡也長白山。其核心地區逼仄的環境,使得渤海人安逸而缺乏進取力量,也難以有效對外進行開拓。

渤海出自漁獵民族,而形成農耕國家。史稱渤海"男子多智謀,驍勇出他國右,至有'三人渤海當一虎'之語" ,可見渤海人絕非不善戰,之所以被契丹輕易攻滅,除了渤海自身的衰退之外,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國力的差距。

遼東地區的經營上,渤海一直心存猶豫,不敢冒險將政治中心轉移到遼東,也沒有對遼東組織大規模的本民族移民,以至於喪失先機,最終被契丹人獲得了遼東膏腴之地和大量的高句麗遺民,形成對渤海國的國力和地緣戰略優勢,最終以泰山壓卵的形勢攻滅渤海。

由此可見,在國家的對外開拓上,必須要保持充足的進取意識和冒險精神,不可故步自封。各方爭奪的地區如果不全力搶占,就會被對手搶占,成為對己方的巨大威脅。

渤海的衰落和滅亡,稱之為"駑馬戀棧豆",困於長白牢籠之中,毫不為過。而自我閉塞的渤海未能成為東北霸主,反而讓契丹後來居上,並將渤海一舉滅亡,而這也足以為後世戒。

參考資料:

李健才《唐代渤海王國的創建者大祚榮是白山靺鞨人》,《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渤海國淵源考釋》

尤洪才、李麗《談渤海上京城的自然與歷史概括》

《 黑龍江史志 》 , 2015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16JPm4BMH2_cNUgZCs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