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目前,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發展已呈燎原之勢,安徽、河北、寧夏、內蒙古、河南等地順應形勢變化,積極培育引導聯合體深度融合發展。那麼,在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試點後的這4個月里,各省又有什麼大動作了?
由一家龍頭企業牽頭、多個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參與,用服務和收益聯成一體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農業產業化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產物。
當今市場的競爭已不是單個主體的競爭,而是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在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過程中,龍頭企業從最初的發展訂單農業、指導農戶種養,到自己建設基地、保障原料供應,但受農業生產監督成本較高的制約,難以快速擴大規模。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能夠讓家庭農場從事生產、農民合作社提供社會化服務,龍頭企業專注於農產品加工流通,從而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農業產業化發展,已成燎原之勢
近年來,安徽、河北、內蒙古、寧夏、江西等地順應形勢變化,積極培育引導聯合體深度融合發展。
到2016年底,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41.7萬個(其中龍頭企業13萬家),輻射帶動農戶1.27億戶,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年戶均增收達3493元,為新形勢下農戶分享農業產業發展成果、促進鄉村振興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安徽
2017年4月,安徽省農業產業化工作指導委員會認定、公布了915家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133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甲級隊」、235家省示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其中,糧油類企業分別為279家、39家和87家,分別占30%、29%和37%。
今年以來,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創新扶貧思路,採取「核心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三位一體的聯合體模式,拓寬產業扶貧的路徑。目前,碭山縣已有通過省、市認證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47個,其中省級示範聯合體9個。
碭山通過建立與聯合體成員利益聯結機制,根據聯合體成員利益聯結的「優勢互補」需求,探索出不同模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實現有效脫貧。
「統一技術服務+品牌資源共享」模式。
碭山縣碭園果業產業化聯合體是種植業產業聯合體,依靠自身的技術力量、管理經驗和產品品牌輻射帶動聯合體內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實施「統防統治」,即:統一果樹管理技術方案、統一農資配送、統一技術指導培訓、統一品牌資源共享等,按照統一方案生產並經品質檢測符合聯合體要求的水果,以「碭園牌」酥梨著名商標統一銷售,大大提高了果農的收益,有效帶動了貧困戶穩定增收,也為消費者提供了安全放心的食品。
「最低保護價+高於市場價+統一採購價」模式。
碭山興達罐業聯合體和宿州科技聯合體是生產型聯合體,他們採取在產品收購上高於市場價一定比例收購聯合體內成員的產品,當市場低迷時設定保護價,最大限度減少農民損失,在農資供應上聯合體統一價格採購供應農戶。當市場價高於保護價時,按照市場價上浮5%的優惠價收購貧困戶的產品。這種類型的聯合體採取「成員獨立+契約聯結+基地共建」的運行機制,以基地為紐帶,將核心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貧困戶利益聯結在一起,有效促進了貧困戶的減貧脫貧。
「全程服務」模式。
碭山興達養殖型產業化聯合體依靠自身的市場對接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輻射帶動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在具體服務上,建立「三社、二隊、二中心」的服務模式。「三社」即依託聯合體內的三家養殖專業合作社連接養殖戶和貧困戶,「二隊」即組建一支專業技術服務隊和成立一支飼料、肥料配送隊,按照公司的要求,及時將飼料、肥料送到養殖場和種植基地。「二中心」即設立生豬收購服務中心,農產品收購服務中心。聯合體對家庭農場和貧困戶的耕、種、收、管全程服務,降低了家庭農場和貧困戶的作業成本,有效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
「風險承擔+統一運營」模式。
養殖風險和貸款資金風險是貧困戶發展養殖脫貧的最大問題,碭山強英鴨業這家企業利用自身強大的實力成功探索出風險承擔機制,企業擔保養殖戶建設養殖大棚、購買種苗的資金貸款,解決貧困戶養殖貸款難的問題,在生產運營上採取「五統一」運營模式,即「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飼料配送、統一疫病防治、統一保護價收購」的經營模式,解除貧困戶發展養殖的後顧之憂。
今年以來,碭山縣優選出效益比較好、帶動能力比較強的10家聯合體,通過採取訂單收購、生產銷售全程服務、資金託管等方式,精準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332戶。
河北
河北譽皓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成立於2016年5月,以龍頭企業「邯鄲市譽皓實業有限公司」為核心,結合拉長核心企業上下游產業鏈,已吸收涉農企業8家,專業種植合作社19家,家庭農場(種植大戶)17家,社會化專業服務組織2家,涉及農戶5750戶,種植面積23000畝。在大磨鄉、雙井鎮、北皋鎮、張二莊鎮等部分家庭農場,試種富硒小麥2000畝,試種富硒甘薯500畝。現有科研團隊3個,已取得專利11項。核心企業通過向前端延伸帶動農戶建立原料基地,形成生產與加工、科研與產業、企業與農戶相銜接配套的上下游產業格局。
該聯合體利益共享,成效顯著。企業通過推廣新品種、技術指導、科學管理,使家庭農場(種植大戶)開展標準化生產,建立了穩定的生產基地,減少了原材料採購中間環節,節約了成本,保障了企業對農產品的質量需求,解決了企業產品質量安全的源頭之憂。
二是家庭農場通過與龍頭企業聯合,資金有保障、技術有指導、市場有銷路,解決了資金、技術、信息、市場、農機服務等問題,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增加了收入,每畝同比增收280元,戶均增收1120元。
三是合作社加入聯合體後有穩定的服務對象和集中連片的服務環境,利益有保障。如魏縣天浩農業機械服務有限公司、魏縣常青農機專業合作社與聯合體1.6萬畝耕地簽訂作業服務合同,提高工作效率在30%以上,實現收入232萬元,除讓利給農戶一定的作業費後,收益還有大大的提高。聯合體成立以來實現產值12.5億元,農戶同比增收644萬元。
今年7月,河北省農業廳與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農行河北省分行聯合出台《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支持政策創新試點工作方案》,提出通過支持政策創新,初步探索支持聯合體發展的集金融支持、貼息補助、以獎代補、股權投資等相關政策為一體的有效舉措,2018年重點打造160個省級農業產業化示範聯合體,帶動培育500個聯合體,聚合3000個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
寧夏
據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部門最新調查顯示,目前,全區農村經濟產業化合作組織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新生力量。全區各類合作社成員數達到27.3萬個,帶動輻射農戶數59.5萬戶。寧夏銀川探索了依託於聯合體的產業鏈金融,降低成員融資門檻和償貸風險,來破解資金瓶頸。
賀蘭有機水稻產業化聯合體探索設立融資擔保風險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按照「政府基金+聯合體基金+銀行配比性放貸」的運作模式,政府和聯合體共同出資400萬元設立產業發展基金,與銀行合作放大10倍,可貸款4000萬元,向成員發放無抵押貸款。
賀蘭廣銀稻漁產業化聯合體正在「網際網路+農業」、電子商務、農業社會化服務、休閒農業等方面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在「政府基金+聯合體出資+銀行配比性放貸+農業保險」模式的金融保障下,聯合體開展了「金融、農資、農機、農技、質量追溯、糧食銀行、O2O產品銷售、農民培訓」八個方面的社會化服務,幫助農民更好地增收致富。該聯合體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後,94戶農戶共913畝土地以股份形式加入聯合體,每畝耕地除年底發放保底紅利800元外,根據贏利情況按股權比例每畝土地還可以獲取二次分紅。
內蒙古
內蒙古自治區因地制宜地總結出鏈條延伸型、加工帶動型、三產融合型等多種聯合體發展模式,聯合體內部成員通過簽訂長期訂單、股份合作、服務協作等建立合作機制。各地形成了「牧草銀行」「羊聯體」「小額信貸+託管」等農企利益聯結新思路,為農牧民分享產業鏈增值「紅利」搭建了平台。
內蒙古五原縣向日葵產業化聯合體採取多種形式發揮資金引領作用,除了允許種植戶以土地經營權作為抵押,賒銷聯合體內各類生產資料,還吸納了金融保險機構,為企業和農民提供金融支持,為種植戶提供農業保險。
河南
18年4月,淮濱縣涵蓋17個鄉鎮(辦事處),擁有67家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大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信陽中倉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正式成立。
該聯合體由信陽中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倡導並牽頭, 縣內農業產業化龍頭加工企業、種子經營企業、配方專用肥生產企業、糧食收儲企業和各類農業種植合作社參與。聯合體成員遵循「平等、自願、協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整體產業優勢,建立良性競爭和促進互惠互利的機制,共同推動該縣農業產業化健康持續發展。
聯合體的主要任務是整合各方資源和人才優勢,構建完整產業鏈體系,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機制,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社會化服務能力,為農業產業化提供高效服務和有力支撐,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轉型,進一步提升種糧效益。
聯合體涵蓋了糧食加工、種子經營、糧食收儲、專用肥生產、農機服務、養殖、種植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各類經營主體,可收儲糧食30萬噸,擁有各類農業機械及設備200台套,小麥和稻米加工能力分別達到800噸和1000噸/日,流轉、託管、代耕代種耕地面積2萬餘畝,年總產值約6.6億元。
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是個綱
無論是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還是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區域龍頭企業薄弱、市場經營主體缺位都是最大的軟肋。所以,經營主體是個綱,綱舉目張。
今年1月2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品牌農業課題組、福來戰略品牌營銷諮詢機構發起主辦,中國國家品牌網、品牌農業與市場雜誌社聯合主辦,福來商學院、神農島共同承辦的「新時代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高峰論壇暨農產品區域品牌聯合體模式發布儀式」上(詳情見: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新模式發布:政府和企業不要再走彎路了),提出了組建農產品區域品牌經營的主體,要有新機制,三力合一。即由三種力量組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團隊參股。本文上述案例,就是這種思路的實踐。
政府主導除了出台產業政策,協調稅收信貸支持,調動政府社會資源支持外,一個最最重要的工作是,主導成立一個強大的企業法人式的市場經營主體,集中人財物把主體做強做大。
如果已有產業基礎良好的國有或集體制龍頭企業,政府主導進行適當改造,如東阿阿膠、伊利乳業、烏江榨菜。如果有實力和能力兼具的民營龍頭企業,政府則應該集中優勢資源、全力以赴支撐、支持和推動企業做強做大,扛起產業大旗,如好想你棗業、百瑞源枸杞。如果沒有,政府則要當仁不讓,主導組建一個新型經營主體。
在吉林松嫩平原崛起的「查干湖大米」品牌,其經營主體松原糧食集團是吉林省松原市政府投資控股組建的大型國有糧食企業,以松糧集團為龍頭,聯合吉林省西部22家米業企業,成立「查干湖大米產業聯盟」,以「查干湖大米」品牌為引領,共舉一桿旗、同打一張牌,形成品牌聯合體,抱團取暖、聯合突圍,實現了區域大米價值的提升,成為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的典範。而同是吉林大米品牌代表的東福米業(大荒地品牌),則是村企合一的典型代表。
社會參與是指在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中要引入社會資源、社會資本和第三方諮詢機構等,共同參與品牌建設。松糧集團引入中石油吉林油田,中石油的加油網點都成為「查干湖」大米的銷售終端。
團隊參股指的是,一方面區域內條件成熟的農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要參與進來,另一方面吸納經營團隊參股,加強農產品品牌營銷中的短板,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一心只幹事業。
概括來說,農產品區域品牌經營的主體,由這三種力量組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團隊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