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製造業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有300多家百年企業。2018年全球創新100強的企業中,日本有39家,美國31家,中國6家,德國4家。日本再次力壓美國,成為創新企業最多的國家。
日本工具機可以稱作日本最具實力的產業,被稱作"工業之母"。日本工具機具有精確度高,操作簡單、壽命長等特點。日本工具機稱第二,沒有人敢稱第一。
精密製造設備,永不鬆動的螺母、指尖陀螺,精細的工藝很難被複製。
半導體、LED屏材料,從韓國三星、LG的事件中能看出,日本掌握了很多壟斷型的材料。
還有成立於1956年的發那科,富士山腳下的黃色巨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數控系統生產廠家,占據了全球70%的市場份額。
日本製造業如今依然在世界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這點無可否認。自從經濟危機以後,日本製造業的「地位」卻悄無聲息地發生著變化。
沒有適應世界經濟構造變化的日本工廠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事業超過美國,占據了全世界40%的份額,以家電、汽車為主要競爭手段的日本公司在國際上名聲大振。但是經濟危機過後,日本競爭力下降並且資產價格(特別是固定資產)也極速下滑,帶來的就是長時間的經濟低迷。很多日本電器廠家比起「進行經濟結構改革」,更願意做的是「維持現狀」。
另外一個方面,以中國台灣和韓國為中心的企業,在半導體市場上的份額凸顯。進入2000年以後,通過收購和IT技術的開發,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能力也在逐漸提升。這些從日本諸多廠家接連退出電視、電腦事業中可以看出端倪,簡單來說:日本廠家並未適應經濟結構的調整。環顧日本市場,手機、電腦、電視開始出現較多的外國品牌,這個現象在十幾年前可是見不到的。美國的商業改革也是日新月異,以蘋果為代表的行業領軍企業的革新層出不窮。蘋果將組裝業務委託給富士康,而日本企業則變成為蘋果提供所需零部件的「地位」。比如夏普提供液晶螢幕、索尼提供CMOS晶片等。
下游供應商的「地位」越來越凸顯
在悄無聲息之中,日本製造廠家從一個面向一線消費者提供完成商品的角色,逐漸轉移到面向諸多海外企業提供零部件的背後隱藏的「NPC」。說白一點,就是成為了世界的「零部件供應商」。因此日本企業也更加容易受最終產品銷量的影響,有人評價說:日本股票市場最為「敏感」。從這點來看,敏感也是理所當然。
但是換一個看法,如果單單的只是將日本企業作為「供應商」來看待,可能有些小瞧這些企業了,畢竟也有過在世界上「呼風喚雨」歷史。日本諸多企業隨著世界上新興國家企業的抬頭,不得不尋找一些「新」的出路。如果能夠孵化出新的產品,日本製造業的實力還是相當驚人。所以結論就落在了「創新」之上!
日本製造業真的要從此衰落了嗎?相比於高速發展時期,現在經濟確實沒有那麼好。所以日本製造業需要轉型,為下一步的盈利做準備,總之其實力還是不容小覷的。雖然我們國家製造業實力正在不斷增強,但是只有不斷努力才不會被甩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