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香隅鎮銅頂村的原紅星化工廠,是一家上海包建、年產500噸高能炸藥「黑索金」的「小三線」兵工廠。專家認為,「小三線」不僅為皖南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對皖南地區教育、文化、衛生方面的促進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東至縣,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東至縣地處八百里皖江南岸之首,北望安慶,南接景德鎮,西鄰九江,是安徽省的西南門戶。因相傳舜帝躬耕於此,堯帝聞其賢德,千里來訪,素有「堯舜之鄉」的美譽。
香隅鎮,位於東至縣西南部,是皖江南岸的西起點,有「皖江南岸第一鎮」之稱。香隅鎮是安徽首批全國重點鎮和副縣級鎮,是安徽省的化工業中心基地。香隅鎮東南為山區,西北為沿江圩區,境內沿江湖泊水面達2萬畝。
上海小三線建設於1965年開始籌建,由機電、輕工、儀表、化工等65個單位包建,81個軍工單位布局於皖南的池州、徽州、安慶、宣城和浙江臨安等地。
皖南「小三線」主要生產新40火箭筒、火箭炮和57高炮、榴彈等。1969年中蘇珍寶島武裝衝突中,解放軍使用的部分武器就來自安徽「小三線」。
東至化工區共建造了紅星、衛星、金星3個火藥廠,以及與之配套的自強廠、長江化工機修廠、龍江水廠,一所職工子弟中學,一個職工家屬農場;還有後勤、通信單位:天山醫院、260通信站、703供電所、683運輸車隊等。
紅星廠,軍工代號「5345廠」,生產高能炸藥「黑索金」。因為「黑索金」車間安全係數較低,其車間建在偏遠隱蔽的山谷中。
雖然廠區偏僻封閉,但神秘的紅星廠就是一個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小軍工城。除了廠房、辦公樓、倉庫外,職工宿舍、職工俱樂部、禮堂、食堂、澡堂、學校、衛生所、儲蓄所、郵電所、籃球場、市場等一應俱全。很多商品是由上海特供。
紅星廠在1975-1979年間忙碌生產。當時越南威脅中國邊境,紅星廠職工主動放棄回家過年,加班加點開足馬力生產,所製造的產品出廠合格率達100%。其中,8321高能炸藥完成設計能力的228%。
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解放軍在法卡山、老山一帶同敵人展開激戰,紅星廠生產的8321炸藥派上用場,為保家衛國作出貢獻,得到上海市和五機部通報表揚。
1981年10月,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以及國務院國防工辦《下達小三線軍工廠調整方案》的精神,紅星、衛星等3個軍工廠,因廠址不當,客觀條件太差,生產和生活都很困難,難以繼續維持,列為本市小三線第三類,決定撤銷軍工廠建制。
1983年10月,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小三線」調查組對後方化工區作了實地調查研究後認為,後方化工區遠離上海、運輸線長、交通不便、成本大、困難多,沒有生命力,難以立足生存。
1985年1月28日,上海市與安徽省達成具體協議。1988年10月,根據安徽省委、省政府決定,上海後方化工區直接移交給東至縣,原上海後方化工區人員的戶籍陸續遷滬。
上海皖南「小三線」在東至建設投資1.3億元,固定資產原值1.1億元,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並修建了40多公里的公路。東至縣接收「小三線」存量資產約1.6億元。
隨著上海職工的搬離,這裡由興到衰,繁華場景和輝煌時光成追憶。
2011年,紅星廠50名職工於重返東至香隅,這裡成了他們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
如今,紅星廠老廠區建築斑駁滄桑,一些成為廢墟。但是那高大的廠房,那沉澱著歷史信息的一棟棟老建築,成為一個時代的記錄者。(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