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送孩子去幼兒園,因為先帶孩子打預防針,給老師請了半個小時假,當我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在門口遇到一個同班的家長在批評自己的孩子:「7點半就叫你起床,你非要8點才起床,吃個早飯一個小時,出門磨蹭半天,現在遲到這麼久,等會看老師怎麼批評你!」
整個過程,孩子都低著頭沒有出聲,孩子媽媽一邊批評孩子一邊拽著孩子進幼兒園,走到教室門口一個勁地給老師道歉。能看出這位媽媽的無奈,也心疼這個孩子。
相信這樣的家庭不在少數,看看各種媽媽抱怨自家孩子的各種磨蹭就知道,作為孩子,就沒幾個不磨蹭的,曾經網上還有某位媽媽因為孩子做作業磨蹭被氣進醫院,雖然有點誇張,但是孩子做作業磨蹭確實是很多小學孩子的通病。
其實磨蹭是孩子的通病,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磨蹭期,2歲半以下的孩子,對於「時間」沒有概念,2對半到7歲是對「時間」的初步認識,一直到7歲後,才有了明顯的「時間」概念,簡而言之,7歲以前的孩子有磨蹭的習慣都屬正常現象。
然而很多7歲以後的孩子,也就是小學以後,孩子卻是最磨蹭的,為什麼?因為孩子還沒有適應父母強制給他的節奏,反過來說,我們真的有必要為了孩子磨蹭而煩惱嗎?其實完全沒必要,讓孩子慢一點有什麼不好,至少孩子多一些時間思考。縱觀歷史上很多創新者,都有磨蹭拖延的習慣。
著名畫家達文西,他的著名作品《最後的晚餐》,就是在不斷地磨蹭拖延中完成的,他花了很多年才完成了這幅巨作,而作者本人,正因為有磨蹭拖延的習慣,才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不斷改進自己的作品。我們都知道《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者馬丁·路德·金,他的這個演說對美國影響重大,因為這個演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然而在這個演說的背後,馬丁·路德·金卻是一個磨蹭拖延的人。
作為一個黑人,馬丁·路德·金一直有個夢想,但是當時演講並不是演講的這篇稿子,最後在別人的催促下才把自己夢想說出來,沒想到最後成為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
據研究數據發現,很多偉大創新者都有磨蹭拖延的習慣,就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所以對於孩子來說,有磨蹭拖延的習慣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這個習慣也是一把雙刃劍,需要父母去用心發現加以利用才行。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