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玉器村,6萬人從業,年產值20億!如今淪為「假玉之城」?

2019-11-25     頭號珠寶玩家

近年來,隨著古文物熱潮的掀起,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仿古這一行業逐漸壯大起來,無數「新文物」開始源源不斷地流向市場。

而這些製作加工地除了讓人讚嘆其深厚的工藝之外,也被貼上了「山寨」「造假」「詐騙」的標籤,更有網友整理出一張「全國文物造假地圖」。

其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安徽蚌埠,一個並不出產玉石,卻是全國最大的仿古玉器集散中心???

盛極一時年賺二十億

安徽蚌埠,因位處淮河流域,原以盛產珍珠而聞名,當地人習慣稱它為「珠城」。由於受自然環境影響,此地的珍珠養殖業逐漸衰敗,珍珠早已不是當地的驕傲。

或許是機緣巧合,自從賣不動珍珠後,它憑藉高超的工藝與玉雕突然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8年,國營蚌埠玉雕廠成立,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玉雕工人來到這裡,也培養出了一批技藝高超的玉雕工匠。隨著改革開放,當地的玉雕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是仿古玉器更是聞名遐邇。

據數據調查顯示,當時蚌埠的玉器市場、加工作坊多達40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達6萬人,每年總產值高達20億元。

製作的仿古玉器遠銷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揚州、新疆、河南等國內主要玉器市場。玉雕儼然成為蚌埠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那為什麼蚌埠的仿古玉器,會有如此大的市場需求呢?

首先,在玉器市場,真正的歷史文物玉器非常稀有,使得很多收藏大家都會轉而收藏仿古玉器。

蚌埠的仿古玉器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了歷史文物玉器的古老技藝以及玉器文化,部分做工精緻的產品也確實具有收藏價值。

其次是由當時的社會情況決定的,建國初期,隨著國民黨轉移台灣,不少大陸人也隨之搬遷異地,因此,很多人會想辦法購買大陸玉器,以寄託思鄉之情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尊重。真的難買,就買仿的了。

技藝精湛媲美真文物

蚌埠的仿古玉器製作工藝的高超,完全能夠「以假亂真」,為什麼這麼說呢?

1、因冤案聞名的仿古玉

上世紀90年代初,浙江海關扣押了兩名疑似走私文物的商人,儘管兩人再三解釋這件古玉是仿造品。然而經玉石專家和文物部門鑑定後,表明該玉器屬於「國家一級文物」,隨即兩人「含冤」入獄。

就在庭審之前,絕望中的商人們,想起了賣給他們「國家一級文物」的店鋪老闆——謝永學,立刻托家人向其求助,希望他能夠證明該「文物」為仿造品。

謝永學深知事關重大,不敢怠慢,便在庭審前趕到浙江法院,稱所謂的「文物」其實是他用「老提油」的技藝製成的仿古玉器。

法院對此表示不相信,他只好說可以仿造一件同樣的「文物」。一個月後,他將一模一樣的「文物」送到法院。

當時做過鑑定的專家再鑑定時,甚至發問:「這件古玉器,不久前不是已經鑑定過了嗎,為什麼還要鑑定一次。」

最終事情真相大白,兩位商人也被無罪釋放。蚌埠的仿古玉器也因此一炮走紅。

2、精緻蚌埠玉如何製作

在中國傳統的工藝文化中,自古就有仿古做舊這一行當。而要將玉器做的足以媲美真的文物,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

工匠們需要研究歷代玉器的紋飾、形狀、特點、特徵等,對開片、鑽孔、雕琢和光澤處理方面也要非常精通。通俗來說,這些工匠都是文武雙全的高精人才!

1、選料打磨

蚌埠製作的仿古玉器,一般以價格低廉的岫玉為主,粗糙的玉石原料首先要在大型玉石加工廠進行切割、打磨、修整等粗加工後,才會運到小作坊進行精細的仿古製作。

2、沁色仿古

沁色是仿古玉器的關鍵環節,各個小作坊都有自己秘而不傳的方法。最常見的有以下三種方法:

提油法

將玉器放入有烏木屑、紅木屑的爐火中慢慢加熱,俗稱「煨」,這樣製作出來的仿古玉器,會有古雅的紅色或黑色紋理,能模仿出文物在地下被黴菌侵蝕的痕跡。

藥水浸泡

用一種特殊的藥水浸泡玉器,浸泡之後,玉器表面產生一層白霧,能夠模仿出文物被水浸產生的痕跡。

灰提法

用鐵屑拌玉器坯料,然後用熱醋淬火,埋入潮濕地下數月取出時,此時的玉器已被鐵屑腐蝕,表面出現橘皮紋,紋中鐵鏽呈深紅色,有土斑,效果猶如剛出土的千年古玉。

3、水洗打磨,烘乾上蠟

沁色完成的玉器,經過精細雕刻後初步成型,最後只需仔細水洗打磨拋光,一件完美的仿古玉器就完成了。

跌落神壇境地尷尬

這些年,蚌埠製作的仿古玉器卻背上「造假」文物的「黑鍋」,當地很多仿古玉器作坊、加工廠都陸續倒閉。最近的半年內,就又有600多家門面歇業,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其如此快速衰敗呢?

1、央視曝光 寒冬來襲

2011年,商人謝根榮重金聘請五名鑑定專家,給一件所謂的「金縷玉衣」估價24億元,以此為抵押,從銀行騙取了巨額的貸款和承兌匯票。

這起「玉衣騙貸案」被央視《新聞1+1》曝光後,人們才發現蚌埠的仿古玉器的製作工藝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2012年,在央視的「3.15晚會」上,記者全面曝光了蚌埠的「造假」產業鏈,一時之間讓全國人民都不敢買這裡的玉器了,當地被迫迎來行業「寒冬」。

2、國家反腐 處境尷尬

央視的曝光還牽扯出了蚌埠仿古玉器的流向問題,其中很多用於「雅賄」貪腐官員。

當時國內響應反腐反貪的政策,當地的仿古玉器市場只好進一步遭遇重擊。陳貨積壓,銷路無門,根據蚌埠玉商統計,現在的陳貨,不算新的,連續賣二十年都沒問題。

3、少數售假 行業受困

在專家看來,蚌埠的仿古玉器,有摹古、偽古、臆古之分。

摹古的仿古玉器是完全根據出土玉器實物的形制、紋飾,用新玉料製作而成,算工藝品,不算造假。

偽古的仿古玉器才是為了牟取高利而製造的贗品,它們一般按照文物的造型、圖案,刻意模仿。

臆古的仿古玉器則是一種更下等的造假,它們只是工匠們的憑空想像,沒有真實的文物作參照物,稍有經驗的人不難識別其中的區別。

然而,正是後兩者「坑」了蚌埠的仿古玉器在行業里的口碑。

少數不良商家選用殘次玉,制假售假,以低廉的成本謀取高昂的報酬,破壞了行規,擾亂了市場,這不僅是對蚌埠的傷害,也是對仿古玉器行業的傷害。

傳統的工藝值得發揚光大,而不是成為某些居心不良的人的牟利工具,讓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對本該值得傳承的工藝,避之不及!

老祖宗說過,莫以惡小而為之,因個人蠅頭小利而傷害傳統文化,自己的子孫將來也會為之臉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xnrtG4BMH2_cNUgfBT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