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月不減肥,四月徒傷悲」,很多人的減肥大業正要啟動。今天說的就是一種特別適合在春天吃的減肥食品。其實這貨我們每天都在吃,因為好吃,也因為便宜。可是,各位親知道嗎?這麼接地氣兒的一種食物,來歷卻很不一般,咱吃它就是吃是歷史,吃文化,它甚至被稱為人類」第五大發明「,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
沒錯,它就是豆腐。
老北京有首兒歌:「要想胖,去開豆腐房,一天到晚熱豆腐腦兒填肚腸。」
老北京有些飯莊的豆腐很有名,同和居的大豆腐,砂鍋居的砂鍋豆腐,西單胡同里的富慶樓的魚頭豆腐……都是讓人垂涎不已的美食上品。
幾百年來,老北京民間有無數個製作豆腐的作坊,簡稱豆腐坊。由此而形成的有關豆腐的地名有十幾個,豆腐胡同、麻豆腐胡同、豆腐池胡同、豆腐巷、大豆腐巷等。
清代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錄最多的就是豆腐,有凍豆腐、蝦油豆腐、蔣侍郞豆腐、楊中丞豆腐、王太守八寶豆腐、程立萬豆腐、慶元豆腐、張愷豆腐等,不一而足。據說凍豆腐是最受歡迎的,這正是北京人涮火鍋時不了缺少的配菜,講究的,還要用西山的泉水做凍豆腐,據說味道最好。老北京的勞苦人民,辛勞一天,捧著一大海碗凍豆腐粉絲熬白菜,就個大饅頭……稀里呼嚕,那種快樂不可言喻。
豆腐好吃,和豆腐有關的歷史和故事更為有趣。本期特邀一位熱愛美食的老北京孟春明先生為我們講講為什麼豆腐被稱為「第五大發明」。打小我們就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今天我卻覺得起碼還有一種偉大發明可以與之比肩,這就是豆腐。
大豆,也叫黃豆,古人叫做菽,是中國種植歷史最為悠久的農作物之一,至今已經有五千多年。軒轅黃帝時就已經成為主要作物,《史記.五帝本紀》有明確記載。《戰國策》說:「民之所食,大抵豆飯霍羹」。說明黃豆曾經是老百姓的主食之一。但是一直以來大豆不太招人待見,原因無他,食後脹氣耳,也就是吃過之後容易放屁。
(淮南王劉安)
不能不感謝那位痴迷於方術的淮南王劉安,手下不知哪位大神,煉丹無成卻無意間讓大豆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發明了豆腐。於是,中國人的餐桌上出現了一道美味,豆腐與中餐花樣繁多的製作方法極度契合,生熟均可、葷素皆宜,入得廟堂也進得草堂。
(南宋理學家朱熹)
豆腐雖是美食卻有人極度抗拒,這個人就是著名的南宋理學家朱熹。雖說劉安的八公山以及朱夫子的祖籍婺源都在安徽,淮南王與朱子的年代間隔了千年,但時空並沒有彌平老夫子對豆腐的敵視和困惑,夫子講究格物致知,也就是說什麼都要問一個為什麼。清代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七云:「又相傳朱子不食豆腐,以謂初造豆腐時,用豆若干,水若干,雜料若干,合秤之,共重若干,及造成,往往溢於原秤之數,格其理而不得,故不食。」
(巴黎的豆腐工廠)
豆腐還有一個巨大貢獻,它直接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進程。晚清重臣、著名主戰派人物李鴻藻的小兒子李石曾十分了得,頭頂上一大摞光環,他是故宮博物院的首任理事長,早期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元老之一。他還有一個十分偉大的創舉,把豆腐引進法國,與留法同窗齊笠山(著名學者齊如山之兄)在巴黎開辦了一家豆腐公司,豆腐在美食之都巴黎大受歡迎,公司獲利頗豐。於是,李石曾就用公司所得資助孫中山革命,同時和蔡元培、吳稚暉等人興辦中國留法勤工儉學,
(留法的周恩來和鄧小平)
1912年初,在北京成立了留法儉學會,此後各地紛起相應,一大批有志青年奔赴法蘭西,僅五四運動到中共成立之前的1920年,去法國勤工儉學的青年就達到兩千人,他們歸國之後對中國各個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首先一個影響就是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等為代表的早期中共黨員,他們對中國革命的貢獻自不待言。此外,科學家嚴濟慈、錢三強,藝術家李健吾、常書鴻均為其中翹楚。這些人能去法國留學,豆腐功不可沒,在法蘭西期間肯定也沒少去李石曾開辦的中華餐廳吃飯,想必其間定有豆腐。這些人中也一定有人曾在李石曾的豆腐公司打過工。從這個角度看,說豆腐是第五大發明似乎也不為過。下面說說老北京豆腐
老北京的豆腐製品也是品種繁多,有的還成為具有北京特色的北京豆製品。如:豆漿、老豆腐、凍豆腐、豆腐乾、豆腐熏干、白豆腐乾、豆腐絲、豆腐皮、豆腐腦、豆腐泡、炸三角、油豆腐、醬豆腐、臭豆腐、糟豆腐等等,還有豆汁、麻豆腐等。
您聽,胡同里傳來吆喝聲——「臭豆腐,醬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在老北京,胡同里的小販通常是擔一個擔子,後來也有推一輛自行車的,幾個瓦壇里分別放著臭豆腐、醬豆腐和糟豆腐。有人還順便帶上一些腌雪裡蕻賣。賣東西的傢伙什是兩雙長筷子,兩個長把銅勺,買東西的人一般自帶一兩個小碗。「真是王致和的嗎?一毛錢來五塊。唉,您多給點湯兒。」北京的平常人家蒸一鍋熱窩頭,幾塊臭豆腐,就是一家子的一頓飯,吃得那個香!
王致和臭豆腐這玩意兒比豆汁還能考驗是不是土生土長北京人,它和南方那種比較常見的炸臭豆腐相比,更加臭得「酣暢淋漓」,因為它是帶湯兒的。說來慚愧,作為一個北京人,無論是豆汁還是臭豆腐,經都未敢嘗試,算不上合格的老北京。據專好這一口的人士說,臭豆腐一定要配炸得焦脆的窩頭片,細細抹上一層,一口下去,滿口留香。至今未嘗此妙,甚憾!
臭豆腐雖然流傳於全中國及世界其他地方,均為豆腐發酵製品,但在各地的製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豆腐分臭豆腐乾和臭豆腐乳兩種,都是相當流行的小吃。北京民間的臭豆腐乳曾作為御膳小菜送往宮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愛,親賜名御青方。
關於臭豆腐還有一段故事。王致和康熙八年進京會考落地,滯留京城,為謀生計,做起了豆腐生意,一邊維持生計,一邊刻苦攻讀以備下科。一次,做出的豆腐沒賣完,時值盛夏怕壞,便切成四方小塊,配上鹽、花椒等作料,放在一口小缸里腌上。由此他就歇伏停磨,一心攻讀,漸漸把此事忘了。秋涼重操舊業時他想起那時小缸里的豆腐,忙打開一看,臭味撲鼻,豆腐已成青色,棄之可惜,大膽嘗之,不但吃到嘴裡不臭,反倒味道十分鮮美,拿給鄰里試之,無不稱奇,從此盡心經營起臭豆腐來。
作為老北京小吃,老豆腐和豆腐腦在老北京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現在,不少人把老北京小吃「老豆腐」 和「豆腐腦」說成是同一種小吃,這是不對的。老豆腐用「鹽滷」點滷的豆漿,凝固後質地老韌,頗似豆腐,所以稱之「老豆腐」。其實將老豆腐壓制擠出一些水分,成型後就是滷水豆腐。吃老豆腐,要配多種作料。一般有韭菜花兒、醬油、辣椒油、和好的咸芝麻醬。點幾滴香油就更好吃了。
豆腐腦是用「石膏」點鹵,吃豆腐腦,必須澆上「滷汁兒」後食用。滷的味道堪稱一絕,其鹵不泄,腦嫩而不散,清香撲鼻。講究的要用切得薄薄的鮮羊肉片、上等口蘑、澱粉、醬油打出的滷汁橙紅透亮,色白軟嫩,鮮香可口。
麻豆腐是老北京的特色小吃,平民美食。是將綠豆加水磨粉後,經發酵後濾去上層液體狀的豆汁,而殘留下的絮狀綠豆渣。烹制方法是加羊尾巴油(羊尾巴上主要是肥肉)、紅辣椒、青豆(或黃豆)、雪裡蕻一起炒,味道微酸,是一道老北京的家常菜。
炸豆腐湯是老北京傳統的早點之一。正如炒肝搭配包子、豆漿搭配油條,炸豆腐配的是糖油餅。在護國寺小吃店裡它叫豆泡湯,在同和居餐館叫炸豆腐。 豆腐一定要用滷水豆腐,只有這樣才會炸得膨脹,味道才會正宗。炸的金黃的豆腐,被雞湯小火慢燉許久,直到變得軟爛,裡邊吸飽了美味的湯汁。撒上香菜末、滴上幾滴辣椒油,喝上一口湯,咬上一口滿是紅糖軟軟厚厚的糖油餅,幸福感會從心底油然而生,讓你心情一下子明朗起來。
它是最廉價的食物,卻可以做出萬千變化; 它是最簡單的食物,卻有著極豐富的內涵,如果說其他「四大發明」還有人和我們爭搶,那豆腐作為「第五大發明」是絕對沒人和我們搶的了。健康美食,從豆腐吃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