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分為6個等級,這個我們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經講過,今天我們主要來看下脾虛的第一個等級,也就是剛開始出現脾虛的症候:脾氣虛。
「脾氣虛」一詞出於《內經》,如《靈樞·天年》中有「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的論述。其後歷代醫家對脾氣虛證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有發揮,指出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若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脾胃虛弱,或後天失於調養,或飲食不節,饑飽失常,或勞倦過度,憂思日久,或年老體衰,或大病久病之後,元氣未復,失於調養,則會使脾氣虧虛,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氣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氣虛證。
脾氣虛,也稱脾氣不足、脾胃虛弱。多因飲食失調,勞累過度,以及憂思、久病損傷脾氣所致。症見納少、腹脹,食後尤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形體消瘦,浮腫等。
脾氣虛的具體表現分為兩個方面
脾臟運化功能減弱
脾失健運,精微不布,水濕內生,故納少腹脹,便溏;脾虛失運,水濕泛濫,故肢體浮腫。
氣血生化不足
脾主四肢肌肉,脾氣不足,肢體失養,故肢體倦怠;氣血虧虛,中氣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氣懶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
不同年齡,脾氣虛證的臨床表現有所不同:小兒脾氣虛證,多表現為消化不良,嘔吐,肚腹脹大,身體消瘦,面色萎黃;年老體弱或大病久病後見脾氣虛證,多表現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倦怠嗜臥,或消瘦乏力,語聲低微,面色萎黃。
脾氣虛的辯證
脾氣虛證
原因:多因飲食失調,或勞累過度,或思慮傷神,或稟賦不足、素體虛弱,及他髒病變的影響,致脾氣耗傷,運化失常而成。
表現:腹脹食少,食後脹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
治則:健脾益氣
宜用:四君子湯加減
脾胃氣虛兼痰濕
原因: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或有中氣不足症狀,會容易出現氣短、頭昏腦脹、昏昏欲睡、睏倦乏力症狀,而兼有脾胃運化功能差,痰濕停滯胃腸,也容易導致身體困重、胸膈痞滿、胃脹、食欲不振、大便粘滯、咳嗽咳痰症狀。
表現:食少便溏,胸脘痞悶,呃逆等。
治則:益氣健脾,燥濕化痰
宜用:六君子湯加減
脾胃虛弱挾水濕
原因:脾主運化水濕,濕氣重多是由於脾虛運化無力,水濕積聚所導致
表現: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治則:補脾胃,益肺氣
宜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脾氣虛是脾虛最開始的症狀,但仍不可大意放任其發展,在具體改善過程中需得到專業人士的建議,方可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