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烹飪的雞肉菜,讓老外驚訝:為什麼雞肉里有骨頭?

2019-11-05     吃貨寶雞

雞肉是世界上最為通用的一種肉類,在很多文化中雞肉都是一種常用食材。在中餐里我們也烹飪了很多雞肉大餐,比如大盤雞、辣子雞、雞公煲、燉雞、黃燜雞等等食物。在國外也有很多雞肉食品,最常見的是炸雞,烤雞翅。像雞胸肉這種沒有骨頭的雞肉部分也是西方人最為喜歡的食物部分。

和西方人的飲食習慣不同,在中餐里我們喜歡將雞肉切成小塊(包括帶骨頭的雞肉)烹飪,而西方人更喜歡烹飪一正只雞,或者烹飪沒有骨頭的雞脯肉。就有老外驚訝與中國人烹飪的雞肉菜裡面有骨頭,在quora就有老外驚訝道:為什麼中國人烹飪的雞肉里有骨頭?

現在我們先來分析為什麼會讓一些老外感到驚訝?剛才我們已經說道飲食習慣的差異,這主要是由烹飪方式決定的。在西餐烹飪中最常見的烹飪技巧有五種(燒、炸、煎、烤、煮)這些烹飪由於高溫,烹飪純肉食物還好,但是烹飪帶骨頭的食物,特別是像雞肉(在西方烹飪文化中,他們吃幾分熟的牛排,但是很少吃幾分熟的雞肉)很難使雞肉變熟。

而在中餐烹飪里,中國人不僅擅長這些乾熱烹飪,還非常擅長濕熱烹飪。比如:燉、悶、煲、蒸、燴等等,濕熱烹飪有一個好處,因為有水的參與,食物不會因為高溫或者長時間烹飪,燒焦烤糊,還能讓食物變熟,不會破壞食物質量。

在餐具上,因為西方人習慣用刀叉吃飯,有時候還會藉助手的幫助。刀叉沒有鑷子的作用,在切割大塊純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對於小塊,或者有骨頭的肉,吃起來就非常困難。因為餐刀不能切斷骨頭,叉子也無法叉起骨頭。

這就是為什麼西方人也吃魚但很少吃淡水魚的原因,海魚體型大,只有一根主刺。而淡水魚因為生存環境的原因體型小,魚刺多。用叉子無法吃,但是海魚這種純肉魚塊就相當方便。

在中餐里我們使用筷子吃飯,熟練使用筷子的人,筷子拿在手裡就像延長版的手指,非常容易做到夾的動作,大塊食物可能夾不起,但是相對較小的食物,筷子能非常容易的夾起來送到嘴裡去,而且很容易剔除一些不能吃的材料。

曾經還有這樣的笑話,一位老外吃水煮肉片,將綠花椒當青豆吃的事情。這其實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餐具的問題,所以西方人會把調味料磨成粉。在中餐里因為有筷子的原因,我們也知道一些調味品是不能吃的,用筷子也能很好的篩除。老外不了解我們的餐桌文化,還以為能出現在餐桌上的食物都能食用,把花椒當豆子吃就不足為奇。

所以我們再看這條讓老外驚訝的話題,其實可以理解,因為我們了解我們的飲食文化,知道食物中會出現不能吃的食材,比如調味品,花椒、骨頭等是正常現象。但老外的飲食文化和我們不同,不僅在於烹飪方式也在於吃飯方式和習慣,他們喜歡吃直接丟進嘴裡的食物。所以在吃到一些中國人烹飪的雞肉時會驚訝怎麼有骨頭,差點磕掉了自己的牙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lTcOG4BMH2_cNUgzi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