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長假,最讓人頭疼的事兒不是機票貴、路上堵,而是扎堆的婚禮。
經常有朋友戲稱,別問我假期怎麼過。
不是參加婚禮就是在參加婚禮的路上。
婚禮原本是親朋友好友團聚的好日子,卻被份子錢活生生地攪得人心渙散。
過去,我總覺得份子錢就是個象徵,替朋友高興,送禮不如送錢,實惠又不容易出錯。
但是這個份子錢,在咱們中國禮儀里,真的是最見人品的一塊,說玄乎點兒,就是面照妖鏡。
中國人崇尚的就是這君子之交淡如水,然而這份子錢,卻偏偏要跟「錢」這種充滿了銅臭味的腐朽東西沾了關係。
如今份子錢成了賺錢、撈本的工具,話雖說的難聽,可這個事實的確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其實有很多人都不喜歡「我給你隨禮,下次我辦宴席你再回給我」這種無聊的禮尚往來,很多新人其實也嚮往著旅行結婚,不大操大辦,但最後卻不得不硬著頭皮去辦場酒席,勞累得要死。
為什麼啊?
因為當初在其他人身上都投資過啊,不把錢收回來多虧呀!
還有的人,直接把份子錢當成賺錢的工具。
孩子8歲生日,請客收錢!
爸媽六十大壽,請客收錢!
家裡母豬下崽,請客收錢!
是的,許久未見的前同事老同學忽然頻繁聯繫你,那麼請你不要懷疑,就是他的婚禮需要眾籌了。
我真心佩服這些人的心理素質,他們是怎麼和那些根本不熟悉的所謂朋友拿起電話熱絡的寒暄甚至是見面交談的,讓人不由感慨做什麼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不知從何時起,這份心意已經變味了,成為了一種強行的社交,一種攀比的武器,甚至是一種理所應當的貪便宜......
別管是隨禮的,還是收禮的,一份份子錢,不論金額多少,都可以表現出來一個人的內心,隨多了隨少了,都是交情,有的人天天喊著友情後補的,然後就再也沒有然後了。
份子錢還真是面明晃晃的照妖鏡,然那些魑魅魍魎,都無所遁形。
從前的「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變成了「人可以不來,錢不能沒有」,令人唏噓。
而有時候,也恰恰是錢,成為了檢驗感情最好的試金石。
知乎有問,在哪一刻你覺得你們不能再做朋友了?
翻一翻答案,很多都與錢有關,且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有來無往,一味索取。
與其說,是錢毀掉了感情,不如說是錢讓我們看清楚人心。
它暴露的不僅是感情的真假,更是人性的真面目。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本該是你來我往,共同付出,然而總有這樣的人,從他人身上取得利好,不懂感恩,更不知回報。
如果不是因為份子錢,你還不知道自己交的朋友是人還是狗。
的確,份子錢最能看清楚人心,有的時候辦一桌宴席,誰熱情誰冷漠,一目了然。
與其說,份子錢正在毀掉我們的友情,不如說份子錢讓我們看清楚自己在朋友心中的位置。
好的友情,一定要談錢,也唯有談錢的時候,才能看出友情的難能可貴。
因為真正的友情,經得起份子錢的考驗!
關係好一點的朋友結婚,基本上都要包個800或1000,2000也有;
八竿子打不著的遠房親戚或同姓宗族辦喜事,要500起;
給最少的就是街上的鄰居,去年還是200起,今年也要300起了。
給得少的話,根本不好意思坐在桌上吃飯。
份子錢已經成為大家講排場、撐場面的代名詞。
經常聽到身邊人吐槽:
和初中同學十年沒聯繫了,一加好友就說要結婚,明擺著要份子錢;
在前公司只待了一個月,HR居然給我髮結婚請帖,怎麼好意思?
組長的妹妹結婚,邀請我參加婚禮,不想去又不敢不去怎麼辦?
給出幾次份子錢,我們就能明白:有些情誼,真的不值錢。
千萬別拿金錢考驗人性,你會失望的。
份子錢,最能看得清人心,有的時候一桌酒席,誰熱情,誰冷漠,一眼就看得出來。
蔡康永曾經說過:從我開始交份子錢到現在,錢越來越不值錢,這讓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負擔越來越重。
因為你給了三千甚至五千的份子錢,可能也沒有被人看在眼裡。
而我們就處在這尷尬的時代,背負著這沉重的負擔。
這跟掙錢多少無關,跟我們的心態有關。
所以,不要小看「隨份子」,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禮尚往來」,很大程度上,它也是一種衡量交情的尺子。