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網際網路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段,電商在更加肥沃的土壤里生長著。其中馬雲的阿里巴巴與劉強東的京東占據了國內該領域兩塊大「蛋糕」,馬雲更是依靠阿里與支付寶改變了人們購物與支付方式。
但凡事都是一把雙刃劍,網際網路企業不斷發展的同時,我國大批線下實體店苦不堪言,虧的虧倒的倒。可與我國情況不同,日本電商同樣在發展,卻始終抵不過實體店。那麼這就很讓人好奇了,為何會出現這樣極端的情況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具體體現在兩個區別身上,一是產品多樣性的區別,一是服務性具體體現的區別。
日本的眾多購物商場都是從服裝領域、日用品領域、電器領域甚至到了汽車領域,一條龍的銷售模式。因此網上有的商品商場裡都有,其實這種情況國內很多商場都做到了,說到底是比不上電商的一鍵支付到位的快捷方便。日本商場經營者也明白這一問題。於是它們乾脆就從服務與客戶體驗兩方面下手,在商場裡禁止吸煙,於是設立了吸煙室,會有寶寶媽媽來購物,於是設立了母嬰室。除此之外,更多供客戶休息的長椅,一對一的服務體驗,經常性的打折、優惠活動,用戶在商場裡能體驗到接近變態般的服務。
其實除了這些,國內實體店敵不過電商的原因還有很多。店鋪租金的漲價導致商家商品的漲價,可網上的物品無需實際租金所以價格仍舊不變,網絡購物大部分品牌商家都支持不滿意無理由7天退換貨,可實體店的商家虧不起。網絡客服態度不好可以投訴,實體店商家態度不好顧客只能忍受。我國快遞行業越來越發達,有些商品甚至可以當天到達。實體店商家在優惠折扣活動方面也是過於沉默,電商平台不斷推出6.18、雙十一、雙十二等活動。
要知道,為了清空積攢的商場庫存,日本商家會在6月與12月份舉行大型的促銷活動,時間更是長達3—4周。因此從整體情況來看,日本的實體店經營的確做得比我國要好,但我國情況與日本實體店情況也不一樣,所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到底怎樣才能做到電商與線下實體店均衡,還是需要依靠經營者敏銳的商業感知與頭腦的。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嗎?又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呢?歡迎留言與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