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弘濟橋,單孔雙肩石拱橋

2019-12-19     秉筆人

弘濟橋位於河北邯鄲市永年縣廣府古城城東2.5公里的東橋村,距邯鄲市20公里,所處的滏陽河段為南北流向,東西橫跨滏陽河上,故為東西橫跨橋,東橋村因在橋東而得名。又因其位於廣府古城東,當地人也稱之為「東橋」、「老東橋」。

弘濟橋

  弘濟橋在建築規模上略小於趙州大石橋,在全國現存的古代石拱橋中當數第二位。其初為木橋,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建為石橋,明嘉靖年間重修。該橋全部用石塊砌成,與趙州橋結構相似。

  弘濟橋整座橋樑全部用石塊砌成,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有研究價值的古代橋樑,它在結構、造型、建築年代上與趙州橋十分相似,被稱為趙州橋的姊妹篇。弘濟橋是一座單孔雙敞肩式石拱橋,大拱券似長虹飛架,其兩端各肩負兩個小券,造型宏偉壯觀。橋東西長48.9米,寬6.82米,主券跨徑度為31.88米,失高6.02米,兩端的小券跨徑,一為3.5米,弧失1.6米,另一為1.9米,弧失為1.05米。

弘濟橋石拱

  為什麼要在弘濟橋的大券兩邊各肩負兩個小券呢?這樣的橋樑設計,既保證了航運的通暢,又達到了河水上漲時可以分流的目的,同時減輕了橋的重量節省了石料,也是出於美觀的考慮。為適應通大船的需要,加上弘濟橋兩側的地勢較窪,因此弘濟橋的失跨比中國第一石橋趙州橋還要大,趙州橋的失跨比是1:5.1,弘濟橋的失跨比是1:5.3。

  全橋用18道拱肋縱向並列砌築,券間由0.37米至0.43米的鐵束腰相銜接。橋面兩邊各有18根方形望柱,柱首雕刻有雄獅、頑猴、石桃、石榴等,當地有「兩個仙桃倆石榴,七個獅子八個猴,中間一個地氂牛」的說法。

邯鄲弘濟橋

  橋面兩邊各有17塊欄板,欄板上所刻的花紋多是節節封侯、連年有餘等吉祥畫,還有鹿、麒麟、八仙過海和武松打虎等圖案。望柱與欄板上的雕刻形象逼真、玲瓏可愛;大券與小券中間刻有龍頭,是蛟龍望水的浮雕;大券兩邊對刻的二龍戲珠、飛鳳、飛龍、飛馬,兩邊盡端小券刻的纏枝花卉,更是精雕細琢、栩栩如生,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

弘濟橋石獅

  「幾番留戀古城東,皆此橋飛滏水中。恰似神工揮鬼斧,雲來怪石化長虹。接連冀魯開弘濟,輸轉津邯扼要衝。擬放扁舟由且詠,詩思散入碧荷風。」此寫意,描繪的正是位於邯鄲市永年縣廣府鎮東2.5公里處橫跨在滏陽河上的弘濟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tjuL28BMH2_cNUg2G_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